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人口现状分析
——以赣州为例
2024-04-01籍明明
籍明明
(1.重庆大学,重庆 400000;2.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2022年3月,国务院批复确定建设赣州、闽南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为推动赣州市能级提升,市发改委牵头编制《赣州市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于此政策指引之下,赣州市五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12月,赣州章贡区、赣县区、南康区、赣州经开区和蓉江新区的GDP总额已经超过878.4亿元,在整个赣州的GDP中所占份额超过51%。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室厅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支援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明确提到要大力支持赣州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并着力优化其基础设施布局,带动赣州城市能级提升。事实上,作为江西省第一人口大市,赣州区划调整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文章从赣州市区域概况及人口现状为切入点,指出大数据时代赣州城市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为赣州高质量建设提供参照。
1 研究区域及人口现状
1.1 研究区域概况
赣州市是江西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在“一带一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承担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职责,为江西省的经济社会进步起到强大支持。就经济层面而言,近年来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见图1),仅2021年赣州市生产总值就高达4 169.37亿元,同比增长9.1%。就科技层面而言,2021年12月,赣州成立了省内首个央企总部中国稀土集团,且成功设立了多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同时,赣州稀土逐步从世界级储量转为世界级创新,为城市发展释放科技动能。就物流层面而言,近年来,物流产业逐渐成为赣州市支柱型服务产业。以2020年为例,赣州市社会物流总额达6 119.87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00.49亿元,物流业总收入为403.21亿元。就对外开放层面而言,2021年4月,赣深组合港模式推出,标志着赣州国际陆港建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模式的推出,不仅极大提高了赣州的国际贸易能力,也极大提升了赣州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4月,赣州国际陆港还首次和德国威廉港达成了战略合作,标志着赣州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重大突破,促使赣州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图1 2017—2021年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速
1.2 人口现状
1.2.1 人口呈平稳发展态势,人才引进效应逐渐凸显
2022年,赣州市秉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各项人口政策,加强人口集聚能力,保持常住人口稳定增长,并充分发挥人才引进作用。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98.81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0.81万人,增长0.09%。赣州作为江西省人口第一大市,其常住人口比例为19.85%,位于江西省第一。为此,赣州积极推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同时,赣州市积极招聘优秀的高科技人员以及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市委人才办数据显示,2022年就业吸收人口流入包括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三方面的人数1万余人,未来赣州市人才吸引力将持续增强。
1.2.2 城镇人口保持增长,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高位推进,城市快速发展。城镇区域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新区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加上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等政策影响,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率不断攀升,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人口聚集效应逐渐增强。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城乡常住人口分别为512.34万人与386.4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同比增加6.3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同比减少5.54万人。到2022年末,赣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从2021年的5.11%大幅提升至5.07%。这标志着赣州市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人口的关系
2.1 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2023年,全球人口已达到83亿。人口的增加不仅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也会加剧对城市资源的竞争和利用压力。城市发展需要与人口规模相适应,若人口密度低会导致产业集中度低、公共设施短缺与闲置并存、资源配置无序与失衡共生等乱象;而人口密度高则会导致城市公共设施不足、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和规划显得至关重要。控制人口过剩可以减轻城市的压力,普及新能源和新技术可以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和环境质量,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的增加会引起城市规模的扩大。在2023年,有超过110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这意味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会进一步加大城市发展压力。城市规模过大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城市拥堵、交通瘫痪、环境恶化等。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城市的分布和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和重复建设。
2.3 城市人口结构
城市人口结构对城市发展影响较大。2023年,老龄化和青少年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对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城市应重视老年人的福利与保障,尤其是就医和养老方面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贴心的生活服务。同时,城市也应关注青少年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3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设计不健全
面向大数据时代,赣州市正在努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现阶段,赣州市仍在使用传统、落后方法进行城市规划。这种方法尽管在理论上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但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缺漏。具体来看,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初期阶段,赣州市未能全面摸底自身发展状况,仅通过传统档案进行城市发展指导,缺乏动态分析,从而导致赣州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参考和指导不足,从而影响城市发展步伐。
3.2 公共服务跟进相对片面
近年来,赣州市积极探索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以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特色小镇为例,赣州正在借助大数据技术改善“两违”实施情况,改善水利、道路和信息网络状况,加强农村污染防控和垃圾处置工作,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但事实上,宁都小布茶乡小镇及其他4个特色小镇的电信网络普及程度较弱,这使得其招商引资受到限制,也阻碍了小镇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赣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县域客栈数量仅1 000个,难以匹配当地经济增长速度,导致游客缺乏旅游观光的动力。
3.3 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化
大数据时代,赣州市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整体布局相对分散,缺乏集中的产业园区与产业链条,且大数据技术结合的不够紧密,导致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强。一方面,缺乏特色产业。赣州市具有客家文化、脐橙、稀土、钨等多种资源,但目前仅根据脐橙产业和红色文化建设了三个特色小镇,其他特色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使得赣州缺乏品牌特色,产业附加值较弱。另一方面,与首位产业结合不够。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与城市主要特色资源匹配度不高。例如,赣州市具有充足的稀土资源,但特色小镇的打造缺围绕休闲旅游业进行打造,缺乏城市独有的鲜明特色,使得产业发展同质化较高。
3.4 运营机制欠缺
随着国家的政策指导,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大量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正在推进。然而,由于存在重复建设、轻度管理的情况,以及缺少一套全面、有序的智慧城市管理机制,使得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缺乏良好的运营机制,阻碍了赣州城市数据的有效整合,各个部门的数据标准也各不相同,从而无法建立起一个良性的数据资源市场,也无法促进其中的信息传播和共享。另一方面,缺乏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充分开放,也阻碍了大型数字经济公司的发展,从而给政府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压力。由于当前赣州市政府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不足,使得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受到限制。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现有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更高效的智慧城市。
4 大数据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应对及创新
4.1 健全城市长期规划设计
赣州市应乘大数据时代的“东风”,积极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要求其能够适应当前的环境,实现更大的效率。为此,赣州市应该积极探索更有效的策略,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目标,要求其能够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适当的改动,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用,实现更大的效益。不仅如此,赣州市还应继续努力提升网络基础建设水平,要加快建设5G基站,提高网络覆盖率与传输速度,为各行业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务。同时,赣州市还应积极推广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建设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平台,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能力,为城市长久发展赋能。
4.2 提供便捷化服务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赣州市应采取更加先进的审核流程,并配备更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团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核的耗费。此外,赣州市还应组织两级政府部门,对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密切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创新改善金融服务。由于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所涉及的资金量巨大,时间跨度较长,故“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基金”等组织将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不再依赖传统的信贷支撑,并通过建立基金、发行债券、进行资产证券化予以满足。
4.3 突出产业发展特色
“唯一性”的目标是打造一批具有独特地理优势的、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的产业集群,以此来推动“块状经济”的建立,并且在赣州建立一个能够支持高端产业的综合体,从而提高赣州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块状经济”的发展之道可归纳为三大步:首先,利用本土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积极招揽本土的高科技、高品位的企业和经营者,形成一个具备独特魅力的“块状经济”。其次,利用本土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经济活力,推动本土的经济,实现一、二、三产的发展。最后,以本土的自然、经济、文化为基础,结合本土的传统文化,应构筑一个具备自身特点的特色小镇,以此来实现本土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全面提升。
4.4 探索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
赣州市应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推动产业协调快速增长,改善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最后做到固定资产的可继续使用,做到自然的高效科学合理分配,做到自然可继续使用,扩大自然价值。随着“数据+”的推行,使得数据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从而有效地被各种经济主体所利用,达到最大化的资本化效益,使得数据资本得到有效配置。为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相关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控其所拥有的大量数据,同时建立起完善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形成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