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物流》课程的思政元素分析及融入方式探讨

2024-04-05刘崇献

中国储运 2024年2期
关键词:国际物流案例物流

文/刘崇献

国际物流活动线长、面广、环节多、风险大、政策性强,其本身是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从人才培养方案角度看,《国际物流》课程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跨国实务操作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国际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物流》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实务性特点。从传统教材和课件来看,该课程内容偏重实务操作和专业技能教学,会涉及较多的业务操作流程、国际规则惯例类案例和大量流程或单据仿真模拟训练,但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涉及较少。目前课程思政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如何在《国际物流》课程配置和融入思政元素并实现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日益成为该课程建设和授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国际物流》课程的思政资源较为丰富,课程核心专业内容可以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对外经贸战略和“双循环”经济格局、我国国际物流重大工程成就(如中欧班列)、国际经贸惯例与规则以及我国在物流领域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精神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培育“四个自信”和科学创新精神的载体,是适合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从实现政治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法治观念和创新意识、深化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对《指南》所列课程提出了思政教学的具体目标。《国际物流》课程的思政元素选取以实现上述五个目标为导向,同时结合《国际物流》课程各个章节知识点以及教学内容体系,有针对性选取相关思政元素,并确定合理的融入方式,所选取思政元素能够服务于上述五个目标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塑造。

一、《国际物流》课程可导入的思政元素分析

《国际物流》课程的思政资源相对丰富,但在课程建设和授课过程中,需要将分散的、零碎的思政资源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1.在导论部分,强调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民生性、基础性特征,结合国际物流线长、面广、环节多、风险大、政策性强等特点,以案例说明操作国际物流业务需要很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进而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强调国际物流运作的全局性、协同性观念,强调国际物流操作的成本节约意识和服务意识,引导学生深化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2.在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学习部分,可以导入我国国际物流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如我国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高铁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世界第一,世界前十大港口我国占据七席等,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物流建设取得的成就、特色做法及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推动物流高效发展的制度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信念。3.在国际海洋物流运输部分,可以我国青岛港为例,介绍其港口基础设施及作业效率,强调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应重视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重视各个作业环节的协作和配合,通过对比美国主要港口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作业效率,提升我国海运物流的自信心和自豪感。4.在国际铁路物流运输部分,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介绍中欧班列运营模式、通道布局、典型线路和新冠疫情下运量逆势增长等情况,向学生展示中欧班列推动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树立全球视野的同时,感悟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5.在跨境电商物流发展部分,可以强调中国跨境电商物流“海外仓”建设助推跨境电商发展,分析海外仓的运作模式、成本效益以及对国外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分析不同跨境电商物流的优缺点和风险,强调我国电商平台、快递网络和移动支付企业为主体的互联网新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总结相关创新性做法并评价其成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法治意识。6.在报关报检部分,结合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性创新,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各类“降本增效”措施,介绍我国贸易便利化、物流便利化取得的成效,展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海关管理高效化、标准化、简洁化。此外结合海关打击走私、打击“洋垃圾”进口、打击逃税骗税等方面的案例,强调在国际物流业务中要树立法治观念,守法经营。7.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部分,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强调国际物流活动中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调操作国际物流业务,要有全局观念、协作观念、诚信观念。选取部分货物运输的经典案例,例如CFR贸易术语下卖方业务员没及时发送装船通知导致买方没及时投保被判卖方承担货物损失案,或我国保险业首例英国海事共损案胜诉,通过对相关案例全过程分析,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积极维护企业主体和民族国家利益的信念。8.在国际物流管理部分,可以结合2022年初美国港口瘫痪性拥堵及由此导致的供应链危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命运共同体的地位,强化对供应链参与主体协同发展的认识,塑造学生形成科学决策与合作共赢理念,同时也通过对比中美港口物流运作效率,分析我国不可能出现类似的港口拥堵,强调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创新意识,进而坚定“四个自信”和爱国意识。

二、《国际物流》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分析

(一)《国际物流》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国际物流》课程的思政资源较为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层面:1.结合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大国家战略融入。将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相关知识点的形式具体化,比如在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章节,提出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与供应链合作,强化诚实守信、合作共赢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供应链上各合作主体之间就是命运共同体,必须通过强化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协同,才能在与其他供应链竞争中获取优势。2.结合当前物流技术发展前沿融入。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体现了创新的重要作用,比如关于智慧物流、智慧仓储以及绿色物流的展示,既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其创新积极性,又应和了科学发展观和“双碳”目标的理念。3.结合当前国际经贸热点事件融入。以经贸热点事件展示当前中国政治制度优势以及物流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及特色做法,比如基于我国物流管理优势有效助力抗击新冠疫情和2021年美国港口拥堵事件形成强烈对比,推动学生形成以中国模式、中国特色自豪,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信念。4.结合国际物流管理领域经典案例融入。比如结合国际物流领域的法治案例,展示我国物流参与主体在国际争端中如何有理有利、有礼有节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推动学生形成法治意识,能够依法维护企业主体和民族国家利益,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改革与建设的意识与能力。(二)《国际物流》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的融入路径确定以后,需要在教案中设计具体的融入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模式,结合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思考和讨论,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层面:1.课前视频新闻形式融入。国际物流领域新闻众多,诸如沉船搁浅、火灾爆炸、拥堵罢工、运价波动、技术创新、设施竣工、重大数据发布等,都可以选取核心视频片段,结合课程内容在课前用3~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曾经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美国港口瘫痪性拥堵并推高美国通胀,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在对比中增强了对我国物流效率和物流设施的自豪感。2.以调研性专题分组作业形式融入。本课程可以就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物流、通关便利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危化品物流、自贸区物流、出口信用保险等布置调研性专题,让学生分组完成并在课堂汇报,要求联系相关政策并作评价,在拓展课程广度深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政策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3.课堂案例讨论或辩论形式融入。《国际物流》作为重要的实务课程,各章节都有丰富的案例,需要任课教师有意识地选择部分能较好结合和体现前述五个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案例,开展课堂案例讨论,对争议性比较强的案例,可以组织辩论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设定相关问题,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四个自信等。4.通过课堂仿真模拟形式融入。通过设定一些前置条件和场景,让不同同学代入不同的角色,仿真操作某些业务流程,如中欧班列集装箱货运流程,或者保税进口货物流程,或跨境电商出口或进口流程等,模拟中重点提问需要知道哪些政策、需要操办哪些业务及其顺序、会遇到哪些风险和应对措施、中外作业设施及效率区别等,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爱国意识。5.实地参观或实习实践等方式融入。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港口码头、货运机场、物流仓库、集装箱场站、货运口岸等国际物流设施,并鼓励学生假期到相关设施实习,通过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效率观念、创新观念,通过了解我国物流发展成就和中外对比增强四个自信和政治认同。总之,课程思政未来将是《国际物流》课程的重要授课内容之一,将成为课程大纲、课件和教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相对言,思政元素在课程中所占比重应适宜,不必每章或者每节课都要导入思政元素,避免显著冲击或过度挤占专业知识授课时间,每节课的思政内容所占时间大概3-10分钟,最好融会在专业内容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国际物流案例物流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探究
刍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互动
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