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SNA2023心脏CT及MRI

2024-04-03潘子怡赵赟唐媛媛温金扬杨朝霞冉玲平李浩杰朱慧包雨微严祥虎罗毅向春林黄璐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左心室定量心肌

潘子怡,赵赟,唐媛媛,温金扬,杨朝霞,冉玲平,李浩杰,朱慧,包雨微,严祥虎,罗毅,向春林,黄璐,夏黎明

2023年RSNA心脏影像学内容丰富,本文从人工智能在心血管影像中的应用、光子计数探测器CT成像、心脏CT成像、心脏磁共振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心脏磁共振新技术和新诊断参数等方面对研究热点和进展进行阐述。

人工智能在心血管影像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是近几年心血管影像研究的热点,本次大会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钙化积分、CT灌注和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等方面有较多研究展示。

超分辨率深度学习重组(super-resolution 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SR-DLR)是一种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新型CT图像重建技术,能显著提高空间分辨率,改善图像质量。Ko等研究发现,与滤波反射投影(filtered-back projection,FBP)、混合迭代重建(hybri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HIR)、深度学习重组(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相比,SR-DLR能改善CCTA图像质量,更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远端的轮廓。Tomizawa等发现,与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odel-bas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MBIR)相比,SR-DLR在检测冠状动脉>50%狭窄方面与冠状动脉造影具有相当的诊断性能。而Shigematsu等也比较了SR-DLR与FBP、HIR、MBIR和正常分辨率深度学习重组(normal resolution deep-learning reconstruction,NR-DLR)算法对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CAC)的定量作用,SR-DLR可以改善图像质量,能较准确定量CAC。Xu等还发现SR-DLR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支架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Morikawa等研究发现,在动态心肌CT灌注成像中,SR-DLR在图像噪声和心肌边缘清晰度方面优于HIR和DLR。

Tremamunno等发现,在非肥胖患者中,与常规100 kV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V方案相比,高强度深度学习图像重组在“双低”(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条件下,可以提高CCTA图像质量。Liang等研究发现,在保持对比剂方案相同的前提下,不同浓度对比剂的C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总碘量恒定的条件下,高浓度对比剂可以降低注射流率。Huang等评估基于CNN的CCTA评估的新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2.0版本在预测疑似CAD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并可作为非侵入性成像标记应用于风险分层中。Rothenberg等开发一种全自动人工智能算法(AI Cardiomegaly v0.9),在常规胸部或腹部CT有效地筛查心脏肥大,高度预测未来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Raghu等开发一个深度学习模型(CT-CV-Risk),可以基于单一胸部CT图像,预测10年的心血管死亡率。

Dong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将输入的模拟静态CT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转换为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并输出,其与动态心肌CTP检查获得的参考MBF具有足够的一致性和相关性。Yoshiur等比较多层CT与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3D TEE)测量主动脉瓣环的准确性,发现采用全心运动校正(motion correction,MC)算法的多层CT可以减少主动脉瓣环运动伪影,实现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术前主动脉瓣环的精确测量。Somasundaram等在预测单个心脏节段的预训练模型上使用迁移学习技术,开发优化模型来预测供体和儿童心脏移植患者的心脏总体积(total cardiac volumes,TCV)。TCV是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匹配的重要指标,优化的深度学习TCV分割模型对于器官尺寸匹配是有益的。

Tanaka等使用深度解析技术在单次呼吸中获得多层心肌T2WI和T2-mapping(MS-T2WI/Map),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缩短采集时间,能够对局灶性疾病进行多层面评估。An等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结合心脏磁共振特征跟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和MRI标记的优势,在传统电影图像中评估局部心脏功能,无需采集MRI标记图像,缩短了MRI扫描时间,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Mahmoodi等提出了一种深度学习策略来实现自动化相位和层面检测,CNN能够从Real-time 稳态自由进动(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SSFP)推断心脏相位和层面位置,以实现心脏体积测量,测量结果与SSFP电影相当,不容易受到运动和伪影的影响,有望为心律失常或无法屏气的患者提供更可靠的心脏MRI检查。Yang等基于2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及VGG16模型等,实现了晚期钆增强图像对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和正常对照的自动分类。

光子计数探测器CT成像

光子计数探测器CT(photon-counting detectors CT,PCD-CT)是近年来CT成像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与传统能量积分探测器CT(energy-integrating detector CT,EID-CT)相比,具备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以及更低的噪声。本次大会展示了CCTA图像质量、血流储备分数、斑块成分和支架内再狭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Pinos等研究发现,与EID-CCTA相比,PCD-CCTA具有更好的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可为多种患者提供更好的冠状动脉显示,尤其是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患者。Van Der Bie等也发现了在超大体型患者中,120 kV的PCD-CT在不增加辐射剂量或不影响血管可检测性的情况下提高空间分辨率。Zsarnoczay等对PCD-CT和EID-CT系统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CT-FFR)进行比较,发现基于PCD-CT的CT-FFR评估是可行的,并且与基于EID-CT的CT-FF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Kroger等使用标准分辨率模式(standard resolution mode,SRM)和超高分辨率模式(ultra-high-resolution mode,UHR)的PCD-CT评估体模中的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UHR模式下的PCD-CT可以评估小直径冠状动脉支架的支架内狭窄,通过优化支架成像的图像重建卷积核来进一步提高支架内狭窄的可评估性。Sun等探讨UHR PCD-CT在体模中不同卷积核对冠状动脉支架图像质量的影响,发现采用Bv60~Bv68的卷积核是冠状动脉支架评估的最佳参数。Hagar等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作为参考标准,UHR PCD-CTA能够无创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较高的阴性预测值有助于排除既往支架植入患者支架内狭窄。Funama等发现专用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HR)斑块内核的PCD-CT,能改善冠状动脉斑块的可视化,提高CCTA中支架内狭窄的可视性,更准确地评估支架内狭窄。Zou等定量评价UHR PCD-CT在高管电压(140 kVp)和标准管电压(120 kVp)下的冠状动脉支架图像质量,研究发现量子迭代重建(QIR)强度为3的情况下,140 kVp和120 kVp下具有相似的图像质量和支架清晰度。PCD-CT的UHR扫描和锐利卷积核结合显著提高了支架成像的清晰度。Pourmorteza等展示了UHR PCD-CT对冠脉支架内的高清显示能力,对比噪声比(CNR)提高了56.5%,图像噪声降低29.5%,辐射剂量显著减少49.7%,使得200 μm及以下的空间分辨率对冠状动脉和支架内管腔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成为可能。

Chang等开发了一种基于去噪卷积神经网络的UHR PCD-CT,有效提高了有支架或致密钙化患者的CCTA图像质量,增强了对狭窄评估的信心。Haag等研究发现,通过PCD-CT能量解析算法的创新,纯净钙化(Pure Calcium)算法可以从冠脉CTA图像中重建出与真实钙化积分扫描结果高度相关的图像,有望替代真实的钙化积分扫描,减低患者的辐射风险。Tatsugami等研究表明,在所有辐射剂量水平下,PCD-CT的图像噪声水平低于UHR-CT,CNR高于UHR-CT,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心脏运动已被证明会影响基于真实非对比剂(true non-contrast,TNC)的冠状动脉钙化评分,PCD-CT能够改进多种材料的光谱分离,从而基于对比增强扫描创建虚拟非碘(virtual non-iodine,VNI)重组。Emrich等在PCD-CT分析中发现,心脏运动和血管内衰减影响VNI冠状动脉钙化评分(VNI-CACS),但在计算Agatston评分时影响最小,VNI-CACS比VNC-CACS更准确。Fink等研究发现,与TNC-CACS相比,使用PCD-CT进行VNI-CACS对小密度和低密度斑块的性能有限,可以使用提出的体内CACS“安全网”重组来改善。Fink等提出一种辐射剂量更小、可重复性更好的PCD-CT为基础的CACS方案,在120 kVp下,使用薄层、降低25%剂量的方案,可以改善标准的基于PCD-CT的CACS的评分变异性和钙化检出率。

Halfmann等研究发现,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参考标准相比,PCD-CT的UHR-CCTA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冠状动脉狭窄的高估,减少不必要的随访成像。Zsarnoczay等对比使用UHR采集和虚拟非钙化(virtual non-calcium,VNCa)重组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估的准确性,使用UHR采集或VNCa重组技术的PCD-CT可提高狭窄定量的准确性,而在心率高达80 bpm时,UHR PCD-CT可提供准确的狭窄分级。Wolf等评估PCD-CT的虚拟单能重组(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对冠状动脉狭窄量化的影响,VMI重建有可能提高CCTA量化狭窄的准确性,克服CCTA钙晕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减少狭窄量化的偏倚。

Pourmorteza等探讨深硅PCD-CT在表征冠状动脉斑块和支架方面的作用,其在碘定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可以准确地分解两种对比剂的混合物。与最先进的双能EID-CT相比,其空间分辨率可使图像更清晰,使晕状伪影减少50%,通过提供150 μm分辨率的光谱信息,有助于提高斑块和支架的可视化。Yu等研制了一种以碲锌镉(CdZnTe)为探测器的PCD-CT,使用模拟CCTA的结构化体模来评估PCD-CT,发现它显著提高空间分辨率,但是噪声增加,PCD-CT的高分辨率模式有助于CCTA更精确地评估狭窄和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

Ayx等基于PCD-CT,探讨与CACS升高相关的主动脉周围脂肪的放射组学纹理特征,支持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炎症或纤维化活动的可能影响。Overhoff等研究发现,PCD-CT的VMI可以减少对比剂,并通过减少辐射剂量优化图像质量,一站式获取瓣膜评估的结果和高质量的冠脉图像,可用于术前TAVI患者的冠状动脉分析。Oda等进行了原型PCD-CT定量心肌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的初步验证,PCD-CT定量心肌ECV时,VMI的keV水平会引起定量值的差异和测量值的变化,该PCD-CT系统可在50 keV和60 keV、150 mAs和300 mAs条件下准确定量心肌ECV。

心脏CT成像

Ellis等研究发现,门控能谱CTA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性能,通过测量局部缺血演变的心肌HU值,调查在紧急情况下可疑的急性胸痛表现,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来缩短干预时间。Kim等探讨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on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NIDCM)患者使用心脏CT进行心肌纤维化定量,采用4-SD技术的70 keV CT的心肌延迟强化定量结果与延迟钆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一致性最强,是NIDCM患者心血管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Hayashi等研究发现,在心脏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CA)患者中,心脏CT可量化心肌ECV,并产生与MRI相当的结果,ECV与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强相关、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中度正相关、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Umar等通过心内膜电压标测来评估伴或不伴心房心肌病的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的关系,研究发现无左心房心肌病的房颤患者,EAT也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病,监测和减少EAT可能有助于改善房颤患者的心律控制。

Shimomiya等应用多期心脏CT对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TPVI)修复的法洛四联症(repaired tetralogy of Fallot,rTOF)患者评估,发现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应变的降低和RV流出道中异常肌束的存在表明rTOF中存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应谨慎考虑是否可以行TPVI。Yoshiura等研究发现,与标准碘对比剂的64层CT相比,256层CT减少了术前TAVI的碘对比剂体积导致辐射剂量减少,并维持或改善主动脉瓣环和入路血管的血管增强,保持图像质量。Beetz等比较2022和2010 ACC/AHA指南建议的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主动脉直径测量方法,2022年更新的影像建议可以提高MFS患者ECG触发的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测量之间的一致性,但是CT和TTE之间的测量差异仍然很高。Kim等使用ECG门控心脏CT对左心房憩室分流到右心房或下腔静脉进行可视化评估,分流发生率为9.9%,分流的形态为管状、囊状、网状,部分患者有两处以上分流。

Okuda等研究发现,4D-CT心肌最大应变分析可以作为量化评估心肌活力的一种新选择,特别是在心脏MRI禁忌症的患者中。半自动快速长轴应变是左房应变(left atrial strain,LAS)分析的一种新型简化方法,可提高重现性并缩短分析时间。Hosokawa等提出快速手动左心房长轴应变(fast manual left atrial long-axis strain,FM-LALS),FM-LALS是通过测量左房室交界处与LA后壁之间的三个阶段(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和舒张中期)的距离计算获得,可以在不使用专用软件的情况下实现快速且高度可重复的LAS分析,可作为阵发性房颤患者LAS分析方法。

心脏MRI

1.心肌应变

Liu等发现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可能会加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对左心房(left atrium,LA)和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功能障碍的不良影响。左室周向和纵向应变是左室三相功能的稳定预测因子;左心室肥厚与左心房导管功能独立相关。Gao等研究发现,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对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RCM)患者的左室功能和变形有额外不良影响,LGE分型和DM与左室整体纵向应变降低有关。Urbin等在经活检证实的与心脏受累无关的心外结节病患者中,发现即使左室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内,LV GLS和GRS也会出现异常,左室应变可用于检测心外结节病患者的亚临床左室功能障碍,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

Zhu等回顾性纳入经修订的工作组标准(revised Task Force Criteria,rTFC)确诊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采用CMR-FT对所有受试者的右室GLS、整体周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和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进行评估。联合应用CMR-FT的右心室GLS和rTFC现有的CMR指标,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临界诊断的患者。Galnaitiene等评估CMR-FT得出的全心心肌应变参数对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on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NIDCM)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左心室GLS是NIDCM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Chalian等研究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正常和轻微纤维化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心肌质量指数的增加可独立引起心肌收缩异常,尽管EF正常且心肌瘢痕指数最小,但左心室应变受损明显,心肌质量指数可能是预测患者结局的潜在影像标记物。Guo等评估II期轻链心脏淀粉样变性(light-chain cardiac amyloidosis,AL-CA)患者左心房应变的预后价值,左心房储存应变是II期AL-CA患者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后预测指标,优于左心房射血分数和左心房纵向应变,并逐渐优于ECV,在II期AL-CA的风险分层中应纳入左心房应变评估。Ohara等探讨CMR心房应变区分CA和HCM的能力,左、右心房应变的诊断性能明显高于左心室应变,还可以反映两者之间的病理生理学差异,这种简单方便的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CA和HCM。

Yin等在大鼠模型上应用7T心脏磁共振成像探讨亚硒酸钠(sodium selenite,SS)对肺动脉高压右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发现SS治疗显著增加RVEF、GLS和GCS,从而改善肺动脉高压继发右心室功能。Chen等利用7T CMR评估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引起大鼠的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变化,发现CMR衍生的结构和功能参数允许早期和定量评价慢性低氧暴露期间的双心室重构,并可作为评估心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指标。Liang等采用7.0T高场CMR测量大鼠左室功能、整体应变,并采用电影组织追踪法进行分析,发现苍艾挥发油可以通过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减轻高原低压缺氧引起的心脏损伤和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室肥厚。

2.T1/T2-mapping和ECV

Khalil等通过测量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的初始T1值来评估其在CMR上的表现,从而确定血栓形成的阶段,近期血栓的T1值比陈旧性血栓低。该方法为确定左心室血栓的成熟度和阶段提供了一种新方法。Chun等引入一个新概念——“褪色边缘征”(faded edge sign),增强后T1-mapping左心室心肌/腔信号强度为0.8~1.2,该参数诊断C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97.0%,有助于提高心脏淀粉样变性的诊断能力。

Dominici等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炎症性心肌损害(inflammatory myocardial involvement in psoriasis,P-IMI)常被低估,CMR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信号异常,CMR能提高亚临床P-IMI的检出率。Erley等应用CMR探讨肝硬化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发现肝硬化患者心脏扩大和双心室收缩功能亢进,环向收缩力增加和心肌增厚。此外,初始T2弛豫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轻微的炎症或水肿。Chamberlin等研究发现,心脏结节病的左心室心肌的T2值差异显著,发现活动性疾病的最佳阈值为T2>50 ms,排除活动性疾病的最佳阈值为T2<47 ms,局部心肌T2值升高(尤其是在室间隔及下壁)对活动性疾病具有高度特异性。Talib等评估COVID-19疫苗接种后疑似心肌炎患者的CMR结果与临床表现和成像时间的关系,发现CMR对心肌水肿的识别高度依赖于接种疫苗后的成像时间,疑似急性心肌炎患者应在症状发作后尽早进行CMR检查,几周后检测到心肌水肿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Kim等比较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大鼠模型早期死亡组和存活组的CMR参数,两组的初始T1、T2值和ECV增加,LVEF降低,而早期死亡组的初始T1值、ECV更高。CMR定量测定初始T1值和ECV可能有助于预测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Monti等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ECV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患者心脏毒性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以识别心功能障碍的高风险人群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Guo等使用心脏磁共振评估AL-CA患者化疗的反应,化疗后右心室纵向应变和心肌T2较化疗前显著增加,CMR是监测AL-CA患者化疗初期变化的有效工具,它提供了心室功能恢复和组织特征变化的信息,有利于实现个体化的疗效评估。

3.4D Flow

Wong等采用心室内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four-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技术分析心衰患者的左心室血流成分与动能的变化,左室内血流可分为4个部分:直接流入(direct flow,DF)、延迟射出(delayed ejection,DE)、保留流入(retained inflow,RI)和残余容量(residual volume,ReV)。4D血流DF体积和动能比例随LVEF增加而增加,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减少而减少。ReV的体积和动能比例随LVEF而减小,但随LVEDVI而增大。4D Flow可视化心室内血流,得到的左室DF和ReV参数可用于评价心衰患者的严重程度,并将其与无症状对照区分开来,为心衰患者的临床评估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心脏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和新诊断参数

Penning等研究发现,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加速单次屏气3D各向同性LGE可以获得和标准屏气LGE相当的图像质量和评估的置信度,同时改善了较小LGE病灶显示,大大减少了LGE采集时间。Xu等基于心血管磁共振自由呼吸压缩感知(free breathing compressed sensing,FB CS)对儿童左心室应变进行评估,发现在屏气差的儿童中,FB CS电影在定量评估左心室应变参数中具有很大潜力,是一种有效并且可靠的方法,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Qian等验证一种新型三维超快速CMR技术在单次屏气状态下评估心室功能及应变的临床可行性,该技术通过静态外容积减法采集单次屏气3D电影增强灵敏度编码(enhanced SENSE by static outer volume subtraction,ESSOS),3D电影的图像质量略低于2D平衡稳态自由进动(balanced 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bSSFP)电影,但能够实现电影图像的快速采集和良好的一致性,快速评估心脏功能和应变。ESSOS序列可作为心脏疾病筛查及不能耐受长时间检查的患者的检查方法。Cummings等提出一种在单次屏气采集中同时获得心脏T1、T2、T2*和脂肪分数的玫瑰花形轨迹采集的磁共振指纹成像(MR fingerprinting,MRF)方法,缩短患者扫描时间,同时为心肌评估提供全面的定量信息。Shiotani等研究发现,黄金角径向稀疏并行-容积内插检查(Golden-angle radial sparse parallel imaging-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GRASP-VIBE)可以在自由呼吸条件下采集无运动伪影的心肌灌注图像,无需心电同步。Gietzen等探究了MFS患者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新型3D非血流依赖性MR血管造影术--非对比增强无触发弛豫增强血管成像(relaxation-enhanced angiography without contrast and triggering,REACT)测量主动脉直径的差异,发现在所有测量水平上,REACT与TTE均有很强的相关性。Lee等开发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基于T1-mapping的合成双反转晚期钆增强,使用商用体模(T1MES)进行体模实验,验证了该成像技术的有效性。使用合成双反转晚期钆增强可以改善心内膜下梗死的检测,提高心肌梗死的检出率。

Huang等发现了一种新型CMR指标——右心室扇形指数(right ventricular scalloping index,RVSI),RVSI是一种能够较好地区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RVOT-VA)患者的定量方法。ARVC组的RVSI显著高于RVOT-VA组,RVSI与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RVEDVI)呈中度线性相关。Park等使用T1MES体模,在多中心和多供应商之间开发独立于复杂外部因素的标准化T1-mapping Z分数,能够在无参考值的情况下实现T1值的量化,并可能降低不同中心和扫描仪之间的差异。Xiang等应用自动化的定量测量方法评价分形分析,并探讨小梁复杂性对DC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发现左心室最大基底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s,FD)是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分形分析可能有助于改善DCM患者的风险分层。Ohta等研发了一种基于T1-mapping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来评估心肌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并通过优化弹性形变配准来提高准确性。利用药代动力学模式生成的钆map图,与传统LGE比较,虽然对比度不如LGE,但5分钟后可在与LGE相同的部位检测到病变,5~30分钟后也可以测量病变ECV。钆map图可以更早检出病变,并可利用在病变部位的对比剂动力学变化评估心肌特征。

Segeroth等在健康志愿者和患者中进行了一项新型商用0.55T扫描仪的低场电影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参数的非劣效性预实验研究,0.55T的心血管电影成像与1.5T的常规成像相比,在定量容积和功能参数方面没有劣势,0.55T系统内径较大,舒适度更高,成本更低,未来可能扩展到更大的患者群体。Schoennagel等探讨应用心脏多普勒超声门控技术的特征追踪MRI(feature tracking MRI,FT-MRI)评价胎儿左、右心室GLS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与健康胎儿相比,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左室和右室GLS值显著降低。使用多普勒超声门控的FT-MRI评价胎儿心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方法,可能成为提高对胎儿心功能认识的新工具。

猜你喜欢

左心室定量心肌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心脏病吗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复合心肌补片对小鼠梗死心肌的修复效果观察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