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回归生活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2024-04-05陈赵丽
陈赵丽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任务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两点。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点,而要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喜爱,教师便要注意联结幼儿的生活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越是具体的、生动的、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越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起幼儿的关注与好奇。同时,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事物,幼儿理解起来也就越容易。”[1]生活是教育的根本,对幼儿来说,生活也是他们学习与探索的主要来源。反映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设计活动,还要鼓励幼儿自由地表达,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让幼儿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初步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幼儿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愉快的审美教育,其目的不是追求音乐技能及音乐知识的训练与掌握,而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幼儿获得身心与个性的健康发展。[2]幼儿园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它的本意不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过程,并依托音乐这门艺术,让幼儿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主要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四个方面。接下来,我将简要介绍这四种活动的具体内容。
1.歌唱活动。幼儿园歌唱领域的内容主要有倾听歌曲、有节奏地朗诵、歌唱的简单知识与技能等。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倾听歌曲所占的比重最大,节奏则是音乐的骨骼和灵魂,鼓励幼儿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朗诵歌词,既能让他们熟悉歌曲的歌词、内容及旋律的节奏特点,又能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感受能力。
2.韵律活动。幼儿园韵律活动一般分为律动组合、舞蹈、音乐游戏三种类型。律动组合是指在音乐或乐器的伴奏下,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做有规律的动作,并伴有符合音乐内容和风格的表情。
3.打击乐演奏活动。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一般指用各种打击乐器敲打出乐曲的节奏或节奏变化。适合幼兒的打击乐器一般没有固定的音高,音响效果多样且节奏性强,这类乐器往往深受幼儿喜爱,也较容易掌握。
4.音乐欣赏活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是让幼儿从审美的角度倾听音乐,并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去体验和领悟音乐的情绪情感。幼儿园音乐欣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专门为幼儿遴选的素材而设计的欣赏活动;另一类是在歌唱、律动、舞蹈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即兴演唱、演奏进而生成的教学活动。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价值
著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曾说“幼儿音乐教育不是教音乐的教育”。[3]如果幼儿教师仅把教会幼儿唱一首歌曲、跳一支舞蹈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那就太狭隘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意义不在于音乐教育本身,而是音乐带给幼儿的价值。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践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让幼儿萌生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生活的美好。具体而言,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主要有三大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幼儿园音乐教育是“寓教于情”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但是,大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目标的总体认识,往往更加重视幼儿音乐技能的掌握,不关注幼儿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而回归生活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是将音乐作为一个媒介,通过音乐将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有趣和美的事物带给幼儿,丰富幼儿五感的同时,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二)促进幼儿自我表达,体验满足感与成就感
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活泼外向的幼儿敢于表现且乐于表现自己,但性格内向的幼儿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营造舒适、轻松的活动氛围,帮助幼儿舒缓情绪、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更多的创造性表现,也能让幼儿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满足感与成就感,进而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利于促进幼儿“三全”发展
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三全”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和全程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是以艺术为载体,具有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幼儿的体验与感受,这对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个性、情感、社会性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主张教育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从生活出发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以音乐贯穿幼儿发展始终,这也更加强调了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对幼儿各方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实施途径
(一)组织教研活动,逐渐转变教师的“隐观念”
教育观念分为“显概念”和“隐观念”。“隐观念”是由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的工作经验等组成的观念。作为“显概念”的教育理论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头脑中的“隐观念”的冲突和改造为中介,才能转化为正确的教育行为。比如,幼儿园教师在专业培训过程中都获得了“幼儿园音乐教育应当重情感、轻技能”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仍以幼儿对音乐技能的掌握为培养目标。也就是说,科学的“显概念”并没有转换成教师教育实践的实际行为。因此,要想实现音乐教育回归生活,需要通过不断教研和培训来转变教师的“隐观念”,从而使科学的教育观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将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自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二)顺应幼儿需求,多方面建构音乐教育内容
兴趣能够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和学习。教师在选择音乐教育的内容时,首先要考虑能否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需要。其次,在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上也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并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活、地域文化中能引发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音乐教育内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生活中的教育。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蕴藏着无数的音乐教育资源,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鸟叫声、蝉鸣声等,这些声音来自大自然,是动听也令人着迷的声音。此外,大自然还是音乐乐器制造的发源地。[4]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例如,教师可带领幼儿到户外,让幼儿静下来去听风吹动树叶的唰唰声,去倾听淙淙的流水声和各种鸟鸣声……并让幼儿说出树叶的声音、流水和鸟鸣声的特征,鼓励他们对声音进行大胆模仿与表现。
2.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与幼儿生活相关的音乐内容,丰富幼儿对生活美的觉察与感知。但是,让音乐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件搬进课堂,而是要充分考虑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发展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结,进而让幼儿在音乐中汲取生命成长的养分。例如,入园时,教师播放《快乐的一天开始了》《晨曲》等儿歌,为幼儿营造轻松、欢快的心理环境;幼儿午睡时,教师播放一些柔美的音乐如《摇篮曲》等,让音乐伴随幼儿进入甜蜜的梦乡;就餐前,教师可弹奏一些舒缓的乐曲,帮助幼儿平复情緒;游戏时,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进行曲;等等。总之,教师要营造浓厚、多元的音乐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3.地域文化生活中的教育。文化具有地域性,每一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民情,不同的风俗民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幼儿。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背后的价值,且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幼儿从小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生活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差异,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来开发适合幼儿发展的生活化音乐课程,做到音乐从生活中来,并最终应用于生活。
(三)根据幼儿兴趣,选择幼儿喜爱的方式组织音乐活动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能满足幼儿的天性和发展需要。教师可用趣味的组织方式,如猜谜语、讲故事等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探究。以猜谜语为例,一方面谜语往往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符合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另一方面,很多谜语大都以儿歌或歌谣的形式出现,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猜谜语较之纯粹的讲述更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总之,教师要在不断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而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
幼儿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让音乐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在快乐的音乐氛围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在音乐的海洋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蒋荣辉.幼儿音乐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55.
[3]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9.
[4] 张卫民,陈金平.刍议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84-8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