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2024-04-04李翰斌
李翰斌
企业和企业家是关键一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发展和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项重大任务。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今后的高质量发展是创新起主导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正是创新的主导力量。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党中央不断总结以往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时俱进,用以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是党的经济建设理论又一次重大创新。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加以贯彻落实。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落实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有效做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层面科技体制机制初步完成重大调整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科技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还需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所以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从0到1”创新,而且在于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实际应用。自明末清初开始,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同社会发展分离了。当时虽然有些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一些,但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一种雅兴,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再看当代中国,科技重大专项有力支撑移动通信、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制造、物流、交通等产业的智能化升级,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服务于现实生产生活,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需要靠改革破除科技领域体制机制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的挑战。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适应,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多年来,一些部门和领域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的问题比较严重,创新和转化的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完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难有大的提高。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清除有形无形的“栅栏”、院内院外的“围墙”,让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17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改变人类生活的160种创新中超过80%源于企业,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发经费都出自企业,这足以证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占比在2/3左右,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今后,要多用“揭榜挂帅”等市场竞争方式,让更多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让企业在重大科技规划中发挥出题者作用,在重点产品科技攻关中发挥产学研各方的组织协调者作用,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发挥技术承接应用者作用。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关键是要对市场有深刻认识,培养拥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把脉市场、提质增效、占领市场,能够承担起主体地位作用的基础和保障。更是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任督二脉”,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企业家,形成了独特的企业家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既要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又要保护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目前,高质量发展已在全国形成广泛共识,但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变,外部压力不断增加,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对科技创新形成现实制约,经济领域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对国内外的新环境、新挑战,我们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作者单位系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