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期待人生下半场
2024-04-05李连博王健舒
李连博 王健舒
在上海海港的9年,于海用丰富的经验帮助球队。
1月5日,上海海港球员于海在结束训练后宣布退役。
于海年少成名,速度快,爆发力足,出色的人球结合与突破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但几次膝盖大伤,让曾经的追风少年慢了下来。他的足球生涯历经坎坷与挫折,勾勒出一幅艰难但饱含努力与执着的画卷。
退役后,于海将担任青年队教练。他说:“我享受过职业足球的红利,也从世界名帅和大牌外援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我希望能把这些东西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中国罗本 荷兰学艺
于海出生于河南洛阳,小时候家庭不富裕,走上足球道路缘于偶然。他第一次接触足球,是给一群追着球跑的同学捡球。長此以往,于海渐渐成为其中一员,天生的左撇子和不错的身体素质被教练看中。于海回忆:“当时教练问我喜欢踢球吗,我回答喜欢。和父母商量后,他们也没图我踢出什么名堂,就是为了有个人能看着我,不会惹事。”
于海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在同龄人中渐渐脱颖而出,进入洛阳体校。10岁那年,于海在上海参加邀请赛时,被胡康强教练选中,加入了上海中远梯队。当时,教练开导他:“能在甲A踢上球,不是什么厉害的事情。要是能在欧洲站得住脚,你才算有本事。”出国踢球的想法自此在小于海心中埋下种子。
2004年,17岁的于海代表上海国际队完成了中超的首秀,在第一场职业联赛里奉献一球一助攻。在与国际米兰的友谊赛中,于海边路连过三人,引得外媒惊呼。2007年,他随中国青年队在法国土伦杯中闯入决赛,并打入一球,获得铜球奖。他的出色表现吸引诸多目光,外界的评价水涨船高。
同年,于海租借加盟荷甲维特斯队。这名技术细腻的中国球员与善于培养年轻人的球队十分般配。在维特斯,于海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时光。一方面因为他对荷兰生活出奇地适应,另一方面源于主教练德莫斯的信任与栽培。为了让于海尽快熟悉欧洲节奏、获得比赛经验,维特斯为于海安排了不少比赛,但不会让他全部打满,既达到了培养锻炼的目的,也不至于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于海在周末先后参加一线队和预备队的比赛,平日回到一线队训练,逐渐站稳脚跟。他人球结合出色,左脚功夫娴熟,内切远射不俗,与荷兰球星罗本有几分相似,当地球迷亲切地称他“中国罗本”。2007年9月,在对埃因霍温的荷兰杯赛中,于海打进了中国球员在荷兰的第一球。
2010年东亚四强赛上,中国队3比0击败韩国,于海打入一球后庆祝。
正当前景一片光明时,一段插曲让他的留洋之路一波三折。由于此前膝盖内侧副韧带撕裂后手术不理想,于海训练中遭遇了右膝前叉韧带断裂。这次重伤,他错过了北京奥运会,也失去了加盟德甲豪门的机会。此前,勒沃库森曾几次派球探观察于海,对他评价很高,双方已接近达成协议。
如果于海保持健康,他的职业生涯会达到怎样的高度?这无从设想。他先后4次遭遇重伤,日常生活中“蹲都蹲不下去,一到阴天下雨就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能踢到37岁,他直言实在是一种幸运。
回顾这段艰辛历程,于海心存遗憾。不过,这也让他变得成熟。他说:“从几乎断送职业生涯的伤病中走出来,自己想想挺不容易的,能踢到一定程度、一定水平更不容易,这样的幸运让我有了更好的心态。”
伤病缠身 功不唐捐
两年海外之旅让他看到更大的世界,见识到更先进的足球。于海说:“这段留洋经历在生活环境与比赛环境上,都给了我宝贵的财富。”
于海效力的维特斯队位于荷兰阿纳姆。这里有不错的足球氛围,但仅有十余万人口。静谧祥和的小城中,街上的店铺往往下午四五点就打烊了。平日,他除了训练就是休息,简单但充实的生活让他专注投入地打磨足球技术。
关于于海的自律,有一则趣事。有一天早上9点,刚到上海的好友孙一伦打电话问于海在哪里,得到的答案是在健身房。又有一天晚上10点,孙一伦打电话问于海要不要出来喝一杯,答案又是在健身房。孙一伦说:“几乎我每一次打电话,他都在健身房。我接触过不少年轻球员,他们在自律这一点上跟于海有很大差距。”
荷兰足球充满竞争,高质量的训练效果和高强度的比赛节奏让于海受益良多。在国内踢球,可以把球稳稳停好,观察清楚再做决定。但在荷兰,后卫根本不会留下任何调整的空间,“别说把球停好了,球在空中时,对面的防守队员已经跟你脸贴脸了”。
效力荷兰维特斯时期的于海。
另一个让他感触颇深的是身体对抗。第一次预备队比赛中,对手后卫上来就给了这一位外国新人一个下马威。按照在国内踢球“一碰就倒”的习惯,于海顺势倒地,也如愿盼来了裁判的哨响。但随着比赛进行,于海感到不对劲,裁判对类似强度的对抗吹得越来越少。在对手又一次冲撞后,他忍无可忍,质问裁判为什么对犯规视而不见。裁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看到了这个球,但你不能总是摔倒。”
听到这句话,于海恍然大悟,在这里,适当的身体对抗是被鼓励的,合理运用身体更是发挥细腻技术的重要前提。一开始的那声哨响,不过是裁判客气。受此影响,于海在日后的国内比赛中,依靠护球、卡位和高速下的平衡能力,对抗中不落下风。
就这样,经历了三四个月的适应期,于海逐渐跟上了荷兰足球的节奏,融入队伍当中,看到点滴进步,内心非常骄傲。
回国后,于海跟着教练成耀东到陕西踢球。在国家队,他是主帅高洪波麾下用体能与意识弥补速度劣势的边路高手。由于不吝体力的回防和抢点,许多队友都喜欢跟他在一条边路出战。
卡马乔执教国家队时,为解决进攻问题,让他在世预赛里打中前卫。佩兰带队出战亚洲杯,首战对沙特,将于海推上首发中锋的位置,他也用进球回报了教练的信任。高洪波二度执教中国队时,他是偏左的中前卫。
转会上港后,主教练埃里克森让于海踢左前卫,又撤回来打拖后,2018年改打左后卫,2019年成了中后卫。于海几乎踢遍了除守门员外的所有位置,个中原因既关乎球队人员变动与竞争压力,也有改变战术的需要。他从来不埋怨,兢兢业业,努力适应。只要球队需要,他永远是教练想到的第一人,将职业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于海说:“我这个人好胜心强,从小一步步在竞争的环境里踢上来,总想比别人更好。”荷兰的经历让他始终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对胜利的渴望,还养成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持续进步。大伤过后,于海慢下腳步,更懂得分析场上的局势和细节,也更善于运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尽管尝试新位置时有不适应,但有了日积月累的思考与总结,一切好转都是水到渠成。
挺身而出 玉汝于成
于海出色的往返能力、抢点意识、刻苦精神得到历任国家队主帅重视。2009年,于海首次入选高洪波执教的中国队。2010年东亚四强赛上,中国队3比0取胜韩国,结束了长达32年逢韩不胜的历史。于海首开记录,赛后接受采访时眼噙热泪,连说三遍“非常激动”。2015年亚洲杯揭幕战对沙特,于海的任意球经折射后弹入网窝,中国队时隔18年再胜对手。2016年世预赛12强赛再战韩国,于海在门前抽射扳回一城,吹响中国队反击的号角。
然而,此后与叙利亚的热身赛中,于海与对方队员相撞,左膝前交叉韧带有1/3断裂,失去了为国出征的最后机会。
近十年,于海入选国家队共出战71次,打进11球,关键时刻屡有进球或助攻。对于“福将”之称,他只是笑笑:“最重要的还是心态,教练对球员的技术特点一清二楚,但球员的心态调整有不确定性。只要心态一乱,状态必定受影响。几次不顺之后,负面情绪会一股脑涌上来。好的球员往往越到引人关注的大赛越不紧张,发挥越好。”
于海防守河南队巴索戈。
于海谈起自己过往的经历:“里皮执教的那支国家队,让球员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里皮常对我们说,我们不比其他球队的球员差,只是在场上没有做得更好。这是中国球员一直存在的老问题。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大家更欣赏谦虚的人,如果性格非常开放,会被认为不合群。但是在场上,我们需要这种自信,教练也应该给球员更多的鼓舞。有了这方面的基础,才能在技术方面解决更多的问题。”
大赛处变不惊,于海有一套应对方法。他在国家队出征前,会关闭一切与球队及赛事有关的社交媒体,刻意屏蔽掉相关的舆论和信息,只专注于自身,不被外界声音干扰。
每次训练后,他会找一部喜欢的电视剧看,不因无谓的事情分心。进入这种“沉浸的心流状态”,自然会卸下紧张、压力等心理负担。
2013年足协杯决赛,于海效力的贵州人和遇到广州恒大,以两回合3比2战胜对手,于海包办本队全部3个进球。奖杯交到于海手中的那一刻,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喜悦,而是压抑许久的释然。那个赛季伤愈复出,于海对自己前半程的发挥不满意。身为进攻球员,上半年未进一球,他背负了相当大的压力。最后两场比赛中,他出任左边锋,有如神助,展现边路过人和长途奔袭,三球打得对方措手不及。于海把这次经历称为奇迹,直呼做梦都想不到。
人生就是这样,某个瞬间的领悟,命运的齿轮就会在不经意间转动。这两场比赛的出色发挥,让于海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之前的发挥多不理想,只要坚持下去,也许就会在某一刻逆风翻盘。他说:“从那时开始,我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做任何事的韧性都更强了。”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没能打败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
功成身退 反哺青训
2015年,于海转会加盟上港。回到熟悉的上海,他首场联赛便拔得头筹,前三场打进两球、助攻两次。
迈入职业生涯后期,于海出场次数减少,但他开朗健谈,用丰富的经验帮助球队。大家早已习惯了“海哥”的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球队输球时,通常也由他面对镜头。
退役时,于海深情地说道:“能够和上港俱乐部一起度过9年,一起拿下两座联赛冠军奖杯,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自10岁起,于海便在上海成长,也把家安在上海。上港是他职业生涯效力时间最长的球队。
于海多次感慨把热爱变成职业与踢到37岁才退役的幸运,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俱乐部给予他家一样的亲切感。于海说:“在这里,我方方面面都很适应。我们一起训练,一起相处,团结上进,心无旁骛,没有一点乱七八糟的事情。”
于海为俱乐部立下汗马功劳,将职业生涯后半段的能量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上港,而俱乐部也为于海提供了稳定的竞训环境和不错的生活条件。在当今的中国职业足球中,如此没有后顾之忧地实现人生追求,不知多少球员梦寐以求。
于海把来到上港形容成“如鱼得水”。他坦诚地说,大家都夸他自律、有天赋,但他见过很多更自律、更有天赋的球员,也许就差一点点运气,没有进入一支稳定的职业队,没得到一个帮助他们实现追求的平台,慢慢被淘汰。
于海分别在埃里克森、博阿斯、佩雷拉等多位名帅麾下效力,他们的言传身教让他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于海认为,与这些世界名帅交流后,对足球的理解提高一个档次。他说:“我们的很多踢法可以说是欧洲淘汰的或者很多年没用的,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来了之后,我们才见识到欧洲更先进的打法和理念,才会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踢法。”固步自封是危险的,对于先进的足球理念,中国球员虽然没法信手拈来,但可以从“照葫芦画瓢”开始尝试执行,体悟其中的巧思,逐渐取得进步。
如今,退役后的于海以助教身份加入上海海港U21青年队教练组。本以为退役后的日子会清闲不少,没想到忙得焦头烂额。他苦笑道:“以前踢球时,经常用‘退役之后有的是时间吃喝玩乐约束自己刻苦训练,避免偷懒。现在真的退役了,发现比当球员时还要忙。”
如今,于海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琢磨对年轻球员的管理方式,思考他们的特点,发掘他们的潜力,传授自己所学与积累的经验。这既是帮助年轻球员成长的过程,也是一名新手教练进步的必经环节。
于海的足球人生有坚持,有努力,也有遗憾。愿他人生的下半场少些遗憾,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