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产方式变革下绘画与服饰的时代连接性
2024-04-03李梦婵
李梦婵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0 引言
服饰的形制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方式息息相关,服饰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也是彰显个体差异、交流和表达思想、获得审美认同的重要方式,不同时期人们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意识形态塑造了人们的思想,这些思想也会在绘画艺术和服饰设计中得到体现。
1 原始人类:采集与狩猎
原始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为生,在裸体状态中度过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直到约10 万年前,我们的智人祖先开始有了美的概念,智人用矿石粉末在周围环境刻画、用饰物装饰自己,由此出现了原始艺术的萌芽,这些饰物也被视为服装的前身。狩猎是原始人类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为了到更寒冷的地带捕猎,剥下兽皮掏一个洞,或是用骨针缝制,便成为了最原始的服装,而在洞穴中画下动物,并按下手印实施巫术以期达到控制猎物的行为,则成为最原始的绘画形式。旧石器时代,最为闻名的洞窟壁画,当属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壁画和法国拉斯科壁画,拉斯科洞窟中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动物绘画,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幅描绘人类狩猎的场景,受伤濒死的牛冲向躺在地上手握武器的人,人身上却长着鸟的头,可能是用于巫术或狩猎时伪装的鸟冠。
2 农耕社会
埃塞俄比亚高原位于东非大裂谷带的北段,号称“非洲屋脊”,每年5~8 月汛期,季风都为埃塞俄比亚高原带来丰沛的降水,导致尼罗河洪水泛滥,洪水退后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孕育出最早的农耕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感慨:“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从统一到灭亡的三千余年漫长历史中,政局一直非常稳定,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使古埃及长时间不受外族侵扰,农耕的繁荣又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埃及人在日月升落和洪水的涨落中悟出了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死观,古埃及人重死而轻生,相信灵魂只是在现世做一个短暂停留,人死后灵魂不灭,到达另一个永恒的世界,所以比起现世的住宅,更注重修建来世的陵墓,绘画也以墓室壁画为主。
古埃及人服装多为轻薄透的亚麻布,服装裁剪简洁,由于亚麻纤维不易上色,服装多为麻布的本色或者白色。可以通过布料覆盖身体的面积来区分古埃及人社会地位,身份地位最低的奴隶和舞姬穿着的绳衣,仅仅为系在腰间的一根绳子;罗印克罗斯是不同阶级埃及人的普遍穿着的腰间系裙;形似现代吊带紧身长裙的丘尼克,搭配上华丽的黄金及宝石装饰,则是专属于贵族的礼服[1];新王朝时期盛行的一种宽松的贯头衣,也是古埃及人常见的礼服制式,被称为卡拉西里斯,它的出现也标志着古埃及进入了更为豪华的时代,古埃及的墓室壁画通过衣着华丽程度体现尊卑关系[2]。在著名的奈菲尔塔利墓室壁画中,奈菲尔塔利就身穿女式的卡拉西里斯,并搭配了轻薄半透明的披肩。而用一块长布包裹身体的卷衣——多莱帕里,则对后来的古罗马等服装影响深远。
新石器时代,中国也发展出了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灿烂的农耕文明,不同于奴隶制的古埃及,这时的中国先民以氏族公社的形式从事生产,并拥有独属于中国的蚕丝文化。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 500 年的半个蚕茧和纺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距今五千余年的蚕纹象牙盖帽形器,上面刻画了四条蚕纹,形态宛若在蠕动,头部和身躯上的横节纹也非常清晰,体现了蚕在我国先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3 海上贸易与城邦文明
古希腊由两百多个城邦组成,地理环境群山遍布土壤贫瘠,无法生产充足的粮食,但三面环水,港口众多,盛产葡萄和油橄榄,随着城邦的发展壮大,农业无法满足城邦的需求,生产的重心开始由农业转向手工业和贸易,古希腊人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然而,林立的城邦和大量的人口,也就意味着不断产生的纷争,战争频发使古希腊人十分重视体能锻炼,以强健的体魄为美。
古希腊城邦之间相对独立,最重要的两个阵营,雅典和斯巴达,曾展开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两个城邦各自组成军事同盟,进行了长达27 年的斗争,斯巴达最终胜利,但连年的战火也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使古希腊由盛转衰,逐渐被罗马帝国控制。
与古埃及不同,古希腊人更加关注现实的世俗生活,古希腊人崇尚自然的审美,绘画以瓶画为主,描绘的神明无论穿着还是样貌,都与现实中的人无异,服装和绘画为人体裸体美服务。古希腊人的穿着追求简洁舒适,经常仅由一块长方形布料在身上披挂、缠绕和固定,通过别针和腰带塑造出具有装饰性的宽松自然垂坠的衣褶,更加凸显人体体态的优美。贴身穿着的希顿和披在外面的希玛纯,是古希腊常见的服装样式[3]。在古希腊的一件红绘萼形酒瓮陶瓶画上,太阳神阿波罗身体赤裸肌肉健硕,手臂上挂着希玛纯披风,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所穿的服装就是希顿,两位神祇正用箭射杀尼俄柏的十四个孩子。另一件陶罐绘画《辞行出征的战士》中,战士身穿短款的希顿,正在整理披风上的褶皱,战士的父母身穿全套的希顿和希玛纯,为儿子送行,画面在庄严肃穆的同时,又不失亲情的温暖。
4 扩张与专政
公元前6 世纪,罗马驱逐了最后一任君主,成立了贵族统治下的共和国,共和国时代的罗马启动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并不断扩张领土,大量战利品和战俘涌入罗马,战争中获得的土地被贵族特权占有,平民依旧无地或少地,加上连年征战农民服役,促使之前农耕为基础的经济崩溃,罗马的平民与贵族阶层之间斗争不断,原本的罗马人民和其他被兼并地区平民的区分也开始出现。行省官员在向元老院缴纳足够的进贡后,行为不再受到限,遭遇经济崩溃的农民破产变卖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投入当地军队并效忠于带兵的指挥官,拥有武装力量的指挥官之间的战争逐渐脱离元老院的控制,前四九年,凯撒击败庞培代表的元老院军队,成为事实上的帝国主人,在他死后,屋大维经历了十数年的斗争,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此后罗马帝国开始了长达200 年的和平,国力空前鼎盛。
萨姆尼特人是古罗马早期的对手之一,从事畜牧业和农业,骁勇善战,据记载,在萨姆尼特战争期间,萨姆尼特人身穿纯白色和彩色外衣,头戴闪亮的徽章头盔,罗马军队被萨姆尼特人的外表所吓倒,以至于执政官帕皮鲁斯需要安抚他的士兵。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一件瓶画中描绘了萨姆尼特战士身着外衣的形象,描绘的是一个卢卡尼亚人,穿着最简单的外衣。另一幅描绘萨姆尼特人的画作中,战士外衣的形状更为复杂。
古罗马的服装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埃特鲁利亚和古希腊的传统,并广泛吸收其他国家的服装文化,变得更加重视阶级的区分,服装更繁复,更具有仪式感,服装的男女区分也更加明显,并通过服装材质和珠宝饰品彰显地位。托加是古罗马公民身份的象征,被视为男人的荣耀,女人穿着托加则会被视为耻辱。萨古姆是战争时期军人的装饰,帕鲁达门托姆是将领的穿着,后被屋大维限制为仅供皇帝的穿着。庞贝古城遗址的壁画《在战利品前的胜利女神与皇帝》中,皇帝的穿着就是帕鲁达门托姆,其中一部分紫色的衣料由一种海螺中提取的珍贵染料染成,更显华贵。古罗马人创作了大量湿壁画,技法写实,深入刻画光影,有立体感,体现出古罗马人对生活的的观察和热爱。
5 宗教势力的兴起
罗马帝国分裂后,君士坦丁一世皈依基督教,此后的漫长的十个多世纪,欧洲大陆都处在基督教的统治下。中世纪人们的穿着不再追求显露身形,而变得保守禁欲呆板僵硬,同时更加注重衣料的质地、剪裁、色彩和表面装饰的纹样,拜占庭帝国染织业发达,也使得服装更加奢华。基督徒的常见穿着之一,是古罗马流传下来的一种十字形的贯头衣——达尔马提卡,古罗马时期的两条紫红色装饰带,也被赋予了基督教的宗教色彩[4]。另一种常见的方形外衣斗篷——帕鲁达门托姆,也源自古罗马,是皇帝与权贵的外衣,为了彰显身份,还会在胸前缝制一块四边形装饰物。此外,还有一种套头的礼服长袍外套佩努拉,是一种象征权贵和虔诚的礼服。在镶嵌画《查士丁尼与随从》《狄奥多拉与女官》中,查士丁尼皇帝与狄奥多拉皇后分别位于两幅镶嵌画的中心,身穿代表皇家高贵地位的紫色帕鲁达门托姆,并佩戴珠宝饰品,画面左侧行政穿着带有紫色四边形装饰的白色帕鲁达门托姆,画面右侧神职人员穿着代表圣衣的佩努拉。中世纪服装开始追求立体的裁剪技法,到了哥特时期,出现了与之前平面式宽松裁剪不同的收腰窄衣风格,能更加流畅地凸显人体的自然身形,这一时期男女装的区别也日趋明显。
6 资本主义社会形成
14 世纪的意大利经济空前繁盛,出现了新型的工场手工业生产,为了对抗腐朽刻板的天主教势力,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服装和绘画风格一扫中世纪的刻板凝重,重新重视人的情感和追求人体的优美,更加重视性别的差异化,男子服装更重视上半身的体积感,下半身为紧贴腿部的紧身裤,女子的服装则更加强化下半身的体积感,紧身胸衣和宽大裙撑则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凸显了身材曲线的优美动人,并逐渐夸张化,出现了各种复杂的高头饰、各式裙撑、立体袖。
18 世纪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纺织机械出现,英国从印度和美国殖民地大量进口廉价棉花,让纺织业一举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随着化学和工业飞速发展,化学染料大规模被发现和制造,舍勒绿、巴黎绿、普鲁士蓝等染料相继出现,生产结构和社会面貌的改变,也带动起新的审美风尚,大量五颜六色的棉布进入人们的生活。路易十五世统治时期,法国皇室中诞生了新的洛可可风格,服饰的重心也由男装向女装转移。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人物的衣着雍容华贵,神态缱绻,画风纤细工巧,充满谈情说爱聚会游玩的享乐主义氛围。19 世纪也是印象派成型的年代,更加廉价的化学合成颜料逐渐取代了植物和矿物颜料,也被印象派画家所使用。
18 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全面爆发,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君主制被推翻,服装走向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开始重新追求简朴自然的美,丝织物逐渐被毛织物取代,男装减少了刺绣和装饰,革命者和王党派的穿着也有所区别,女装也舍弃了夸张的裙撑,恢复了自然身形,重新追求古希腊时期自然垂落的优美裙褶,衣料变薄,袖子变短,腰线变高[5]。新古典主义的后期,拿破仑为推动经济发展鼓动奢华风气,波旁王朝的复辟也让旧贵族的风气再次袭来,与之相对的是资产阶级风格简约的夫拉克衬衫、基莱外套和庞塔龙下裤,新古典主义服装影响深远,能看出现代服装的雏形。后世的画家穆夏,也经常画穿着新古典主义风格长裙的女性。
7 战争对服装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6]。大批男性奔赴前线,妇女就担负起了战场后方繁重的生产活动,为了方便工作,女装开始更注重机能性,并逐渐走向现代化,女装不再束缚身体和四肢活动,并向男性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女西服”和“女军装”,女性的裤装也合理合法化,服装中的阶级差异和性差别偏见也得以纠正[7]。战争期间女人开始走向社会,渴望获得话语权,在战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而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更是一扫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时期绘画作品里的新中国女性热情洋溢,穿着干练的军装、衬衫或中山装。
8 结语
如今,随着和平年代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和绘画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服装更加追求多元性、自由性、独特性。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先进生产方式的支撑,但也带来了污染和浪费的一系列问题,未来的审美将走向何方?答案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