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它是华夏衣冠上一抹别样风景

2024-04-06张尉

中国收藏 2024年3期
关键词:龙首玉带上海市

张尉

近日,上海嘉定博物馆举行了“片玉钩玄——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玉带钩展”,100余件展品是从2万余件同类藏品中精选而出,为观众呈上了一场玉石盛宴。该展自2023年6月在上海首展以来,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巡展模式,还将相继亮相于重庆万州、上海青浦、上海松江等地的博物馆。本文作者为展览顾问、上海博物馆玉器专家,不妨跟随他来细细品味琢器之美及其背后的中华衣冠文明。

作为人们腰带上的钩束用具,带钩是中国古代舆服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浩瀚深厚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

带钩常见的材质有铜、铁、金、银、玉等多种,而玉带钩则因其材质、工艺的特殊和珍贵性在带钩家族中独领风骚。

据迄今考古资料,带钩最早可远溯至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浙江桐乡金星村和余杭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等遗址均有发现,其质材为玉,形体较小,一般光素无紋,少数饰有兽面纹。造型大致一样,作长方形,器身较宽,一端弯钩形钩首较长向内,束带钩系能够牢固;另一端为穿绳而钻有一孔,无钩钮。初始造型较为简单原始,与后世玉带钩颇不相同,是带钩的滥觞期。商和西周的带钩面貌尚不明晰。

东周至西汉是带钩发展的盛行期,造型、装饰千姿百态,精彩纷呈,惹人爱赏,是上层贵族标榜自身等级、地位的一种重要象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和汉昭帝之母钩弋夫人手握荣辱与共的玉带钩是著名的带钩用例。春秋玉带钩尺寸较小,或无钩钮,或钩尾以一扁方孔来穿系革带,形制不一,尚处于未完全定型的阶段。

确立形制 注入活力

图1 战国 马首玉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图2 汉 龙首玉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图3 宋 螳螂首蝉纹玉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战国两汉玉带钩已具备确立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的基本形制。钩首大致有禽首、龙首、马首、兽首等造型,抽象夸张,具有概括性。钩身也大致可分短小型、长条型和异型三种造型:短小型或似矩形,或似琵琶形,多光素不加纹饰(图1);长条型或似圆棒形,或似矩形,加以各种简繁纹饰(图2);异型如铲形、动物形、人面形等。装饰纹样则有龙纹、螭纹、虎纹、兽面纹、谷纹、云纹、弦纹、方格网纹、瓦棱纹等,或多重组合的复合纹样等。钩钮大致有方形、圆形、方圆形等造型。另外,见有用铁芯串联多节玉块组合成一条细长的特大带钩,还有集错金银、鎏金、包金、贴金、镶嵌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金属带钩,并嵌入玉、绿松石饰等,纹饰复杂,做工精致,让人耳目一新。为保护带孔、提高革带使用寿命,人们往往还使用小型铜、玉或骨质小环来与带钩钩首连结,与带钩配合使用。东汉以降,玉带钩的创新有所消减,至魏晋南北朝因受社会动荡、带扣肇始等多重因素影响而走向衰微期,器物风格则延续了两汉的遗绪。

两宋伴随复古思潮的兴起,玉带钩进入复归期,个性特征带有战、汉遗风,装饰刻画则趋于描摹自然、写实具象(图3)。

元明清玉带钩出土和传世数量颇多,也是此次展览展品的大宗。元代玉带钩最为常见的程式化典型造型是龙首螭纹琵琶形圆钮玉带钩,也是明清两代玉带钩所仿效的主要形式:一般尺寸较大,龙形钩首稍显扁长,宽颈卷耳,颈发后拂,眉毛粗重,五官靠近前脸,张或闭口;高浮雕伏地的蟠螭则口衔灵芝,大耳凹颈,尾部分叉,前后足一弓一伸爬行于钩身上(图4)。同代玉带钩其它造型、装饰亦见兽首、花形首、螳螂形、桥形钮和花卉纹、素面无纹的,尤富时代特征的是桥形钮。有的带钩还采用玛瑙、水晶等材质,或巧妙利用材质自然形成的天然色泽琢出“俏色”作品(图5),这种“俏色”工艺始见于殷商,北方游牧民族如女真、蒙古等族尤喜使用。元代玉带钩有时也与椭圆形的玉带环存在相互配套使用的组合关系,江苏无锡钱裕墓出有实例。

成为时尚 花样出新

明清时期的用玉继续沿着宋以来的社会化、世俗化道路加速前行,大规模的治玉机构、更大范围的使用阶层,也使得玉带钩成就了它的繁兴期。

明清玉带钩的主要功能已扩大至可供装饰、欣赏的雅玩,但其实用功能仍见保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清佚名画家所绘的《宪宗调禽图》和《情殷鉴古图》中,可以分别见到腰佩带钩的明宪宗和清道光帝形象。此外,清人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中有《大带钩》诗一首:“纷披印绶挂朱衣,钩处全凭带一围。玉判旧新真亦赝,铜夸秦汉是耶非?只于分寸争长短,不为腰肢斗瘦肥。最是宫袍初著日,有余垂处更赠辉。”作者注云:“带钩有白玉、古铜之殊,近俗以大者相尚。”表明嘉庆年间的地方风俗中,佩系带钩依然是一种流行时尚。

图4 元 龙首螭纹玉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圖5 元 龙首凤纹玛瑙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图6 明 双龙首螭纹玉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图7 明 鹅首玉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图8 清 龙首凤纹玉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图9 清 龙首螭纹玉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明代玉带钩形制较元代更显多样,常见的龙首螭纹玉带钩在元代风格基础上稍予变化:隆起的面额、微凸的双眼、凹陷的鼻梁、露齿的大口、叶形的耳朵、较窄的颈部、后拂的颈发,共同构成宽短的龙形钩首;略呈方斗形的首部,微立的身躯,略似元螭的足、尾,组成钩身上的蟠螭纹。此外,同代玉带钩首尚有双龙首(图6)、羊首、鹅首(图7)、鸭首等,钩身有螳螂形、矩形、异形等,饰以如意纹、花果纹等图案,钩钮于圆形、方形外,或见花瓣形,较前代的玉带钩装饰趋于繁复。有的玉带钩上还嵌以珠宝,彰显出雍容华丽的贵族气派,如北京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生前使用的玉带钩。

清代玉带钩造型、纹饰尤为丰富。图案装饰与其他器物一样,大多蕴有吉祥寓义,无论动物、植物、诗文、仿古等,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龙与凤寓“龙凤呈祥”(图8),大龙与小龙寓“苍龙教子”,三只羊寓“三羊(阳)开泰”,马与猴寓“马上封侯”,鹤与鹿寓“ 鹤鹿同春”,蝙蝠、鹿、桃寓“ 福禄寿”,笔、银锭、如意寓“必定如意”,石榴、佛手、桃子寓多子、多福、多寿即“三多”,五个“福”字寓“五福临门”等,此系两宋以降的传统做法。这些图案既是世人对安定祥和美好生活希冀与祈求的寄托,也是当时社会实际世俗功利心态的反映。

清代龙首螭纹玉带钩造型基于明代再加以变化,龙形钩首变得稍短,颈部更窄,面额增高,二细长耳,夸张突起的双目犹如虾眼,张口露齿见舌,钩身上的蟠螭镂空站立,脑后或披长发,耳作圆凹形,口或衔灵芝,颌下出髯,曲颈弯腰呈爬行状,亦有呈特殊造型者(图9)。其工艺制作水平的标杆是乾隆时期的玉带钩,类似于同期其他玉器品种,讲究选材,注重细部处理,精益求精,从而达到历史上的天花板级别。

明末清初,从南部邻邦缅甸传入中国的翡翠在清代中晚期作为后起之秀,开始成为与中国传统玉材新疆和田玉分庭抗礼的玉种,受到普遍追捧,应运而生的翡翠带钩亦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全新冲击力(图10)。

不甚起眼的小小玉带钩,上演着时代的潮流与风尚,不仅与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息息悠关,也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内涵;既凝聚着华夏民族爱玉的绵绵情怀,亦折射出东方古国衣冠文明的绚丽之光。

图10 清 龙首螭纹翡翠带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猜你喜欢

龙首玉带上海市
关于玉带饰的两点认识
美育之窗
家乡的玉带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玉带扣赏析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龙首洞
家乡的玉带河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