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虫的世界
2024-04-04吴海丽
吴海丽
在乡村长大的我,幼时常在油菜地里拿着塑料袋捉蜜蜂,趴在地上用青草钓不知名的小虫。或许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长大后我对自然界的小生物依然兴趣十足。
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带孩子观察七星瓢虫是在学校操场上。误入草丛看到七星瓢虫后,孩子们的惊喜之情与汩汩如泉涌的语言表达,让我意识到什么是“自然即课程”。当我把与孩子一起观察七星瓢虫的经历写成文章并在媒体刊发后,第一次产生了让虫子走进课程的念头。经过调研,我开设了相关课程。多年来,我按照自己的节奏授课,慢慢累积自己与孩子、自己与虫子、孩子与虫子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是设计者、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亲历者。
为孩子提供优秀读本通常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一环,在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朱赢椿的《虫子旁》前,我给孩子提供的都是四处搜羅来的有关虫子的诗、文。关于虫子的资料并不少,但童趣盎然、文质兼美的文本却不多。令我欣喜的是,《虫子旁》就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文本。
很久以前,我曾被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感动过,这次我也被朱赢椿笔下的虫子世界感动。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感动,前者赋予动物太多的人性,感动过后感觉有些失真;后者则始终保持对虫子的敬畏与克制,对虫子的描摹保持了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这本《虫子旁》推荐给孩子。他们对《虫子旁》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模仿作者去观察虫子、画虫子、写虫子,还兴致勃勃地给作者写信,孩子一次又一次告诉我,《虫子旁》是他们读了一遍又一遍的书。
亲近自然是人的本能,将自己沉浸在自然世界里,尤其以大自然中的虫子为友为伴的人并不多,但朱赢椿用他的《虫子旁》《虫子间》告诉我们,那些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虫子也是这个世界的灵魂。朱赢椿在书中写道,他不介意别人称他是作家还是画家,只希望别人觉得他是一个好玩、有趣的人。我未见过作者本人,但读了他的作品,我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深谙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怀有赤子之心的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