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24-04-05李欢

中国储运 2024年2期
关键词:强国课程体系交通

文/李欢

畅通的交通网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1]。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一个交通强国[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要积极响应国家交通强国的策略,紧跟其建设步伐,深化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实现交通强国的梦想,构建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提供重要保证。

1.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高校作为交通强国战略下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重要使命和责任。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的要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3]。本文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是陕西省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培养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完善的设备设施,具有按照国家现行高速铁路运营技术标准要求建设的四百二十五米集电气化铁路线路,以及相应的通信信号系统、牵引变电站和车站于一体的地铁综合实验基地,可满足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校实施“交通强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动新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对新时期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虽然学校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展开了研究,但仍面临以下诸多问题。

1.1 虽然国家提出交通强国战略,但交通类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还未及时更新,课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工作还不够深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衔接性不够。因此,有必要在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在交通强国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深入探索学科建设中课程思政与教学的融合性,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支撑我国交通强国建设工作。

1.2 传统课程教育体系尚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传统培养模式忽略了专业人才在跨学科背景下的应用能力,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和创新能力,没有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无法满足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设施已逐步达到自动化运行,正朝着智能化、无人化方面推进。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科培养方式要适应以大数据、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时期专业发展要求,构建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1.3 课程资源较为分散,与科技和企业融合度不足。教育部明确指出,应完善重点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教育平台等建设,积极动员和整合社会多种资源,开展协同育人的新探索。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主体单一,教育与科技、企业等相互脱离,没有办法完全形成协同育人。所以,如何做好教育与科技的融合、企业与教学的融合工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学科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交通领域科技人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4 缺乏合格的教师队伍。目前,大学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方面已有进步很大的提升,但同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教师没有在交通行业现场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难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2.1 重构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着重于技能培训。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应重新设定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一,将交通强国战略融入专业培养,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第二,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仅掌握扎实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成为既具备理论基础又富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需要立足交通强国战略需求,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2 构建新的交通类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交通强国战略要求的人才。在新战略的要求下,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体系要全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增加实训和实习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行合一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积极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场所,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3 积极推进科教+产教融合,助力多方合作教育的综合能力提升。教育与科技、企业融合育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学技术竞赛活动,以指导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为导向,积极为学生进行科技竞赛训练与辅导,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教师采取以赛促学的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教师的自主科研项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比如选拔部分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或竞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第三,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也是深化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日益频繁,这为教师了解前沿技术与企业需求提供了便利。通过校企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也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为实现产教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选择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2.4 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估机制。评估机制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培养人才必须依靠科学的考核制度。第一,改变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法。传统考核方式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测试和创新能力的检测。新的评估机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加以测试,以个人素质与能力培养为目标改变试卷题型,降低客观题的比重,增加综合题、分析题等主观题型的比例,加强对学生分析、应用与素质能力的考查。同时采取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实现以开卷考核、过程考核、分散考核等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方法。第二,进一步完善课程综合评价考核的办法,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采取科学、公正、合理、全面的评判尺度,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日常表现进行的纪实量化和综合评估,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前不少院校都设置了学生量化综合评估考核办法,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对加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人才起到正确而有效的引领作用。

2.5 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为了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人才,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要经过实际的企业锻炼,才能够充分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知识充分结合起来。作为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锻炼的平台和机会,鼓励教师多参与工程项目,考取相应的行业资格证书,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期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多方位协同育人和构建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动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将促使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强国课程体系交通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繁忙的交通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小小交通劝导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