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最优解
2024-04-02马宇坤
马宇坤
摘要:一名高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半年后,仍不能适应当前班级环境,产生了焦虑和厌学情绪。经过交流得知,其诱发因素为升学后在班级内成绩排名的大幅下降,核心原因在于“我必须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样我才能受到别人的喜爱和关注”这一非理性思维。心理教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一方面利用身体技术缓解她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利用认知技术纠正她的核心信念。经过五次咨询,该学生已经能妥善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认识到了核心信念存在的偏差及其产生原因。同时她表示,继续留在这个班级内会很难快速调整这一偏差,她选择去低一层次的班级,给自己合适的环境缓冲,再慢慢调整。
关键词:新生适应;核心信念;非理性思维;认知调整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0-0053-03
一、个案概况
学生小李(化名),女,15岁,高一学生,不善于打扮自己。小李生活于一个农村重组家庭,父母都以务农为生,家庭条件较差,有一个姐姐,成绩比她优秀,就读于市里的学校。
小李自述与家人感情一般,在升入高中后,一直试图融入班集体中,但是觉得不被老师重视、不能与同学建立稳定的关系,同时在班级内排名靠后,内心感到十分焦虑,产生了厌学情绪。
心理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如下信息:
小李曾就读于一所乡镇初中,期间成绩十分优秀,老师比较关注她,经常会主动为她开小灶;
她觉得自己中考时未发挥出全部实力,同时与姐姐对比起来差距较大,对中考成绩不满意。目前,仅就读于年级第二层次的班级;
父母对小李中考结果十分满意,并且奖励了她一台很好的手机,她觉得自己仅付出了很小的努力就收获了这样一个很贵重的礼物,很愧疚;
小李在新的班级里面,属于成绩并非靠前的那一部分人,老师不会单独关注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她觉得被忽视了;
觉得班上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上十分功利,当她成绩有进步时,周围的朋友就会变多,而当成绩下降时,那些朋友就会减少与她交流的时间;
觉得高中生活很压抑,与她初中时比起来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也与她之前了解到的高中生活模样差距很大。
二、分析与评估
(一)个案概念化
小李成长在一个重组家庭里面,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绪,加上有一个更优秀的姐姐,所以她需要争抢那为数不多的爱。在小李以往的校园生活里,她憑借自己外向的性格和优秀的成绩,十分受老师和同学喜爱,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李形成了“我必须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样我才能受到别人的喜爱和关注”这一核心信念。
但是步入高中校园,小李发现身边优秀的人很多,自己似乎总是比不过他们。此时她的脑海中开始频繁出现一些非理性思维,包括“我真的很笨,他们太聪明了”“他们因为我成绩差就讨厌我”“我必须像以前那样得到老师的帮助才能够进步”。
此时,她不仅产生了学习焦虑,同时因为对班内同学交际行为产生了不合理认知,导致在与人交往时变得十分痛苦。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使得她想要逃避校园环境,产生了厌学情绪。但同时不想让家里人担心,也不想让自己成绩下降,这更加剧了她的焦虑情绪。
(二)辅导目标
短期目标:通过行为疗法,减少焦虑情绪;转变学习习惯,将被动接受教师安排转为主动寻求教师帮助;适应班级学习生活。
长期目标:改变其非理性思维,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和人际交往观念。
三、辅导过程
(一)建立良好关系,厘清问题
小李是主动来到学校心理中心找到我的,当时是她班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她很瘦,皮肤也有点黑,戴一副时下很流行的圆框眼镜,穿着学校刚发放的新款校服。不过我注意到,她白衬衫领口和眼镜片上的污渍都比较明显。
来到心理中心,在短暂的沉默后,她直接说出了此行的目的:“我最近很焦虑,想请假回去休息两天,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向班主任请假。”
对于这类带着“问题”到访的学生,心理教师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一方面,来访学生此刻内心必然遭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已不能独自承受;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心理中心和学校医务室一样,是诊断、治病的地方,很容易抱着“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样急功近利的想法,想在短时间内解决面临的困难。
此时,我先告诉她,她并不是第一个有类似想法的学生,之前我也遇到过很多和她一样的来访者,也帮助过他们。我也可以指导她如何与班主任沟通,但前提是,她得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我。
与此同时,我拿出了心理中心来访者须知和心理辅导登记表,在她阅读和填写相关资料时,给她讲解了“心理教师”和“精神科大夫”的差异,并就心理辅导的意义和目的进行了解释,同时承诺,她的问题我会尽力帮助解决,如果超出我能力范畴,我也会找到其他人帮助,但需要她的配合与耐心。
针对小李在登记表上写的“学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难以处理”,我开始了提问,她也很配合。很快,我们就将她所面临的问题整理了出来。
此时窗外的哨声传来,意味着体育课即将结束,她要回到教室开始下一节课的学习,本次谈话也接近尾声。此时,我们已经就请假回家休息这件事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必须留在学校。
同时我也告诉小李,就像她在解答试卷上的问题时一样,最关键的一步是先找到这个题所对应的知识点。我们已经找到了让她觉得难受的原因所在,迈出了很大一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只需要继续花时间,一步一步解决就好。
针对小李迫切需要驱散的焦虑情绪,我为她布置了一项抄书的作业。我鼓励她做一点把自己从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剥离出来,同时又不会显得自己在浪费时间的事情,最终决定,抄语文书上的诗词。
我给了她四张印有红色田字格的纸,并告诉她下次来访的时候,必须将这四张纸写满。
她笑着说:“小学生才用这个。”
“那你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快乐吗?”我问。
她没有回答我,只是拿过纸,说一声“好的,谢谢老师”就起身回教室去了。
(二)商定解决方案,作出改变
小李第二次到访是在一周以后的晚饭时间,她带着已经写完的田字格纸。
一见面,她就很兴奋地告诉我说,这个办法确实有用,只要觉得心里不舒服就拿出来写,甚至只需要写几行字心就会安静下来。
随后我们一起回顾了上一次见面时交流的内容,并明确了“只有先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老师的指导”这一认知是非理性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和她分享了自己以前的经历,强调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最终她决定试试,在以后的时间里多利用课间主动找老师提问,在行为上做出改变。
对人际关系的问题,她自己在思索后决定选择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减少非必要的交际,将重心放在学习上。
这一次谈话,我们将重心放在了小李因为收到一部手机而产生愧疚感的问题上。我同她一道讨论了“父母对你的期待究竟是什么”这一话题。
我告诉她,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整体来讲是“希望健康幸福成长”,中考、高考、工作等仅是这一宏大目标在某一时间的具体化展开。比如尽管她的中考成绩不如她的姐姐那般优秀,但是在父母眼中,她仍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去一所相对不错的大学学习是没问题的,已然满足了父母的期待,所以此时手机这一奖励是符合他们对小李期待的。
(三)约定继续来访,关注变化
在接下来的第三次、第四次来访时,小李表示通过在校期间主动询问老师寻求帮助、周末在家上网寻找学习资源自学的方式,在两次月考时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其间也有一个小插曲,第一次的生物考试,由于正巧她在前两天自学了和試卷上几道难题相似的题型,小李在那次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等到下一次考试时由于基础不牢,成绩又跌了回去。导致周围同学对她有了闲言碎语,同时她自己也不敢面对生物老师。
这一次我首先和她一起讨论了同学产生看法的缘由,同时鼓励她主动找到生物老师,解释成绩起伏的原因,寻求老师的进一步帮助。
小李表示,坚持通过摘抄文章缓解不良情绪的方式十分有效,同时也开始利用下晚自习后的时间去操场跑步,改善心情。
在这两次谈话中,我肯定了小李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行动。同时鼓励她继续坚持下去,学会接纳身边的闲言碎语,并且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
(四)终止辅导关系,接纳问题
这一次来访,是小李带着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来寻求我的肯定和支持的。她计划在结束这个学期升入高二时,向老师申请转入低一层次班级。理由是当前班内的人际关系模式已经让她无法忍受,同时由于身边人都很优秀,也让她感受到压力很大。
我同她一起讨论了申请转班后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她都表达出了能够接受的想法和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并且她也表示,自己认识到了思维上的偏差,但是短时间内确实很难改变,需要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处理。
此刻的她,接受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四、辅导反思
小李的校园适应困难来自两方面,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人际交往的困难。
由于我没有同小李的同班同学们接触过,所以我不清楚小李的班内是否存在功利化人际交往模式,一开始早早定下改变人际交往观念的目标,也过于草率。
针对她“必须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样我才能受到别人的喜爱和关注”这一非理性思维的纠正,取得了良好效果。小李选择去低一层次的班级,是她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相对于初入高中校园时的懵懂,此时她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考量。
新生校园适应辅导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因为出现适应不良的学生,其影响因素多是非主观且不可控的。
在进行校园适应辅导时,除了让学生适应当下环境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环境,减少适应环境时产生的不适感。就像学习风格和学习环境的匹配,不能强迫场依存风格的学生接受独立学习。换言之,需要在合适的时间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寻找自己的最优解。
参考文献
[1] 莱德利,马克思,汉姆伯格.认知行为疗法[M].李毅飞,孙凌,赵丽娜,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