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学的研究范畴
2024-04-02王雪霏
作者简介:王雪霏(2005-),女,内蒙古通辽人,本科,从事音乐表演研究。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学的“中国”和“传统音乐”被认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在“传统音乐学”中,它被视作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旨在探索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当代的艺术创作中。在我们看来,传统音乐学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使用音乐学的方法,深入探讨音乐的历史和演变。它既考虑音乐的独特性,又关注它所属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由此,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学;范畴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1-0-03
“音乐学”(Musicology)的界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它可以全面地描绘出音乐学家的技术手段,第二,它可以深入探讨学术领域的课题。可以说,这两种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意义:一种将人的参与视为客观事实,而另外一种则将客观事实视为抽象概念,从而使得这两种思想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一、中国传统音乐与“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民间音乐的归类问题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共同的观点。随着中国传统音乐学出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归类,以及传统音乐与其“学”的归类,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当前关于此事的看法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第一,“民族音乐学”应该被视作“民族民间音乐分析”和“音乐理论研究”的补充,而支持此观点的专业人士则认为,应当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念和技术,对中国传统音乐学及其他世界各地的音乐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分析。第二,陈应时同志曾撰文指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与传统的“民族音乐理论”不同,因此将“民族音乐形态学”称为“五大类”。他认为,过去“五大类”的研究重点放在“形态”,因此“形态学”的研究也应该受到重视。第三,“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出现,取缔了“民族音乐学会”的历史地位,将“全国民族音乐学年会”的音乐学年会更新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这暗示着“传统音乐”将取代“民族音乐”,旨在在保持“民族音乐学”的特色的同时,减少“一切音乐都是民族音乐”的影响,将“传统音乐”的研究内容局限于中国传统音乐学的视角。但是,这里也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会不会成为一个“学”,到如今没有任何人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当成中国传统音乐学,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的人表示可以成为一门“学”。[1]
二、中国传统音乐学的范畴
(一)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借用这个词汇来研究音乐的民族特点有客观依据。不同门、属的生物体都有外在形态特征及其遗传变异的问题;在不同民族的音乐中也都有不同音乐表现形态及其流传变化的问题。
使用这个新词的必要性还在于音乐的各种表现形态向来没有总的概念。音高和律制问题属于律学范畴,在物理学中成为音响学的一个分支;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旋律型等问题却属于基本乐理范围;音色、调高、律制、音阶、音域等问题和乐器的调弦法、孔位相关时,又分别属于乐器学或乐器法范围;旋律型、节奏型、句法等问题和语言音韵相关时,又另外属于“语言音乐学”范畴;句法结构、曲式、调性布局等问题又属于作曲法或曲式学范围。事实上,传统音乐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还将超出上述五个方面。采用“形态学”这个词,有利于研究者从总体上把握传统音乐的音乐现象中各种表现手段、表现形态的民族特点。[2]
把以上提到的归纳为以下的观点,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律学和语言音乐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涉及乐器的演奏,还涉及声音的表现方法。此外,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学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旨在探究中国传统乐器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学可以被简单地称作“中国传统音乐”。中国的民乐形式学研究致力于揭示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入的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也为保护和弘扬中国的文化遗产做出重要的贡献。民乐形态学是一门深入研究传统音乐美学的科学原理和文化特性的课程,它将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和乐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抽象出的一般原理,作为文化学、人体学、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基础材料,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乐器。[3]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旨在探究音乐作品的独特审美本质,并将其应用于中国传统音乐中。无论是哪个领域,传统音乐美学都致力于深入研究这一主题。
音乐美学的思考,暗含于全部音乐学中。音乐美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但通过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通过对音乐的创造、表达、观察和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审美价值。先秦是中华民族由奴役制向封建社会制转变的社会大变化的时期,形成了一种思维释放、百家争鸣的局势。[4]
从魏晋南北朝到明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取得了巨大发展。艺术家以审美观念为核心,深入挖掘、深刻理解并解释“景象”“意象”“神韵”“性情”“情理”等概念,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的审美行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种不同的艺术创作。还有“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刻画”“迁想妙得”“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等概念,为当代哲学发展提供了丰硕的思想宝藏。其中,魏晋南北朝和明代后期更为突出,成为当代哲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清代前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核心,而叶變的美学体系则更加强调理性、情感、才能、胆识和力量,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下最具影响力的美学体系。同时,亦对音乐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许多音乐美学理论家热心于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在试图对传统音乐美学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吸收、改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不能说已经完成,至今这一工作仍在继续中。
(三)中国传统音乐史学
这是一门研究如何解释古代和现代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的学科。多年来,音乐史学家面临的课题就是音乐史对学问的严密性的追求。他们着力于资料的编纂,或按年代顺序,或按朝代和历史时期,或依社会发展分期,以描述的方式试图再现各时期音乐发展的概貌。近年来,又有从各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艺术发展的直接作用,音乐思想的变化引起音乐艺术变化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使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紧密结合,有助于人们认识各历史时期传统音乐的本质之所在,从而推动音乐史学研究的新的突破。
中国传统音乐史学的研究可以从多种视角出发,例如,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的综合分析,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演变;探讨不同民族、地区、乐种的音乐发展情况,揭示其规律;探讨不同体裁的音乐变迁,揭示其规律;深入探讨乐器、制作、演奏者、社会、乐理等方面的历史,揭示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变脉络;并且,还可以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統性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趋势。[5]
(四)中国传统音乐乐种
乐种学是近十多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专业。袁静芳、董维松二位教师均有专论问世。袁静芳的《乐种学导言》、董维松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与乐种学问题及分类法》就此多有论及。袁静芳指出:“严密的组织、经典的乐曲形式结构、规范性的有序演奏过程,并以乐器(一般是器乐)为其表达主体的各类形式,均可称之为乐种。”乐种学是深入研究乐种的科学技术发展概念、模型及基本规律的一种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它的研究对象是乐种在特定历史传统文化社会背景下的形成、发展、变易的演化过程基本规律;分析乐种、乐民族、乐种系的层级关联和各种艺术特征;探究存留于乐种中的优良传统文化精神沉淀;并在社会文化层(或社会文化流)中寻找其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它将彻底改变过去横向或纵向的单个思考模型,而立足于立体的思想格局,将乐种研究引向深入。即:一面进行横向面的调查,从共时性乐种的同时性深入研究以探求同性乐种家庭及其乐种自身蕴含的历时性原因和变化规律特征;并从共时性乐种中的相斥性深入研究以区分乐种的差异发展模式与种类,总结其截然不同的“乐种家庭”一乐、种系。经过深入的探索和分析,我们发现,乐种的共时性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来源,如古代文献、艺术品、音乐作品、音乐家的作品、民间故事和流行音乐,来探索乐种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最终,我们可以将乐种纳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的框架内。[6]
(五)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音乐不断发展,从单一的声音演变到节奏、句子、调式,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因此,研究这些音乐结构的系统性和深度,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结构是由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共同决定的。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它们的普遍特征,还应该探究它们与各个时代、民族、地区和体裁的关系,并研究各种乐器的音乐结构的独特性。
(六)中国传统音乐乐器学
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器学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考古、历史、人类、声学、电子技术、工程技术、物理、力学等。这些领域都在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渊源、形态、演进、分类、衍生、特点,并且探讨这些领域的相互关系。
中国拥有超过千种古老的乐器,从古至今更是将它们应用到了音乐、文学、日常生活以及劳动等各个领域。这些古老的乐器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还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科学的原理和声学的机制,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乐器的结构、声学特征,将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研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是中国传统乐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七)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音乐不仅通过口头传授来传承,而且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调性技巧。这些技巧使得各种类型的音乐风格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融合,对于传承原有文化至关重要。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调性技巧被称为“曲谱学”,旨在探索不同调性技巧的诞生、演化、传播、特征和调性之间的联系。各种各样的谱子可以为各种类型的乐曲提供各种各样的指导,例如,工尺谱、西安鼓曲谱、上海南音谱、湖州曲子二四谱、古筝减字谱,还有唐琵琶谱、五弦琵琶谱、宋俗字谱、三弦天干谱。每种谱子都具备独有的特征,可以帮助演奏家更好地理解并演绎出他的作品。在中国,记谱法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将记谱法称作“古谱”,并将研究它的起源、发展、传播、特征及其解释等方面的工作称作“古谱学”。按照“任何记谱法都能保存相当数量的音乐信息,并反映出特定的音乐风格与价值”的理念,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方法,将会极具价值,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地区、民族的传统音乐。[7]
除了中国传统音乐,还包括它的社会学、演唱和演奏理论以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三、结束语
国内优良传统音乐学是一种总定义、总课程,在它里边也可能有按照截然不同的领域层面分类予以深入研究的分课程,如形式学、乐种学乃至戏曲音乐学之类。也可能有以民族音乐学、现代语言乐器学、音乐音响学等边缘专业的方式来对中国各种优良传统音乐学展开专业的深入研究,如汉语民族方言特点与乐器的关联,利用测音技术手段来测量全国各种优良传统文化乐器音乐的律高和音阶之类,都应是中国传统音乐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然,在专攻中国优良传统音乐学时,不应当也不能是封闭式的。只探究“中国”而不考虑“国际”,只探究“中国传统”而不去管“非传统”,只盯着本学科而不去理会相应的学科研究等保守的、闭塞的写作方式,无疑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李存波.简析中国传统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关系[J].戏剧之家,2020(35):58-59.
[2]蔡际洲.范畴与角度: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研究问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0(01):61-71.
[3]刘超男,从梦滢.谈民族音乐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J].戏剧之家,2022(25):105-107.
[4]杨婉嫕,段凯文.浅谈中国传统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关系[J].戏剧之家,2018(03):63.
[5]刘泽宾.浅谈中国音乐学的发展路径[J].戏剧之家,2021(14):63-64.
[6]董维松.中国传统音乐学与乐种学问题及分类方法[J].中国音乐学,1988(02):56-67.
[7]袁亚婕.音乐与音乐学的关系[J].湖北农机化,2020(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