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之蜜糖,乙之硬扛
2024-04-03林特特
朋友寇和我吃饭,席间,她接了个电话。只见她不断地对手机那端说着“抱歉,抱歉”“对不起,对不起”“我今天一定去!”她弯着腰,点头如捣蒜,她用身体语言说明了她的卑微和惭愧。挂掉电话,她松了口气,而我好奇,你这是欠债了?还是欠情债了?
只听得寇叹口气,哭笑不得,娓娓道来。原来,寇有一位同住在一个小区的同事,来自福建,和寇可谓是在单位最亲密的战友,在小区是最和谐的邻居。
这几天,同事老家寄来两箱莲雾,她专门给寇留了一箱,“三天了,我总说去她家拿,总忘了去,这不,同事从欢呼雀跃,到明显生气了!”
作为福建媳妇儿,我知道,莲雾、山竹、茶叶、线面、红糟、燕皮等等土特产,在当地人眼中,是何等珍贵的物资。拿去送礼,特别是千里迢迢运来的,更是代表真心一片,“我特理解你同事!那是得生气!”我了然地说,“你辜负它们,等于辜负你同事!这就像是我们合肥人,千辛万苦,给你背了几只农村土鸡,让你熬汤,而你说,先放阳台吧!或者,干脆直说,我不爱吃鸡。那朋友肯定是做不成了。”我搜罗下脑海,找到合理类比。
寇愣了一下,“哦?”“有那么重要吗?”“关键是我不爱吃啊!”她的样子让我想起若干年前的我,我笑意吟吟地追忆往昔兼提醒她。
对,若干年前,我出差,去兰州,寇正好在,她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一个大清早,她冲进宾馆,拼命按门铃,把睡眼惺忪的我从床上薅起来,一定要带我去吃一家她认为最正宗的牛肉面。
在面館,我看着寇下单,熟练地和服务员比画。“你等着瞧吧!这家最正宗!和北京那些所谓的兰州拉面,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寇双眼发亮,每个字吐出口,都掷地有声。
我没说,其实我不爱吃面条,哪儿的面条都不爱。非要选择吃一碗面,我更愿意吃炸酱面,许多菜拌在面中的那种,而不是汤汤水水、泼泼洒洒的。
没多久,牛肉面端上桌。寇热情地向我解说,“在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指的是汤清,二白指的是萝卜白白净净,三红指辣椒油红又艳,四绿指香菜和蒜苗脆生生、翠生生,五黄是拉面拉出来的面条黄亮。”
她像个专业导游,不,专业导购。这是她的日常,她的童年、青少年,她的乡愁和骄傲。
我把头埋进面碗,喝汤、吃面,咬一口肉。“怎么样?”寇殷切地看着我。说实话,我完全无感。我不认为,兰州牛肉面和我在北京街头吃的、挂着兰州招牌的面有啥明显的区别,当然一切是我的错,是我不识货。
面对寇眼巴巴的目光,我哪能说出真实心呢?即“也就那样吧”。我只是违心做惊喜状,像一个职业吃播主播,连连喊:“太棒了!”“那再加一碗!”寇满意了,她开心地冲服务员挥挥手。我听到心碎的声音,是我的。再过一会儿,人人都听到我打嗝的声音,好羞耻、好崩溃。
事隔好几年,我才提起那两碗面,寇哈哈大笑。她问我,当时为啥不表达真切感受。我表示,实在怕对不住她的美意,怕她拂袖而去,说一句“不知好歹”!
“你知道吗?这便是甲之蜜糖,乙之硬扛。”
我勾起了寇的话头,她说起另一碗面。一次,寇去延吉旅游,探访当地的朋友。和她在兰州招待我一样,延吉的朋友把她从床上薅起来,走很远的路,去品尝朋友心中认为最地道、最完美的冷面。
延吉冷面,我知道。荞麦面,配以凉甜面汤,码上牛肉、苹果、泡菜的浇头,是许多人心中的消暑佳品。但寇不这么认为。首先,她肠胃不行,又热爱养生,凉的东西几乎不入口。其次,作为兰州人,同样是面,同样和牛肉有关,甜、荞麦,再加上苹果、泡菜,她觉得吃一口是礼貌,吃一碗是受刑。她的思维模式已固定,牛肉面只可以有一种,在她的老家。
她百思不得其解,有啥美味,教养拦住她的抱怨和质疑,精湛演技让朋友误以为寇之所爱与己相同,当朋友问“要不要再来一碗时”,寇一只手紧紧搂着碗,另一只手条件反射,捂住朋友的嘴。
“你比我勇敢!”我夸寇。
“我吃凉的多了,肯定会上吐下泻。”寇振振有词,“臣妾实在不能。”
寇又提起,在东北吃烤鸡架的经历。当地人趋之若鹜,不好这一口的,食之不能说乏味,但再有浓厚兴趣,绝不会一吃再吃。
我懂。有一年,我去某地,被带去一家驴肉馆,我为之色变,“满桌驴肉,有道菜配了卷饼,让大家用饼裹驴肉,那顿饭我就一直吃饼,其他的,除了水,没进过口。”
所以,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是所谓特色菜、土特产,真的不够好?还是推荐的人夸张到失真,让外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还是因为“土”,因为“特”,只适合一方水土一方人,适合特别人群?
我想是后者。
兰州牛肉面和延吉冷面在本地人心中永远是神的存在,每一家店的细微差别,都不会逃过好它者的味蕾。
每一颗从福建带出去的莲雾,绝对是水果中的圣品,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其珍贵,觉得无可替代。
每一具烤鸡架也带着特有浓郁的香气,但不是每个食客都视为刚需、夜宵的第一选择。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老祖宗的话是美味的证据,可正如不是每个神仙都吃过龙肉一样,不是每个凡人都爱吃驴肉。
面对别人的馈赠,礼貌、感激当然要有,但超过能承受范围,还是要婉拒,否则不真诚的赞美,近乎欺诈,露馅比不配合更让人尴尬。
给予别人礼物或推荐,千万别只以自己为尺度,降低对对方期待的期待,没有什么“应该”,包括“应该喜欢”“应该爱”,实在要送要推荐,浅尝辄止、适可而止,对方喜欢再说下一步。
我和寇讨论完,天色已晚,各自散去。
刚到家,热心的邻居敲门来访,我问:“有事吗?”邻居说:“刚收到些腊肉,送你要不要?”腊肉是我所爱,我欢快地说:“当然要!”邻居补了句:“腊猪肝呢?当小吃吃,很美味!”“不不不”,我笑容满面地拒绝。我知道,如果我接受,那将是拿回来也要偷偷扔掉的礼物,为表感谢,我再一次表达了对腊肉的热爱。
寇也到家了。到家前,她先去了同事那儿,拿上莲雾,同事还送一赠一,送上一盒金骏眉茶叶。寇剥莲雾时,给我发微信,“我还是没觉得莲雾有多好吃,但是盛情难却,下次在她说要送我前,我先拒绝,省得她等我那么久。”
金骏眉却得到了寇的赞许,她决定明天去单位,带上一盒兰州的三炮台,那是同事曾赞赏过的,算是她的回礼。
“你看,咱们送礼也好,推荐也好,是不是也得从既往的经验,对人的观察中发现、成全?”寇问我。
“对!总之,谁都别硬扛,也别让对方硬扛!”我斩钉截铁地回答。
编辑/宋凌燕
作者简介
林特特:北京作协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罗辑思维·得到APP讲师。著有百万级畅销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以及《仅记住所有快乐》《如何成为社交高手》等多部作品。曾获第二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