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4-06杜昆霖
杜昆霖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发展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靠天为生,得过且过,并没有相关的规划可言。然而,中国共产党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脚踏实地执行农村发展工作,使得如今的农村发展得到了巨大飞跃。因此遇到的问题与农村金融的发展相结合找到突破口便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应对措施。
陆岷峰、徐阳洋(2020)认为,我国农村发展从弱到强,农村金融机构从单一到多样化,农村金融体制从落后到完善,归结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其把这些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为以下六个问题:第一,农村的资金外流问题,如城市与农村产品的剪刀差会使农村的产品价格产生很大差距,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第二,基层机构的不断撤销,造成农村相关服务不到位,使得农民无法较好地进行相关的金融规划与发展;第三,农村贷款审批权的上收,使得本来就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相关金融业务更困难,亟须融资的农民难以及时贷款,甚至错过合适时机;第四,金融的供给相对不足,使得农村发展的基础不足,造成农村发展问题;第五,产品单一化严重,农村金融一般是以简单的第一产业为主工业落后农业一家独大,因此产品的单一风险较大。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成为必要的转型方向;第六,农户缺乏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物。首先,因为农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其次,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很难有符合相关金融机构的抵押物,此处应有相关政策对农民抵押物有所减免。
闫文杰(2016)认为,农村收入领域较为狭窄,其稳定性不佳,且农村金融所涵盖的资源相对较少,且涉及范围小,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往往不被重视,上升空间极其不足。相反,城市金融发展速度异常之快,这样的差距必然引起农村金融的滞后,造成农村金融的竞争水平远远落后。客观来说,约束条件对农村金融较多,相关金融产品具有服务的领域小,无法有效拓宽农村金融业务,使其资金的调动范围缩小,最终影响农村金融发展。
孙辰(2018)认为传统农村金融治理发展起步较慢,虽然在改革开放期间意识到农村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充分,相关金融机构难以为农民生产提供帮助,且农村金融缺少相关的制度保障,因此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具有消极影响,且交易过程单一简单,并无相关的制度保障易造成问题。此外,由于农村金融产品类别少且单一,难以满足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民印象中利用金融手段也就只有存款利息而已。
宋承蕾(2019)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取决于政府资金的援助,政府通过资金提供起到推动相关项目的发展目的,通过资金和技术上对农村金融的促进作用,确保农村信贷资金的补给及时,提供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基础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加大政府的财政和相关税收扶持,政府坚持定向调控,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促进农村法律法规的宣传作用,有助于相关人员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1.2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不完善
整体而言,我国金融监管属于集权多头监管模式,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但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监管模式没有明确的方式,因此较为混乱。例如,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对中国农村金融有相应的监管,但仍然存在空缺的部分,无法明确监管机构究竟是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会对农村金融进行管理,存在一些管理重复的部分,既会增加管理成本,又会降低管理效率。
1.3 中国农村金融基础薄弱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相关数据的管理和治理结构不完善,一是农村地区很多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对农村金融相关数据的重视度不够,没有一个远期思考和研究;二是忽视了农村地区最基础的金融数据和金融发展,只顾着量的提高,有眼高手低的错误经营。
其次,制度建设不到位,未能全面考虑农村地区的金融问题,且缺少科学性,部分金融机构只是为了达成《良好标准》制定相对的制度,而不是实事求是的、有利于当地发展的政策,这种未经研究就实行的政策非常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
2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2.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1.1 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日本合作金融机构在日本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扶持农村社会发展的主力,主要包括农业协同组织、信用农业协同组织。农业协同组织作为最基本的农村金融组织,通过吸收会员的形式为组织内的农村居民办理存款、贷款、支付结算及农业保险等业务,为发展过程中的会员提供服务,不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农村金融机构,所吸收的会员多是同行和一些同为农村生产者的农民,他们的信任程度较高。信用农业协同组织是日本农村金融的中间组织,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各类农业协会提供资金管理、业务帮扶等工作,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一些农村的金融机构,都可通过农业协同组织的帮助达到发展的目的。
2.1.2 美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在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美国的农业信贷是美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亮点,美国的农业信贷系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逐步发展成商业性农业金融、合作性农业金融和政策性农业金融共同支撑相对全面的农业信贷体系,三大农业金融体系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支撑农业发展。在农业金融体系中,农业信贷管理局作为独立的监管机构,与联邦储备体系或联邦储备银行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农业信贷系统的全部方针政策均由联邦农业信贷委员会负责,而农业信贷管理局负责具体执行、日常督促和全面协调,整个系统的运行受到外界的干扰较少,使农业金融体系向着最终目标快速有效地运行。
2.2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启示
从日本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看出,要想农村金融发展好,得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的分类水平越细致,所涉及的农村金融领域越广,则发展得越好。对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机构的结构单一化,借鉴日本农村金融发展机构的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可以起到优化农村金融机构,造福农村金融发展。
从美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若要有稳定的农村金融发展,首先得有政府出台的制度保障和农村居民对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收益的程度。例如,对农村地区贷款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发展的同时,还有效带动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
3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改善农村金融的不平衡
3.1.1 加大农村金融投入改善差距
通过一些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信贷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才有助于缓解城乡间的差距问题,如打好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5305亿元,持续五年间新增安排200亿元,为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进行衔接,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优化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中央财政2021年预算安排衔接资金1561亿元,比2020年增加100亿元,资金不仅比2020年有增量,更有提前量。在全部专项扶贫资金中,尤其是2018年10月就已提前下达909.78亿元,占比达到72.15%。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提前下达,各地提前用于脱贫攻坚,更好地统筹安排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在农村地区进行相关宣传,鼓励农村居民放心贷款、放心发展,既可以解决农村金融的剪刀差问题,又丰富了农村金融业务,打破之前的单一化特点,做到统筹城乡要素。降低农村金融提供服务门槛,提高服务“三农”范围。由于农业具有不确定性、农户缺乏抵押担保品、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因素,农村地区的资金使用风险高、利润低,造成资金外流。
此外,带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带动本土地区的产业发展,农村金融的投入力度将有所提高,不仅可以解决金融问题,还能解决一些如就业、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通等社会问题。城乡间差距的问题既是一个金融发展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是提高政府对农村地区的重视程度,扩大资金投入。
3.1.2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进入投入改善差异
在2021年衔接资金的1561亿元,其中下达资金总量的70%投向西部地区,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脱贫攻坚期内倾斜支持832个贫困县的相关转移支付,在过渡期继续实施。在脱贫攻坚期内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的相关转移支付,在过渡期逐步调整优化为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西部地区的投资信贷,国家应有针对性地平衡对西部农村地区的信贷利息,降低利息或提供优惠政策。另外,发展西部地区二、三产业的金融投资和金融优惠政策的制度。当前,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和关注度的不到位,发展最多的只有畜牧业,在此基础上,这些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往往只局限在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上,难以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模式。因此,可从畜牧业入手,扩大产业链的多元化,扩大该地区农村金融的涉及面积,从只影响第一产业一些简单的金融业发展至综合的金融产业发展,如建立健全农副产品的工厂,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地发展,从而打开市场,降低金融产品单一的风险性。此外,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学习日本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系统化,促进西部地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平衡,主要是以政府为首的正规金融机构,因为西部地区对金融的发展经验不足,由政府领导具有更好的效果。组建西部地区农村的农工商协会,可以整合本就稀缺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生产,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能降低成本。
3.1.3 加大对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视
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认为农村地区无论是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是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但若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则只会使农村金融业务陷入僵局。应如美国和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分别发展商业性农业金融、合作性农业金融和政策性农业金融一样,首先,应做到机构间的竞争,有了竞争才会有发展;其次,整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管理区域,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存在一定的难度,政府应投入资金促进发展,更好地发挥以政府为首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最后,我国农村居民对于信贷的业务不是很了解,且具有保守性的特点,面对一些新型业务不敢轻易尝试。在我国,农村居民的金融业务90%都是用在银行的储蓄存款上,进行信贷业务的很少。本文认为,发展信贷业务的前提是加大对信贷业务的宣传力度,做到宣传到位,让农村居民深入了解信贷业务的好处,避免一些无知农村居民进行高利贷的业务。做好了农村信贷,农村居民在遇到机会时就有充足的经济基础来发展,起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
3.2 推行相互制约化金融机构来提升农村金融的监管水平
从美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商业性农业金融、合作性农业金融和政策性农业金融共同支撑相对全面的农业信贷体系来看。这三大农业金融体系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支撑农业的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完善农村金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使内部监管优化和纯洁化,才能改善监管不到位和监管机构腐化等因素造成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
3.3 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
首先,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对当地金融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重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数据变化,第一时间了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数据,并做出调整,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因此,应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体现出政府对农村金融的重视,不仅是人才的投入,还需要农村地区金融设施的投入。
其次,人才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会促进相关制度的改善,还要完善制度的发展,必须实地调查确定的金融数据,而不是做出一种现实主义。
3.4 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
农村地区居民对信用的重视程度是影响金融机构与组织向农村地区居民进行贷款的重要因素。然而,农村地区居民对信用重要性的了解程度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虽然近年来对农村居民个人信用重要性在农村地区的科普不断普及,但农村地区居民对信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因此,后续需要各地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共同执行,农产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循序渐进地培养、提高农村地区居民重视信用的程度。
农业生产风险大、农村地区居民收益水平低,种种限制使得农村居民获取贷款难度大。由此可见,我国必须优化对农村地区相关的税收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使得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提升,农业经营者可获得较高的利润,促使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提高。
4 结语
首先,金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国内金融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全面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面积和人口占总体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农村地区金融是促进中国金融全面均衡发展的重点。现如今,虽然对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关注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农村金融相对城市金融有很大差距,对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进行研究,说明对农村金融的投入应不断提高,金融结构应被不断改善,才能缓解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其次,农村金融内部机构的监管问题非常重要。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金融投入再多,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结构,发展也会非常缓慢,因此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特别是监管结构,能够大幅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效率;最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基础。对该点进行研究后发现,无论是提高农村就业率还是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发展好农村金融就要下功夫,要舍得投入,才能达到一个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的环境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