沉醉于历史的魅力漩涡
2024-04-07郭宇轩
一、引言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各地对敦煌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也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创作思路。《敦煌:生而传奇》通过五集的剧情,展现了丝绸之路上敦煌班超、武则天、仓慈、拓跋焘、吴鸿辩等五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从东汉班超收鄯善,以少胜多战贵霜,为丝绸之路的百年繁荣奠基,到吴鸿辩藏经书为后世留存文化遗产,以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讲述敦煌丝路上的历史故事。作为首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传奇纪录片,截至目前,《敦煌:生而传奇》不仅在豆瓣上有着7.9 分的好口碑,同时也在2021 年第一、第二季度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季度推优,斩获了亚洲影艺创意大奖中国区最佳系列纪录片、最佳配音演员奖以及第27 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最佳国际传播作品。从作品本身看,选择抛开敦煌本有的艺术地位,把视线聚焦在各个历史节点敦煌重要的历史人物。这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丝绸之路文化源远流长,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点,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值得传媒人去剖析、去表现。当下,“丝绸之路”题材的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技术的革新和传播形式的发展不仅给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来创作作品,更是倒逼纪录片创作者创新创作手法,改变传统表达形式,为相关类型纪录片创作和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者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同步提升,这一方面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同时也使纪录片更具吸引力,进而扩大纪录片的受众群体。目前,相关文化历史类纪录片,尤其是剧情式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研究相关成果较少。本文以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为研究主体,着重探究丝绸之路的媒体传播,剧情化的创新形势下镜头语言呈现的纪录片人的文化自信,穿越历史,从镜头语言和导演视角中感受来自丝绸之路文化的盎然生机,感受极致视听角度下别具一格的历史演绎。
二、视听语言与剧情式纪录片
视听语言是一种集光、影、声、色呈现相应视听效果的艺术语言。[1] 结合当下传播媒介的发展形势看,视听语言更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以适应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被赋予新的运用形式和意识内涵,来更好地传递影片思想和导演思维。从历史类剧情纪录片看,视听语言不仅仅是丰富影像的一种手段,更是搭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当代精神。视听语言往往也是容易被观众所感知的,恰恰也是那些被冠以丰富内涵和思想的视听语言成为一种符号,以此用来沟通导演和观众思想,带领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将主旨表达出来。
媒介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而视听语言因其自身特点在传播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多采用传统表达方式,即“解说+ 采访+ 情景再现+资料镜头”,字正腔圆的解说词,严肃固定的采访,零碎的情景再现,必不可少的资料镜头,虽然具有纪录片该有的教育价值,但是强烈的“说教性”极易带给大众一种“疏离感”。媒介的发展也促使传统纪录片进行创新,剧情式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作品摒弃了传统纪录片的传授说教,而是通过剧情演绎“搬演”来讲故事,将纪录的纪实性与剧情片的戏剧性巧妙结合,用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将历史再现于屏幕上,转化为“解说+ 采访+ 历史演绎”。新的表现手法也意味着要进一步改变相关技术,尤其是《敦煌:生而传奇》作为一部以流媒体为传播媒介的新兴纪录片,在平台收获大众认可和高分的同时,更引起媒体人结合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反思网络媒介时代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表现与设计。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敦煌的历史文化也是丝绸之路的基点。在内容驳杂的历史中选出五个情景,采用人物纪传体的方式用剧情呈现出来,使碎片化的历史得以巧妙整合并展现在大众面前。由此,历史由文献中冰冷的文字,以經典的叙事方法摇身一变成为戏剧化的、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剧情演绎。在丰富的观感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润泽的目的,也充分照顾到历史空间的厚度,以影视化生动呈现出来,同时兼顾了影视视觉需求以及文化传播效果。大众传媒的普及让丝路文化在新的领域通达传播,同时,传媒人也更应该用传媒讲好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丝路文化传播。
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兼顾了观感与传播,对历史的还原度很高,最大限度地回归到原始的历史语境当中去,深刻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背景,客观呈现历史现象,让内容驳杂的历史演化为经典剧情展现丝绸之路风貌,在镜头与视听中呈现纪录片人的文化自信。
三、赏阅——宏大的CG 场景和跃动的色彩
数字时代,计算机图形学(CG)技术的应用领域不仅涉及电影画面,在《敦煌:生而传奇》中,作为一种巧妙的影像表达技术,出现在了纪录片当中。通过CG 技术,制片人还原古代城市、战争场景、历史事件等,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故事。[2] 在片中CG 技术的应用(如3D 渲染和特效)一改传统CG 动画只用以补充叙事的作用,而是大面积使用CG 动画呈现宏大的自然环境和丰盈的人文色彩, 将CG 作为剧情和视听呈现的重要部分加入影像表达中,不仅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也使画面更丰富,同时穿越历史,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回溯到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去。第三集《长夜孤星》中被河流冲垮的围城,翻涌而上的河水极具压迫感,将河水汹涌之势与带给人的恐惧感进一步扩大,又在侧面衬托进攻者的谋略之睿,为后续李某自杀,攻城成功埋下伏笔。第四集《永生花》片头全景的宫殿屋顶气势恢宏,镜头直推到底,从大漠中穿回中原大殿,暗示着武媚娘的身份,又巧妙切换内容。驼铃声响,马蹄疾驰,大漠皑皑……大篇幅的CG 影像,让历史画面跳上荧屏,更好地还原历史,将观众带入历史空间中去。
纵观优秀纪录片,除情节与叙述外,调色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传统CG 处理过的画面由于技术原因可能会呈现色差、斑驳,但《敦煌:生而传奇》的色彩和画面却能与CG 画面相辅相成,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效果。作品呈现的敦煌色彩斑斓多样,能够在画面单调和物体质感细节不足时,丰盈色彩细节,从而弥补CG 本身画面的不足,产生灵动深邃的艺术效果。同时,《敦煌:生而传奇》中色彩本身的处理也非常融洽, 色彩的多样性丝毫没有影响到故事的节奏与情节的体感, 反而使节奏与色彩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意境。在这部作品中,缤纷的色彩创意还涵盖了多重含义:一是用颜色分割空间, 让观者在感受故事情节时减少了障碍;二是观众对各种色彩的认知也引发了不同个体潜意识内的思考,例如青色象征大漠的荒凉苍劲,黄色象征民众在敦煌这片土地上的毅力与决心……不论是何种解读,以颜色作为一种符号象征,从视觉层面带动着观众产生丰富悠远的想象,在观众与纪录片之中构架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从而带领观众轻松走进剧情中去。色彩的运用在《敦煌:生而传奇》中,很好地做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一方面,成功地把浓墨重彩的色彩与CG 交互融合,使厚重的敦煌文化与科技发生碰撞,增强了本片的时代感和科技感,保留敦煌文化色彩的同时又增强了现代感,这一点对吸引观众及本片传播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则是鲜艳的颜色。制作团队选择了敦煌经典配色,这一方面无疑是符合观众潜意识里对敦煌的整体印象,使观众的潜意识与作品要讲述的内容保持吻合,同时增强熟悉感。本片的开头在CG 技术的加持下呈现出多种颜色,这一创新也是对敦煌文化一直生生不息、色彩缤纷的赞誉。作品的整个基调是缤纷浓烈的,大胆的色彩铺陈既有创新意识,又刷新了观众对敦煌的整体印象与审美,将我们引入那段异彩纷呈、波澜壮阔的历史。
斯皮尔伯格曾经评价张艺谋导演的色彩运用“使色彩成为一种可以沟通的语言”,而这句话在《敦煌:生而传奇》之中,则体现为颜色对场景和历史的划分,并把色彩的冲击力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在第四集《永生花》的讲述里,富丽堂皇的色彩宣示着女皇武则天的威仪与尊荣,但在第一集《烽烟骤起》和第二集《祸起萧墙》之中,却用了青色和黄色来渲染敦煌的场景。宫殿的华丽和敦煌的苍劲,这种强烈的颜色对比有力地刺激着观众的感官,极富震撼。仅从视觉上,主创团队把纪录片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表象上看,《敦煌:生而传奇》以影视化来再现敦煌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从更深层次上讲,它记录了那些或多或少和敦煌有关、甚至活跃在敦煌这一舞台上的人,表达了对生命的赞颂。也正因如此, 各个国度、民族,有着各种信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人齐集于此。作为一部剧情式纪录片,本片探索了生命的各个侧面,其中包含岁月、衰老、悲喜、迁徙、新生、死亡、过程、记忆、旅途、文明、偶然、拯救、追寻、怀旧等多种富于哲理性的生命体验,并使观众沉浸式体验与感受。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与传达的观念之上,让人们体会到了一个巨大的一致性:生命独一无二的脉络,从来都与时空无关。《敦煌:生而传奇》的诞生,无疑是让这些拒绝描绘的辉煌再次来到我们近前。
四、聆听——声音的叙事魅力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感性的、本能的情绪极易传染,而声音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情绪具有极强的带动和感染作用。
传统纪录片因为“教育”性,解说词常常是正派的播音腔,但剧情式纪录片恰恰相反,通过画面叙事演绎,用解说词来作为旁白补充画面内容和历史资料,这也使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准确传达,提高了纪录片真实性。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摈弃了传统的播音员旁白,而是采用了冯小刚极具生活化的声音,随性且富有个人情感,能较好地带动观众情绪,降低观赏疲倦感,丰富视听享受,充分达到渲染的效果。
从背景音乐上看,本片导演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交响乐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思想性的艺术形式,大量交响乐的出现将叙事之美与审美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敦煌在历史中的形象就是空旷的大漠,交响乐的空灵磅礴较好地烘托了敦煌大漠的辽阔与气势恢宏,将空间感和纵深感通过音乐体现出来。在战争爆发时多用节奏紧张的弦乐器用来展示宏大、紧张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在展示宫殿时前调使用昂扬高亢的曲调来表现空间的宏大,后调则转为婉转低沉,体现深宫的封闭……加上各类民族乐器的使用,如铙钹、笛、笙、琵琶、方匣子等,既巧妙地交代了地理位置,同时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情和地域特点,用音乐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传送到西北敦煌,体验万般风情。铙钹起,笙笛落,婉转悠扬,引人入胜,遥远的楼兰古国仿佛出现在观众的眼前,驼铃笙箫,风情万种,丝路画卷徐徐展开在大众面前……音乐跃动的生命力,让文化符号变成了一串串音符,灵动轻巧地传入大众的耳中。
音乐在片中的莹润,不仅仅让叙事更加完整、丰盈,更让情感得以升华,让文化韵味得以呈现,让视听语言的魅力再放大,让观众在音乐与剧情的完美融合下,在体味历史、感受时间与空间的嬗变中穿插,踏上绵长丝绸之路,追寻历史的足迹,了解文化,传承文化。历史拨人心弦,观众又沉醉于历史之中,在历史中寻觅与传承丝路文化。
五、结语
影像表达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和文化精神,视听语言的作用则是更好地去表达和传递文化。好的视听语言可以穿越古今,我们用各类影像技术和镜头语言将历史再现于世,层层剖开绵延至今丝绸之路的秘密,传播丝路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马克思曾在給朋友的信件中提道:认为应该避免呆板、机械传递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适当将文艺作品的创作形式“莎士比亚化”[3] 而《敦煌:生而传奇》用剧情式纪录片传播丝路文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和印证。纪录片中的视听语言配合叙事,逐步推进,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乔佳诺,女,本科在读,西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郭宇轩,女,本科在读,西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