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生儿筛查四十三年发展历程
——从陈瑞冠教授说起

2024-04-02赵正言

临床儿科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筛查教授新生儿

赵正言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代谢科(浙江杭州 310052)

去年底,惊闻陈瑞冠教授逝世,心情倍感沉重,又有许多唏嘘。陈瑞冠教授是中国新生儿筛查领域的开拓者,也是中国新生儿筛查学科的创始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新生儿筛查技术的发展,并为此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我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和出生缺陷预防和控制分会担任新生儿疾病筛查学组组长20年,作为中国新生儿筛查四十三载事业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每每回忆陈瑞冠教授为中国新生儿筛查开创的事业,总是心怀感激。他永远是我们新筛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1 星星之火:中国新生儿筛查的开端

1981 年,中国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国内医疗技术落后,儿童健康状况堪忧,先天性、遗传性疾病高发。陈瑞冠教授敏锐地把握住学科发展方向,满怀对儿童的爱心和身为儿科医生的使命感,在不惑之年远涉重洋,先后前往美国、日本学习新生儿筛查技术。学成归来后,他立即开始在国内开展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的新生儿筛查。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新生儿筛查的历史,为无数中国儿童的健康福祉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新生儿筛查实践中,陈瑞冠教授发现进口低苯丙氨酸奶粉费用昂贵,家长难以接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勇于创新,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研制出国产低苯丙氨酸奶粉。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PKU 患儿的治疗及大规模筛查奠定了基础,也降低了筛查成本,提高了可及性。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强调筛查与治疗的整合已经日益深入人心,而陈瑞冠教授正是这一先进理念的最初践行者。

为了提高实验准确性与可靠性,陈瑞冠教授不断探索和改进新生儿筛查技术。他改良了Guthrie细菌抑制法,消除了青霉素族引起的细菌抑制环干扰。同时,他还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尿蝶呤谱分析,开展了四氢生物蝶呤(BH4)缺乏的筛查、诊断与治疗。这些技术创新为中国新生儿筛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1-4]。

2 燎原之势:中国新生儿筛查的快速发展

在陈瑞冠教授的带领下,中国新生儿筛查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1983年,陈教授首次报告了31 862例新生儿CH、PKU的筛查结果,CH 发病率为1∶6309;PKU 发病率为1∶15930。随后,1982 年至1985 年间,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左启华教授等,组织了包括浙江省等11省市的PKU 筛查协作组,共筛查新生儿约20 万,PKU发病率为1:16500。此阶段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生儿筛查模式和技术路线起步阶段,为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后,特别是1994 年母婴保健法颁布后,新生儿筛查在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我国通过中国-芬兰政府合作项目,开始了对全国新生儿疾病的群体筛查,筛查地区从东部沿海各省扩展至中西部地区;Ⅰ期项目为期3年,累计筛查新生儿130万例,确诊CH患儿512例和PKU患儿80 例。2006 年开展的为期5 年的中国-芬兰政府第Ⅱ期新生儿筛查合作项目,在稳步提高筛查率的同时,新生儿筛查体系初步形成,涵盖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召回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等流程,筛查技术也从地方差异、手段单一、低效发展到手段多样、高效、方法规范的现代化筛查标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自1998年开始对全国16个省市的18个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室能力对比检验,推动与促进了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提高[1,5]。

3 举世瞩目:中国新生儿筛查的黄金时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新生儿筛查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筛查病种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04年制订了《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内容涵盖干血斑采集技术规范、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PKU 和CH 诊治技术规范和新生儿筛查追访与管理技术规范。2023 年《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又作了修订出版[6-8]。2009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出台,明确规定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新生儿筛查中心和医疗机构的职责,将新生儿筛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年《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印发,要求到2015 年完善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筛查服务网络,并对筛查率提出明确要求,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新生儿筛查率分别达到95%、80%和60%,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90%、60%和50%。同年12月启动PKU治疗救助项目,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PKU患儿免费提供3年特殊奶粉。2013年,贫困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项目、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和贫困地区儿童医疗保健人员培训项目等三项儿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正式实施,对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个贫困县的49万新生儿免费开展PKU、CH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筛查经费由国家财政支付,对确诊为PKU和永久性听力障碍的儿童实施康复救助。截至2018 年,已有600 多万贫困地区的儿童从中受益[9]。

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不同,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发生率随着人种、地理环境不同而各不相同,近10 余年来,各地结合当地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发病情况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病种进行了筛查。如葡萄糖-6-膦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D)、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筛查。至2021年全国22个省市G-6-PDD筛查率为89.24%,24个省市CAH筛查率为91.45%。2003年上海最早开始串联质谱技术筛查新生儿,2005 年后浙江、广州等地相继开展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群体筛查[5]。目前串联质谱法筛查新生儿已达50%。其中浙江省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率已达99%。2016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开始新生儿肌营养不良(DMD)的筛查,共筛查42 648 例新生儿,确诊DMD患儿11例,发病率为1/3877[10]。2022 年又开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LD)、丙种球蛋白血症(XLA)、脊髓性肌萎缩(SMA)的新生儿筛查,共筛查103 240例,确诊SCID 1例(1/100844),XLA 2例(1/50422),SMA 9例(1/11471)。2020年,全国溶酶体贮积症新生儿筛查协作组在上海成立,共同探索并建立国内溶酶体贮积症的筛查、诊断、治疗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等筛查中心,采用串联质谱技术,探索性开展了数种溶酶体贮积症的筛查,取得了初步的患病率结果和筛查经验。

中国新生儿基因筛查的探索开始于2019 年,北京市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均开展了全国多中心参与的新生儿基因筛查研究[12-15]。大大扩大了筛查病种,并使困扰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如:①某些可防可治的遗传性疾病,由于缺少有效特异性生化标记物而无法纳入新生儿筛查体系;②某些病种生化标记物波动性明显,轻症、晚发型患儿早期缺乏典型生化指标改变,易致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③早发重症型患儿可能错失最佳诊治时机,由于可疑阳性病例召回复查,持续疑诊者需进一步基因检测明确诊断,造成耗时较长等问题。2022 年发布的《中国新生儿基因筛查专家共识:高通量测序在单基因病筛查中的应用》中也将SMA 纳入建议筛查疾病列表[11]。近年来,浙江、广东省等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始SMA 新生儿筛查探索工作。《脊髓性肌萎缩症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2023版)》的出台,也为SMA筛查从研究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儿普筛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与指导[12]。

2018 年,《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颁布,要求“逐步扩大筛查病种”,提出2022年新生儿筛查率应达到98%的具体目标。2023年8月,《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印发,提出建立覆盖更全面、更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从而显著提升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目前,全国共有新生儿筛查中心269 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通过的有263家。其中,中部地区的新生儿筛查中心数量从2010 年的56 家增加到93 家,西部地区从2010 年的46家增加到83家。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新生儿筛查网络体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地区的新生儿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筛查服务,这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的持续投入以及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患儿亦得到及时救治,通过新生儿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使患儿避免出现不可逆的智力和身体损伤,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在中国每年有约1 000 万新生儿接受筛查,数万患儿得到及时救治,这不仅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与科技竞争力的增强,带来了更多希望。

至2022年,全国新生儿CH、PKU的筛查率已达到98%,40余年累计新生儿筛查2.08亿例,筛查出CH、PKU 病例117 356 例。通过对患儿的及早发现和早治疗,避免了家庭因疾病造成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提高了社会的整体幸福感和稳定性[3]。

4 奔赴未来:推动中国新生儿筛查更上一层楼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从陈瑞冠教授在中国开展新生儿筛查工作以来,我国的新生儿筛查已经走过了四十三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的新生儿筛查模式与经验体会及成果,我们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获得国际同行的纷纷点赞。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短短四十余年,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真是人间奇迹。念及此处,更感慨陈教授等前辈,为我们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

陈教授不仅开创了中国新生儿筛查的历史先河,更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被后人铭记。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新生儿筛查事业,虽然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中国新生儿筛查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他那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新筛人不断前行。勤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动新生儿筛查技术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筛查、诊断、治疗的质量,进一步扩大筛查病种。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中国新生儿筛查还在奔跑的路上,我们新筛人一定不辜负陈教授开创的事业,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承诺,医者仁心,大爱为民。为每一个新生儿多能得到更多疾病筛查、为每一个新生儿都健康成长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筛查教授新生儿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