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叙事策略的后现代特征

2024-04-03姜伊然刘宇

新楚文化 2024年4期

姜伊然 刘宇

【摘要】缪丽尔·斯帕克是苏格兰著名女作家,在国际文坛享有崇高声誉,于2008年被评选为“1945年以来50位伟大英国作家”之一。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是1961年创作出来的小说《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其小说叙事策略非常典型的界限后现代写作思路,呈现出后现代特征。研究中立足后现代主义,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叙事策略中的后现代性特征,明确得出其具备非线性叙事、视角转换等写作技巧的特点,完成本次研究。

【关键词】缪丽尔·斯帕克;《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后现代性;叙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4-003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4.010

一、緒论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分析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弗·奥尼斯1934年编纂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一书。20世纪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生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语来表达特定事物,逐渐让这个概念推广开来,对整个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较为新型的概念词汇,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叙事方面具有比传统更加鲜明的特征,和语言实验、话语游戏等概念,及不确定的内容、解构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具有关联。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更加具有先锋性和时代性,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在反传统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诞生后,对于文学本身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融入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传统体裁中,对叙述本身进行了叛逆性结构,否定了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和规范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本次研究点主要聚焦在《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后现代叙事,国内外对此已经有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国外文学理论较国内发达,研究《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成果年代更早、成就更大。彼得·罗伯特·布朗(Peter Robert Brown)的“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 Narrative and ethic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2006)探讨了小说如何通过叙述视角对道德和政治达到讽刺的目标。安妮·鲍尔(Anne L Bower)的“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Muriel Spark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2000)讨论了小说中使用的闪回和幻想的叙事方式,以展示小说中布罗迪是如何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具体分析了小说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安德鲁·凯恩克(Andrew Caink)的“Experiencing meanings in Spark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2012)讨论了小说中不同类型的句式以及它们所传达出的隐含意义。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叙述方式,说明作者是如何支撑人物角色的塑造。

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对《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研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更多针对小说情节、理论视角以及写作技巧等进行探讨,对于小说中的后现代元素挖掘力度不足,研究深度有待提升。姜龙霞的“从时序和反复看布罗迪虚幻的青春——《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一种解读”(2010)指出,缪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运用了独特的时序安排和巧妙的反复手法,揭示了布罗迪小姐青春的虚幻性。吴彩琴的“试论苏格兰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写作特色”(2012)指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非线性叙事、个性化表达和深刻隐喻的女性文学语言。

二、非线性叙事的后现代特征

(一)非线性叙事的特色

线性叙事是传统小说创作中的模式,体现出有序性,强调利用叙事传达出某种既定、相对稳定的意义,可以与现实层面发生的事情相互对接。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对此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可能,作家不再执着地追求某个终极意义,而是认为时间本身就充满了混乱、断裂,是一种非线性的存在,也无法被话语所把握和控制。在《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作者更多地利用小说虚构的特征,非常自由、灵活地操纵时间,从而完全按照个人意图叙述时间、组织故事情节,利用断裂性的叙述打破传统小说中具备的因果规律和整体性,将现实世界中的价值观和时间观进行解构,努力达到文学的颠覆效果,体现出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

(二)《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主要内容

在《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这部小说中,每个事件的时间关系都不简单,和传统小说具有本质的不同,呈现出无法揣摩的混乱特征。从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小说故事的发生年代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主要内容为在马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中,6个小学女生被布罗迪小姐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思想所吸引,无论是行事方式抑或穿衣打扮方面均追随布罗迪小姐的步伐,并因此被戏称为“布罗迪帮”。后来这些学生渐渐长大,都进入了中学,但布罗迪小姐对她们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布罗迪小姐利用自己在班中的“权威”,试图利用自己的崇高地位来主宰这些女学生的命运和人生。女学生在升入中学高年级后,内心的想法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在思想方面越来越成熟独立,开始对布罗迪小姐企图控制一切的做法不满,这种不满导致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后来布罗迪小姐被其最为信任的学生桑蒂背叛,不得不提前退休,并在不久后生病死去。

主人公布罗迪小姐对教育有着熊熊野心,要将自己的学生教育成人杰。小说刚开始的时候读者都会认为布罗迪小姐的确是这种想法,她选中了几个女学生,成立了布罗迪帮,给她们在树下讲自己的爱情故事,讲了不同于课本中的艺术、历史,带着学生实地参观城市、教堂……这些都对学生起到了很大帮助,切实地让学生受益良多。但随着学生的成长、故事的发展,这一切都渐渐产生了变化,她一边批评学校填鸭式教育学生,一边强硬输出着自己的价值观,是双重标准的典型;她极力掌控着布罗迪帮里的女学生对自己的忠诚,毫无道理可言;甚至她希望自己选中的学生可以和被自己拒绝的男老师发生男女关系,从这里开始一切都朝着离谱的方向走去,也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后,有女学生背叛了她。但从整本书的角度来看,这不完全是背叛,只是看到了她作为教师教育中毁人的问题,不希望再有人重蹈覆辙,不愿再看到女孩成为她实现自己目的与“理想”的牺牲品。与作家其他小说中的老师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布罗迪小姐与《春风化雨》《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老师不同,基丁老师是希望学生拥有真正创作文学的能力,文字诗句不该是满是注解、过度解读的教科书;马修老师是希望学生不要自我放逐,浪费天赋。而布罗迪老师与他们的共同点仅仅只有离经叛道,悲剧早已注定,这也是布罗迪小姐悲剧命运的核心原因。

布罗迪小姐的故事是一个悲剧,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对于布罗迪小姐的态度可以说是由正面变为负面,刚开始对她有好感是因为她特殊的教育理念,课程内的东西和课程外的东西都涉及,布罗迪帮的女学生都通过了期末考试,在这之余还学到了很多其他知识。作者认为学校课程里很多都是无用的存在,是为了完善自己才学的知识,生活中不会应用到,所以不能一味靠书本,教育也该教会学生其他的,布罗迪小姐做到了这一点。可是布罗迪小姐却并不是从开始到结束都那么完美,她有优点,缺点也很明显,正是缺点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布罗迪小姐比较自私,非常在意自我,一定程度忽略了其他人,布罗迪帮的孩子也都被培养成了“布罗迪小姐”,布罗迪小姐对布罗迪帮的孩子灌输的是她的自我理念,她虽然引导了孩子的天赋,可她也伤害了孩子。她还按自己的想法来干预别人的生活,有一个孩子听了她的怂恿死掉了。布罗迪小姐很自私,她对美术和音乐教师都不是真正的爱,可她强大的影响力却使得美术教师被她控制,导致了画谁的画像都非常像布罗迪小姐,布罗迪小姐还安排罗丝成为美术教师的情人,这时的布罗迪小姐对他人来说只是疯狂和恐怖的存在,为了摆脱布罗迪小姐的控制,桑迪背叛了她,导致了布罗迪小姐的人生悲剧。

(三)非线性叙事在小说中的效果

以上内容按照传统线性叙事的模式,非常清晰和明确,人物和事件都可以对应上现实层面的逻辑,也体现出了完整的价值观,反面人物最终的命运就是得到报应,体现出小说中蕴含的朴素道德观念。但缪丽尔·斯帕克没有按照传统线性叙事的模式讲述故事,而是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让整个故事、人物都更加复杂化,体现出多层次的内容。

斯帕克认为,因果关系并不具有时间意义上的持存性,她曾经说过:“一件事的发生并不一定会不可避免地诱发另一件事”。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小说线性叙事体现出的内容主要是有因必有果,历史有着因果律可以把握,但在非线性叙事中这一切都不存在,受到了作家个体观念的怀疑和否定。小说开头的时候,故事采用了荷马史诗的写作手法,直接在中间断开,借助主要人物布罗迪小姐的叙事,将小说中的时间点清晰表现了出来,表明现在这个时刻就是公元1936年,这可以作为重要内容。这个时候这个帮派中的女学生已经16岁,然后在叙述中作者对时间进行了回溯,直接回到了6年前,也就是1930年的某一天,在这天布罗迪小姐在榆树下给女学生上历史课,这个时间点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开端,故事都是从这个时间点往后推进。但到了小说第2章开头的部分,时间又开始发生变化,没有按照顺序进行,而是直接跳跃到了14年后,作者又一次故技重演,采用预叙的写作手法,阐明了玛利24岁时将在旅馆因大火而亡的悲惨结局,之后时间又回到了1930年。这些都是典型的非线性叙事手法,让读者在有些看不懂的情况下,也被后现代主义叙事所折服。对于帮内哪个女学生背叛了布罗迪小姐的这个关键问题,很多答案也都慢慢揭晓。在这个小说中,作家没有关系情节悬念,而是不断地利用预叙与倒叙来打破事件因果发展的线性规律,让整个小说故事不再成为一个整体,而變成了较为独立、零碎的松散化状态,将原本的道德价值体系全部打破,拒绝建立起道德评判价值的客观标准。小说中布罗迪小姐的蛮横控制和桑蒂的背叛幽微难明,这也正是现实世界人性复杂化的重要体现。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之中反复游走、跳跃,种种事件脱离了故事时间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束缚,真实地表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混乱和无序。

三、叙事中的真实性和虚幻性

(一)真实和虚幻

与传统小说反映社会、反映现实不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认为,客观世界一片混沌,无法利用理性看待,更加无法利用文字去描写。斯帕克也采用了元小说的叙事策略来突出故事的被讲述性和话语的非实在性,从而拆解虚实之间的绝对界限,以影射后现代社会人类内心以及生存状态的混乱,彰显出了现实意义。

(二)拼贴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拼贴”原本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将之挪用在小说创作中,就使之具备了现代主义特征。根据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小说文本必须是开放、破碎、多声部的存在,犹如马赛克一样拼贴。在小说各种叙述转换、时间转换中,作者还潜入了很多个幻想叙事片段,让整个故事真假难辨,达到了穿越时空的效果。

布罗迪小姐在课堂上讲解诗歌的时候,桑蒂在进行个人幻想,将自己幻想为和夏洛特夫人对话的那个人,从对话中获得满足,感受诗歌的情感;在布罗迪小姐带领着女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桑蒂又发挥想象力,仿佛自己正在与艾伦·布雷克交谈,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和文学的距离。桑蒂的幻想很多都与经典文学有关,真实地刻画出了女学生联想的自由和想象的无拘无束,是对现实层面自由幻想的反映。这些显然都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但将虚幻的部分引入到小说世界中,和小说情节发展、主题具有较深联系。根据作者对于现实和虚幻的态度可以发展,作家就是坚持现实本质上是虚幻的集合体,没有独立含义。

(三)嵌套式故事

小说中也采用了嵌套式叙事结果,让读者了解到在作家看来,世界意义和价值观都是人构建出来,一切都是人主观赋予的。小说中各个叙事内容相互交叉,让人难以分辨和认识。《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利用“故事里套故事”的框架结构表明对世界的看法,导致每个故事的可读性有所提高。

四、视角变换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

《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作者也采用了视角的变化,以此来表达特定效果和某些观念。作者在小说中属于全知全能的存在,利用视角的交错转换,将小说的主题和意蕴完整展示出来的同时,也表现了人性的复杂,而不仅仅是用善和恶去分析人性。

在小说中很多人物的结局放在了开头或者小说中间,直接剥夺了人物独立自主、自我主宰命运的可能性,这也是这篇小说的重要特征。例如小说中的人物玛利,其性格、结局都有直接体现,将之作为设定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布罗迪小姐经常责备、贬低玛利,展示玛利“笨得连撒谎都不会”的特点。作者在叙述中反复围绕“笨拙”和“蠢”等词,从不同叙述角度出发,展示了她最终的死亡结局。多变的视角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点,丰富了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提升了小说的复杂性和深刻内涵。

五、结论

《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苏格兰女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品,从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具备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与传统作品截然不同。小说完全打破传统线性叙事,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法,将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复杂化;采用虚幻的手法,混淆现实层面的实在意义;采用拼贴的手法,融入了很多幻想片段,丰富了小说内容;采用视角变化的典型手法,作家全知全能,解构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综上所述,《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叙事手法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是重要典范作品,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Ahmet A.Feminist and queer pedagogies in The Prime of Jean Brodie and Billy Elliot[J].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Screen,2016(10):64-68.

[2]Andrew C. Experiencing meanings in Spark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J].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2012(09):332-337.

[3]Richard R. Calvinism, Catholicism and Fascism in Muriel Spark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J].Baylor University:Studies in Scottish Literature,2019(02):84-100.

[4]程婷婷.權力视角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双重叙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135-138.

[5]何惠清.虚幻与现实之间——析《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后现代叙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04):39-44.

作者简介:

姜伊然(1997.3-),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刘宇(1973.5-),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