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临床观察*
2024-04-03杨菲李鹏武本涛张强王冬敏曾祥瑞
杨菲,李鹏,武本涛,张强,王冬敏,曾祥瑞
(佳木斯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佳木斯 154002)
变应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疾病,多由过敏体质受到变应原刺激产生,临床表现为鼻痒、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等,还可伴随嗅觉减退、眼痒干涩、咳嗽等症状[1-2]。变应性鼻炎具有较高发病率,在全球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高达10%~40%,在中国其发病率高达38%,且其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需及时给予治疗措施[3]。在中医中变应性鼻炎属“鼻鼽”范畴,多由患者肺气虚弱、肺卫不固,易受寒邪侵袭,致使肺宣肃功能失调、鼻窍不利[4]。桂枝加黄芪汤具有补气润肺、散寒消肿、宣通鼻窍的功效,针刺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脏腑,与桂枝加黄芪汤联用可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故本研究旨在观察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本院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80 例(选择以下公式进行样本量计算:选择以下公式进行样本量计算:n=2pq(Zα+Zβ)/(p1-p2)2,n 为单组样本数量,α=0.05,Zα=1.96,把握度1-β 为0.8,Zβ=0.84,结合文献预设p1=1,p2=0.8,p1和p2的均值表示为p,(1-p1)和(1-p2)的均值表示为q,经计算得到n=35,脱落率按照10%~20%计算,每组纳入患者数量为40 例,两组共计所需病例为80 例,治疗时间为2021 年11 月—2022 年12 月,所有患者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西医组40 例,其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龄22~59 岁,平均年龄(35.61±4.67)岁,平均病程(6.35±1.04)年;中医组40 例,其中男18 例,女22 例,年龄23~57 岁,平均年龄(35.31±4.23)岁,平均病程(6.18±1.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JMS2021091)。
1.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5]。2)分型为肺气虚寒型[6]。3)年龄20~60 岁。4)依从性良好者。5)2 周内未给予相关药物治疗者。6)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 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性鼻炎、哮喘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4)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5)合并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者。6)合并鼻息肉、鼻窦炎、严重鼻中隔偏曲者。7)存在本次治疗禁忌及对药物过敏者。8)依从性差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西医组 给予患者依巴斯汀片(杭州澳医保灵药业,H20040503,10 mg)治疗,每次10 mg,每日1 次,连续治疗1 个月。
1.3.2 中医组 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桂枝加黄芪汤及针刺治疗。针刺选穴:印堂、列缺、上迎香、上星、风池、肺俞。患者取坐位,0.3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具由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针具及局部穴位进行常规效度,随后上迎香、印堂平刺0.3~0.5 寸(同身寸,下同),列缺、肺俞斜刺0.5~0.8 寸,上星平刺0.5~0.8 寸,风池顺着鼻尖方向刺入0.8 寸左右,针刺得气后不用手法,留针静坐30 min,每日治疗1 次,每周治疗5 次。桂枝加黄芪汤:桂枝15 g,干姜10 g,甘草9 g,黄芪20 g,苍耳子15 g,辛夷10 g,药物由本院中药制剂室统一煎制,每剂煎取200 mL,均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清学指标 治疗前后取5 mL 静脉血,以3 000 r/min 转速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0 cm,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水平,试剂盒厂家为上海彩佑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特应性免疫球蛋白E(I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试剂盒源自无锡云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2 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 治疗前后采集鼻腔分泌物,固定、染色后在100 倍镜下检测EOS%。鼻腔分泌物采集方式:患者坐于耳鼻喉工作台椅子上,用前鼻镜撑开前鼻孔,无菌枪状夹取无菌燥脱脂棉片两片,放于患者总鼻道内,紧贴下鼻甲,注意动作轻柔,计时器计时15 min 后,夹出双侧鼻腔棉片,将棉片上鼻分泌物完全拧压至冻存管中,用无菌玻棒蘸取鼻腔分泌物少量于载玻片,给予薄层涂片后染色固定。
1.4.3 鼻阻力、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 治疗前后采用鼻阻力测定仪检测两组患者鼻阻力;采用糖精试验检测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
1.4.4 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SS+TNNSS)评分 治疗前后给予患者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SS+TNNSS)评价,TNSS 评价患者鼻塞、喷嚏、鼻痒、流鼻涕情况,每项0~4 分,评分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TNNSS评价患者伴随症状流泪、鼻涕从咽部流过、鼻疼痛、鼻部或咽部瘙痒、头疼、鼻或口腔上颌疼痛,“有”计为1 分,“无”计为0 分。
1.4.5 生活质量 治疗前后进行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价,其评价患者鼻部症状、睡眠等情况,总分168 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1.5 疗效标准[7]1)治愈:患者鼻塞、鼻痒、喷嚏等消失,3 个月无复发。2)好转:患者鼻塞、鼻痒、喷嚏等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将以上统计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EOS、IgE 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EOS、IgE 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中医组EOS、IgE含量较西医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EOS、IgE 水平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EOS and Ig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EOS、IgE 水平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EOS and Ig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EOS(%) IgE(U/L)西医组 40 治疗前 32.11±6.58 26.35±2.11治疗后 8.97±1.23* 13.42±1.59*中医组 40 治疗前 31.70±6.15 26.13±2.32治疗后 7.21±1.15*# 11.27±1.36*#
2.2 两组患者AQP1、NF-κB、PTX3 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AQP1、NF-κB、PTX3 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中医组AQP1、NF-κB、PTX3 含量较西医组明显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QP1、NF-κB、PTX3 水平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AQP1,NF-κB and PTX3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AQP1、NF-κB、PTX3 水平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AQP1,NF-κB and PTX3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PTX3(nmol/L)西医组 40 治疗前 51.41±4.92 13.63±3.65 23.63±2.35治疗后 45.12±4.02* 7.66±1.34* 20.16±2.04*中医组 40 治疗前 51.05±4.72 13.29±3.21 23.45±2.51治疗后 40.33±3.16*# 5.71±1.05*# 17.58±1.11*#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AQP1(pg/mL)NF-κB(ng/L)
2.3 两组鼻阻力、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较治疗前升高、鼻阻力较治疗前降低、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0.05),以中医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鼻阻力、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nasal resistance,transport time of nasal mucocilia and clearance rate of nasal mucocili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两组鼻阻力、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nasal resistance,transport time of nasal mucocilia and clearance rate of nasal mucocili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mm/min)西医组 40 治疗前 0.65±0.12 20.14±3.13 4.36±0.61治疗后 0.45±0.10* 17.02±2.52* 5.73±1.03*中医组 40 治疗前 0.62±0.14 20.33±3.08 4.47±0.54治疗后 0.34±0.07*# 14.59±2.05*# 7.13±1.45*#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鼻阻力[Pa/(cm3·s)]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min)
2.4 两组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SS+TNNS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鼻塞、喷嚏、鼻痒、流鼻涕、流泪、鼻涕从咽部流过、鼻部或咽部瘙痒、头疼、鼻或口腔上颌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中医组患者鼻塞、喷嚏、鼻痒、流鼻涕、流泪、鼻涕从咽部流过、鼻部或咽部瘙痒、头疼、鼻或口腔上颌疼痛评分较西医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表4 两组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SS 评分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TNSS scores of allergic rhinitis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表4 两组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SS 评分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TNSS scores of allergic rhinitis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鼻塞 喷嚏 鼻痒 流鼻涕西医组 40 治疗前 2.03±0.59 2.11±0.62 2.03±0.55 2.11±0.66治疗后 0.83±0.22* 0.93±0.26* 0.90±0.28* 0.79±0.23*中医组 40 治疗前 2.12±0.54 2.15±0.57 1.96±0.57 2.05±0.63治疗后 0.57±0.15*# 0.62±0.17*# 0.58±0.14*# 0.53±0.16*#
表5 两组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NSS 评分比较(±s)Tab.5 Comparison of TNNSS scores of allergic rhinitis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表5 两组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NSS 评分比较(±s)Tab.5 Comparison of TNNSS scores of allergic rhinitis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流泪 鼻涕从咽部流过 鼻部或咽部瘙痒 头疼 鼻或口腔上颌疼痛西医组 40 治疗前 1.16±0.30 1.22±0.34 1.17±0.23 1.20±0.28 1.05±0.31治疗后 0.62±0.13* 0.65±0.20* 0.66±0.17* 0.67±0.19* 0.57±0.16*中医组 40 治疗前 1.12±0.33 1.18±0.36 1.21±0.21 1.15±0.22 1.01±0.28治疗后 0.39±0.10*# 0.43±0.12*# 0.41±0.11*# 0.39±0.11*# 0.37±0.11*#
2.5 两组患者RQLQ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RQLQ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中医组患者RQLQ 评分低于西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RQLQ 评分比较(±s)Tab.6 Comparison of RQL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表6 两组患者RQLQ 评分比较(±s)Tab.6 Comparison of RQL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RQLQ 评分西医组 40 治疗前 116.15±20.87治疗后 89.18±15.83*中医组 40 治疗前 115.31±20.35治疗后 72.23±12.51*#
2.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7.50%,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7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该疾病的诱发需过敏体质、变应原(高蛋白食品、动物皮屑、尘螨、花粉、细菌)、过敏原与过敏体质接触引起变态反应3 个条件[7-8],主要发病机制为变应原进入过敏体质产生致敏,变应原第2 次接触后释放过敏介质,肥大细胞脱颗粒,鼻黏膜产生充血、水肿及增加分泌物[9-10]。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基本可分为3 个阶段。首先为致敏阶段:当变应原进入个体后,经加工处理后传递给T 辅助细胞(Th1),使其分化为Th2 方向,并诱导B 细胞合成及分泌IgE 抗体,让其附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介质细胞表面,进而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第2 次侵入机体时,经IgE 与抗原呈递细胞交联,激发炎性,使介质细胞脱颗粒,释放缓激肽、组胺等炎性介质;效应阶段:释放的炎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促进毛细血管扩张,产生腺体分泌增多、平滑肌收缩等病理变化,产生鼻塞、喷嚏、鼻痒等症状[11-12]。
在中医中变应性鼻炎属“鼻鼽”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肺气虚弱,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无以抵御寒邪侵袭,肺气宣降失调,肺气通于鼻,冷随气入乘于鼻,引发津液外溢停聚,血脉通路阻滞,则鼻内黏膜肿胀,鼻窍不利,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症状[13-14]。桂枝加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由桂枝汤加黄芪组成,可调和营卫、益肺、散寒邪,在此基础上调整方药,以达益卫固表、散寒益肺、疏通经络、宣通鼻窍之功,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湿消肿,为君药;辛夷温通脉络、散寒、通塞利窍,桂枝温经通阳、助阳化气、散寒,为臣;苍耳子散寒、通鼻窍,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为佐;甘草益气复脉、平喘、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达补气润肺、散寒消肿、宣通鼻窍之功。针刺所选印堂属于经外奇穴,可安神醒脑、通鼻窍,列缺属于手太阴肺经,可疏通经络、宣肺,上迎香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通利鼻窍,上星属督脉,可清理头目、宣通鼻窍,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可祛风散寒,通利鼻窍,肺俞属膀胱经,可调补肺气、宣肺化痰。研究表明,苍耳子中倍半萜内酯类、酚酸类、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可减少组织释放炎性因子、组胺等介质,抑制机体炎症,还具有抗过敏作用[15];辛夷中β-蒎烯、松油醇、杜松油烯等活性成分可调节免疫细胞,减少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组胺释放,抑制炎症,治疗变应性鼻炎[16]。针刺迎香穴可促进平衡鼻腔内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恢复血运,减少鼻分泌物,改善临床症状[17]。针刺可降低IgE 水平,抑制炎性介质分泌,减轻鼻黏膜水肿程度,抑制EOS 在鼻黏膜局部聚集,修复鼻黏膜,改善鼻痒、流涕、喷嚏等症状[18]。
高水平EOS、IgE 可共同促进机体释放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及炎症因子,产生炎症反应,收缩气道平滑肌,致使鼻黏膜产生病理改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医组EOS、IgE 含量较西医组低,说明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患者,可降低EOS、IgE 水平。AQP1 可加重炎症,增加患者水样鼻涕症状[19]。NF-κB 可调节炎性因子,级联放大炎性反应[20];PTX3 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变应性鼻炎[21]。中医组AQP1、NF-κB、PTX3 含量较西医组明显低,说明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患者,可抑制机体炎症。中医组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较西医组高,鼻阻力较西医组低,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较西医组短,说明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患者,可改善鼻部通气及鼻黏膜纤毛功能。中医组患者鼻塞、喷嚏、鼻痒、流鼻涕、流泪、鼻涕从咽部流过、鼻部或咽部瘙痒、头疼、鼻或口腔上颌疼痛、RQLQ 评分低于西医组,总有效率较西医组高,说明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患者,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RQLQ 评分,提升患者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患者,可降低EOS、IgE 水平,抑制机体炎症,改善鼻部通气及鼻黏膜纤毛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RQLQ 评分,提升患者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