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耦合机理及优化发展探究
2024-04-01苏旭东陈玉玲
苏旭东 陈玉玲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崇信县分校 甘肃崇信 744200)
“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更好地促进“三农”事业蓬勃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阐述了乡村发展的五大方面, 为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经济发展、 生态产业振兴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承提供了前进指南和发展动力[1]。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重任, 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方略,以乡村整体富强为首要目的。 要着力培育能为乡村振兴建设添砖加瓦的新型职业农民, 从而构成强大的生力军,为其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型职业农民又称之为高素质农民,是指区别于普通传统的农民,其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具备较高的农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可以为乡村产业、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提供应有的贡献和强有力的战略人才储备。 2019 年, 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正式提出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这给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也给更多想学习先进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农民看到了希望。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自此之后“新型职业农民”正式转变为“高素质农民”,农民职业化细分更加明确,专业化态度更加鲜明[2]。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日益推进下,高素质农民队伍的规模日渐扩大,培育人员学习热情高涨,逐渐形成了属于本土化的高素质农民人才。 因此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航向,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坚定的步伐做好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 扫清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造就更多具有真才实干的高素质农民。
1 乡村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耦合机理
1.1 社会职业分工的细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育高素质农民
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根基深厚、历史悠久,长期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被看做是身份的象征。 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农业的发展较为滞缓,农民为了有更为富足的生活,大批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 导致年轻农村劳动力数量急速下降,土地抛荒问题十分严重。 针对当前的这种现状,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农民, 农民现已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一份光荣的职业。 在现如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 社会分工使得农业农民分工分业,因此社会对于从事农业劳动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培育高素质农民不仅会对农民的专业技术等级进行评定, 而且对职业水平和技能的高低进行科学认定,使其提高专业水准,促使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将农民的主体地位拔高,强化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专业性及职业性[3]。 这种转变不仅使得农民的信心大增,提高了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回流。 增强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农民们在农业农村的后续发展中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1.2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培育高素质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然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要实现农民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衔接, 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经营管理制度, 完善城乡的物流体系, 将农民纳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大局中, 从而提高农民对于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贡献力, 加强农村土地、 资本、 产品、 人力和文化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需要发挥高素质农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提高高素质农民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辅助作用,以更加有效、 合理、 便捷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不断转变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理念, 向其灌输现代农业先进理念, 以更加科学精准的思路发展农业、振兴乡村[4]。 让更多的贫困山村能够发挥地域特色,弘扬优秀文化,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提升村庄知名度, 同时带动村庄的农产品销售,帮助村民致富。
1.3 农村经营体系构建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高素质农民的参与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鼓励农民振兴乡村产业,优化建设美丽乡村,塑造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 然而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产业振兴,要求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打造优势农业产业链条,就必须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将原有传统的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补充,使其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相匹配,不断更新经营理念与手段,开创市场化、专业化、群众化及社会化的崭新农产品经营新体系[5]。 但是新的经营体系是以高素质农民为基础的, 只有不断加强培育高素质农民, 让他们有更多的文化、 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才能更好的的发展乡村、服务民众,为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动乡村振兴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当前,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关键时刻,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发展势不可挡,这都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和有知识的人才。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科技,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中,让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割全部依靠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让乡村振兴搭乘现代科技和高素质农民的快车,高速进入现代化进程。
2 乡村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耦合的障碍因素
2.1 培育人员挑选难度高,各类机制不健全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最重要的是挑选一批肯吃苦、敢作为、有想法的队伍,要着重做好选拔培育工作。 为了能高效准确地遴选合适的高素质农民,必须建立培育对象管理机制。 因此,要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有效机制建立,以更加准确的方式做好培育,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地区对高素质农民的挑选机制不健全或缺乏相关经验,致使许多地区在选择培育对象问题上存在困难。 从理论层面上讲,全国任何一个农民都有权利接受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增加农业种植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经济收入水平。 但是由于目前针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各类资源相对有限,还达不到对全部农民都进行培育的条件, 因此只能依据当地农民的培育意愿等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挑选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育人员,提升培育的专业性和精确性。 不能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挑选培育对象,造成人员混杂且效果不明显,这将与起初培育的初衷相背离[6]。
2.2 内容和方式不接地气,培育实质性作用较小
在整个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 培育内容至关重要,其关系着培育工作的最终成效。 因为农民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 他们受教育水平有限,长期耕作,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并且生活居住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高素质农民培育之前必须做好调研等各项准备工作, 按照收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同时在培育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完善, 尽可能地提高培育实效。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育课程设置太理想化,未能切实反映出现阶段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教材模仿其他发达地区较为严重, 对于本土化的内容涉及较少,难免会降低农民参加培育的动力,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培育往往只重视农业种植技术的培训,而忽视农业科学文化知识、 日常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电商物流等方面的知识, 也缺乏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教育培训[7];三是目前的大多数培训是一次性培训,不能系统的进行专业培训,短期培训不能使大部分农民消化所学内容,更不能灵活运用,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文化的渴望, 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3 培育人员缺乏兴趣,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兴趣是驱动人们做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 高素质农民培育需要农民有强烈的意愿和兴趣, 这是开展培育工作的内在驱动力。 但是,由于农民长期封闭在农村,以自身耕作经验为主,受地理、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较为保守,对一些新事物持有等待观望和怀疑的态度, 害怕上当受骗,不能很好的认识到新科技带来的长期效益。 同时还受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日趋功利化,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 大多数农民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 而是为了获得补贴,本身的学习意愿并不强烈。 人是社会群体中重要的部分, 除了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高素质农民的培育不仅使得自身有了一技之长和充足的文化知识, 还应该运用这些技能服务社会、 回馈社会, 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和责任。 但是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个人意愿不强烈,社会责任较为弱化,致使其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3 乡村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优化发展路径
3.1 重点挑选培育对象,增设帮扶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准确性和成果的显著性,在挑选高素质农民时,要做好前期的信息调研摸排工作,对有意向的农民进行组织培训,如果人数超出限定范围, 将进行专业技能比赛进行择优挑选。 层层选拔,最终确定培育的人员,将其组班分类进行授课, 突出教学重点, 及时测评人员的学习成果, 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补授。 对筛选的重点培育对象, 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保障好高素质农民享有各项权益和惠农政策, 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价值和吸引力。 同时建立微信群和帮扶小组, 培育结束后在实际操作及理论方面存在困惑时可以随时交流学习或答疑解惑, 确保培育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和熟练的技能操作[8]。 在此基础上, 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帮扶机制,让学成人员在村内为农户教授技能,加大辐射面积, 使更多的农民有机会学习先进的农业理论与技术。
3.2 因地制宜制定培育内容, 以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培训质量
为了能达到提高培训质量的预期目标, 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类型农民的能力、所需知识和想要达到的水平进行分类教学,方可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引领下, 对农业生产者要按照专业技能和行业进行细化, 以便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际操作中, 依照农民的水平和培育内容有针对性教学。 还应依照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 增强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增加农业技能实操培训,不仅要使农民学习到农业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9]。 一是创建“田间课堂”。 鼓励“三农”方面的专家到田间地头亲自为农民进行实地培训教学,实际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既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减少教与学的时空差,更利于农民理解掌握,符合农民客观需要。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随着互联网深入农村,大部分的农户家里均能上网,应借助这一资源,通过现场实际教学和网络教学,全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打造人性化、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培育工作真正发挥应有价值。
3.3 激发培育主体兴趣,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要激发培育主体的兴趣和动力, 需要做好各项宣传工作, 通过开展村民广场动员会和村庄悬挂横幅、村广播及村庄微信群发通知等形式,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 以激发村民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还要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改变原有固化的陈旧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前景。 此外,要着重培养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电视广播及开展农闲集体学习等方式,并设置责任积分,加强农民的社会责任,通过不断的教育学习, 让社会责任意识成为一种必不可缺的部分[10]。 在市场主体方面,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市场观, 多加强市场调研, 要有长远的市场利益眼光,不能违背客观自然规律,否则会给农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市场观念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深入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