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

2024-04-05李辅君

中国储运 2024年2期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物流业运输

文/李辅君

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的兴起,现代物流业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现代物流业也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够大幅地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现代物流业还是组成区域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部分,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两者协调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出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行业的作用。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购物方式,人们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通过京东、淘宝等网络购物平台都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之后再通过物流公司快递到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还使得企业和商家实现了大宗商品的方便快捷安全的异地交易。在当前现代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运作呈现分离化的现象。从现代物流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市场牵引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就是现代物流业需要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供应链。现阶段,现代物流业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仓储、流通加工和综合运输,但是在经济战略目标和资本约束的影响下,大部分无论企业都没有将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加之物流企业在市场上的布局过于分散,导致各企业难以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造成物流行业运作中表现了分离化的情况,进而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二)物流市场竞争没有规则。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现代物流行业积极进行拓展市场,使得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交通运输经济也获得了大幅的提升,逐渐形成了两者之间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1]。然而分析现阶段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现状可以发现,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竞争规则,加之物流市场中企业的分布情况较为分散,如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物流业的良好发展,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对交通运输也造成威胁。(三)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企业战略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明确了战略目标才能够确定其发展方向,进而更好地应对物流市场发展变化。然而从物流行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物流企业战略思想都不明确,发展规划不合理,企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管理经验也有所欠缺。现代物流业覆盖的领域极其广泛,因此企业的业务工作也较为复杂繁琐,倘若没有科学合理的战略思想指引,就会有很大的可能性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进而陷入经营困境。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一)降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近年来物联网发展速度很快,这让物流行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物联网结合群众消费喜好与观念等对市场方向进行调整。现代物流也更加关注运输效率、物品有无破损现象等,只有上述因素达到规定标准且满足人们需求后,才能更多考虑服务态度、运输费用等因素。如果现代物流业发展陷入不良境地,将导致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质量受到影响,广大消费者群众对交通运输市场感官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样消费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也无法在其心中塑造交通运输业的良好形象。交通运输业除了具备服务物流的功能以外,其发展方向也很多,因为与物流业之间合作比较频繁,因此人们对物流业评价将不可避免影响到交通运输业。当消费者对某个物流公司产生负面评价后,与之合作的交通运输企业也会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不良印象。这样既阻碍了交通运输企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甚至影响着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多样性发展。(二)资源利用率低。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前提是不能对生态环境与资源造成破坏。因为现代物流业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交通运输资源分配不科学,为物流业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物流运输主要资源问题是如何对包装、运输途径等进行分配,其中包装是要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而运输途径则是对运输时间段、路线等确定。若是上述问题未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将导致资源利用率无法得到提升。

三、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实现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联动发展。物流业在市场中兴起的时候,交通运输已经对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在发展物流业的过程中,必须与交通运输业加强合作,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运输业发展质量的高低,将对整个物流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全面充分掌握各项交通运输业数据,将两者融合发展道路确定下来,在合作中获得更大效益[2]。不仅如此,也要深入分析物流业发展动态,通过采取有效应对办法,为物流业快速发展创造条件。物流业作为现代交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交通业发展中遇到阻碍与限制后,物流业也难免在发展中受到干扰。站在这个层面上说,只有推动两者的融合与协调发展,才能让今后物流业发展面临更好的局面。(二)引入严格的入市标准机制。现代物流行业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且两者发展中联系也更加密切。为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应该为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此需要从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出发,从现阶段物流业发展水平入手,科学合作实施指导政策,不断提升整个物流市场发展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水平。只有对当前物流市场进行规范,才能避免发生各种无序竞争或恶意竞争的情况。对政府部门而言要高度关注对物流市场的规范,及时制定各种法规条款,实行严格的入市标准机制。在这个阶段应该从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出发,在各项机制实施中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保证行业发展质量与水平得到提升,为两者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三)积极开发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在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过程中,也要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这要求交通运输部门提高对新技术的重视程度,逐步打造起专业的信息平台,确保发挥出信息共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实现运输信息化和物流现代化发展目标。在共享平台支持下,也能让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协调,交通运输中应用信息技术,也能进一步推动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四)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在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当下,人们对运输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经济不断调整的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如果还是坚持原有的发展状态,把运输服务当作主要业务,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也无法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容易被抛弃。因此交通运输行业一定要充分调整现有的发展结构,结合人们对现代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有关企业还要积极创建与之对应的服务体系,使原有的单一运输能够逐渐转向综合服务[3]。从某种角度来讲,物流行业的发展并不会对交通运输行业造成阻碍,反而能够为其提供有效发展思路,获得更多动力,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交通运输行业本身具备的业务能力较强,也有比较明显的政府优势及资产优势,因此如果交通运输行业能够逐渐朝着物流业不断转,其也能获得更为可靠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交通运输行业本身也拥有设施及设备有着十分强大的发展潜力,在不断丰富地运输经验下,物流行业也会逐渐成为整个发展过程的潜在力量。(五)转变经营理念。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一定要合理调整市场状态,在了解市场发展状况的基础支撑,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不断推进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不同方式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之上,提高自身能力,选择更为科学的定位模式。对现代物流体系来说,无法根据同一种运输方式满足当下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综合分析不同运输方式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充分整合各运输主体。从综合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出物流发展与运输体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交通运输体系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物流行业给予有效支持;而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能真正促进物流行业的高效进步,为服务方提供更为精准的物流服务。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综合发展不同运输方式,找到更为精准的定位,形成既能够分工合作,又能够互相协作的整体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六)引进先进技术。要想促进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大技术研究力度,有关企业不管是在数量方面还是规模方面,都要积极做出调整,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加大技术投入力度。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其中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容易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对部分无法满足现代交通运输要求且技术能力较差的老旧艺术工具,要及时淘汰并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使交通运输过程能够正确实现管理现代化。例如,有关人员可以充分利用EDI等技术,研发具有更强功能且更为先进的信息平台,创建统一信息化管理模式,使交通运输信息实现实时共享,也能有效提升运输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物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十分重要的竞争地位,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是从物流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我们也能够看出,其与交通运输行业本身就有着十分大的联动作用,交通运输行业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根基所在,要想真正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其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内在联动,促使两者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因此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要加大两者协调发展的研究力度,要明确两者联动发展的重要价值,并不断规范相关运营标准,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交通运输业物流业运输
物 流 业
交通运输业砥砺奋进的五年回顾(之一)
融合:交通运输业之变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研究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物流业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