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冲击波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

2024-03-31代云霞王继伟

黑龙江医药 2024年5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冲击波

代云霞,张 魁,王继伟,张 娟,靳 华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河南 新乡 453000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外周关节、韧带附着点、肌腱端、中轴脊柱关节等部位为主的慢性系统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腰背部疼痛,严重者会出现脊柱畸形、关节强直,致畸率高,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并增加社会经济负担,需积极控制治疗[1]。目前,口服药物联合物理疗法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艾瑞昔布片为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可以通过清除病灶炎症反应、缓解局部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症状,但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效果相对有限[2]。体外冲击波属特殊声波,作用在邻近组织,具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非入侵性、患者痛苦小等优势,作为肌肉骨骼疾病新兴治疗方案,通过其消炎止痛、镇痛、空化效应等作用改善局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2 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上述两种治疗方案单独、联合应用治疗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2 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0 例)、B 组(30 例)、C 组(30 例)。A 组男性21 例、女性9例;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29.34±4.11)岁;病程8 个月~14 年,平均病程(3.42±0.51)年。B 组男性22例、女性8 例;年龄20~53 岁,平均年龄(30.45±3.73)岁;病程9个月~13年,平均病程(3.46±0.38)年。C组男性24 例、女性6 例;年龄20~55 岁,平均年龄(31.87±4.02)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3.51±0.53)年;三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4 年制定的标准[4]。(1)下腰背痛持续≥3 个月,疼痛程度随活动改善,但静息无改变;(2)腰椎前后、侧屈方向活动受限;(3)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4)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患者存在(4)及(1)~(3)中任意一条即可确诊。骶髂关节炎分级标准:0 级为X 线无异常;Ⅰ级为X 线检查存在可疑炎性病变;Ⅱ级为X 线检查存在明显炎性病变,出现关节局限性侵蚀、硬化,但炎性未造成关节间隙变化;Ⅲ级为X 先检查存在明显炎性病变,呈现进展性或中度骶髂关节炎,或出现关节侵蚀、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变化,部分关节呈现强直变化;Ⅳ级为X 线检查见关节严重异常病变,呈现完全性关节强直。

纳入标准: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骶髂关节炎分级≤Ⅲ级,年龄≥16 岁,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4分,对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晚期脊柱关节严重畸形、骨性强直,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血液高凝倾向、合并出血性疾病,合并其他严重风湿疾病,恶性肿瘤,感觉功能障碍,心脏、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精神性疾病。

脱落标准:依从性差,无法按时治疗;研究期间自行退出;研究期间擅自应用其他影响疗效评估药物治疗;资料不完整;治疗期间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病情突然加重,需立即接受其他治疗。

1.3 方法

A 组采用艾瑞昔布片治疗:艾瑞昔布片(江苏恒瑞,H20110041)口服治疗,0.1 g/次,2次/d。B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嘱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者中轴关节周围韧带附着处、四肢关节疼痛部位涂抹耦合剂,将冲击探头与病灶部位皮肤表面贴紧,选择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模式,冲击波能量由低至高微调,强度以患者耐受度为宜。每次治疗选择1~2个点为中心治疗点,冲击波1 500~2 000次,两次治疗间隔为5~7 d,连续治疗3~5 d 为1 个疗程,结合患者实际病变情况确定疗程。C 组采用艾瑞昔布片+体外冲击波治疗:同时应用A 组、B 组治疗方法治疗。三组患者均于治疗1个月时进行疗效评价。

1.4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疼痛、肿胀、晨僵、疲乏4 项症状中至少3 项症状改善>50%;②有效:疼痛、肿胀、晨僵、疲乏4 项症状中至少3 项症状改善≥20%~50%;③无效:未能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2)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应用外周关节肿胀或疼痛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包括夜间背痛程度(过去1 周内夜间脊柱痛)、总体背痛程度(过去1 周内总脊柱痛)、外周关节疼痛或肿胀[6]。(3)脊柱功能。①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7]:过去1周内患者疲劳/乏力、外周关节疼痛肿胀程度、附着点炎、晨僵不适严重程度、晨僵持续时间,每个条目评分0~10 分,总分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②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8]:共计10 个评价条目,每个条目0~10 分,总分取其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③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BASMI)[7]:包括颈椎旋转度、耳屏—墙距、腰椎侧弯、腰椎前屈、踝间距,结果量化为分值(0~10分),总分为0.2×各项评分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两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基本资料的均衡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来比较人口学资料和其他基础值指标,以衡量资料的均衡性设定,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或Ridit 检验,检验水平Q=0.05、B=0.1,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疗效情况

C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较B 组(76.67%)和A组(7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疗效情况 例(%)

2.2 三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情况

治疗前,三组患者夜间背痛程度、总体背痛程度、外周关节肿胀或疼痛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 组、B 组、A 组夜间背痛程度、总体背痛程度、外周关节肿胀或疼痛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三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情况(±s) 分

组别A组(n=30)B组(n=30)C组(n=30)F值P值夜间背痛程度治疗前5.26±1.14 5.28±1.05 5.31±0.98 0.017 0.983治疗后2.65±0.36 2.33±0.27 1.58±0.35 83.529<0.001总体背痛程度治疗前5.18±0.97 5.21±0.83 5.24±1.15 0.027 0.973治疗后2.53±0.51 2.20±0.48 1.26±0.31 66.623<0.001外周关节肿胀或疼痛治疗前4.26±0.84 4.30±0.71 4.31±0.58 0.041 0.960治疗后2.30±0.53 1.96±0.42 1.17±0.29 55.872<0.001

2.3 三组患者脊柱功能评分情况

治疗前,三组患者BASDAI、BASFI、BASMI 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 组、B 组、A 组BASDAI、BASFI、BASMI 评分逐渐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脊柱功能评分情况(±s) 分

表3 三组患者脊柱功能评分情况(±s) 分

组别A组(n=30)B组(n=30)C组(n=30)F值P值BASDAI BASFI BASMI治疗前5.28±1.01 5.30±1.22 5.32±0.97 0.010 0.990治疗后2.84±0.62 2.50±0.53 2.07±0.48 14.961<0.001治疗前6.04±0.79 6.01±0.88 6.06±0.72 0.030 0.970治疗后2.21±0.63 1.86±0.40 1.52±0.33 16.090<0.001治疗前3.95±0.54 3.99±0.52 4.04±0.43 0.245 0.783治疗后2.57±0.40 2.23±0.46 1.98±0.37 15.522<0.001

3 讨论

在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治疗中,口服药物为基础治疗方案。艾瑞昔布为该病主要治疗药物,通过抑制环氧酶(COX)发挥镇痛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局部疼痛感受。但单纯应用口服药物艾瑞昔布对病灶炎症反应控制效果相对有限,且长时间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治疗安全性[9]。2010年,国际评估强直性脊柱炎工作组提出,强直性脊柱炎最佳管理方案为药物治疗结合非药物治疗。其中,体外冲击波为骨关节疾病新兴物理治疗方案,治疗方式为将气体产生的脉冲声波转化为精确的弹道式冲击波,使机体软组织及骨组织产生冲击及振动,改善局部血流灌注,减轻局部缺血缺氧性疼痛,降低局部炎性因子水平。同时,冲击波可破坏疼痛受体细胞膜,抑制疼痛信号传导,且在冲击波治疗过程中,会抑制内啡肽的产生,降低患者对病灶疼痛敏感度,改善患处新陈代谢,减轻局部疼痛[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艾瑞昔布片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考虑原因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主要为腰背部疼痛、脊椎运动功能障碍,并伴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状,而单纯应用艾瑞昔布治疗是通过药物抗炎作用,抑制局部炎症因子生成,并通过镇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局部炎性疼痛作用,缓解患者痛苦感受,但对炎症反应的清除效果有限。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可通过改善局部新陈代谢作用,以促进炎性介质清除,同时可阻断局部疼痛感受传递,以缓解患者疼痛感受,改善脊柱关节功能。但此种方案单独治疗时,为避免造成患者生理功能损伤,两次治疗时间间隔相对较长,在治疗时间间隙可能会出现局部炎性介质堆积、疼痛反复发作等情况。因此,单独治疗同样存在一定局限性。将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后,口服药物可抗炎镇痛、体外冲击波可阻断痛觉传导及改善局部新陈代谢,提升局部炎症反应控制效果。两种方案联合治疗优势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可持续发挥抗炎作用,避免在体外冲击波治疗中出现炎性疼痛反复发作,在此基础上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可通过局部作用进一步提升炎性介质清除质量,快速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因此,在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中,应用上述两种方案联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相比,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虽可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缓解疼痛感受,但应用艾瑞昔布片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对病灶疼痛程度控制效果,促进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考虑原因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基础为脊柱关节炎性反应,随炎症反应进展会出现骨组织炎性损伤,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进而出现明显疼痛感受,且受炎性介质浸润影响,会出现关节僵硬、运动障碍等情况。经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在治疗中,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可提高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效果,可能与联合治疗后对患者骨关节炎症反应控制能力提高、患者炎性疼痛减少有关。联合治疗后,通过药物镇痛、抑制痛觉信号传导,进一步提升局部疼痛控制能力,可减少患者日常活动及功能锻炼抵触情绪,提高其脊柱功能康复质量,对改善其脊柱功能、缓解关节疼痛具有重要意义。康新国等[12]研究中对58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随机对照分组中,分别应用口服药物治疗(塞来昔布、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口服药物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后患者疼痛感受显著下降,并改善脊椎、腰椎关节功能,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与单纯应用艾瑞昔布片、体外冲击波治疗相比,应用两种方式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提升治疗效果,缓解疼痛感受,并改善脊柱功能。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冲击波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武汉冲击波
能源物联网冲击波
医生集团冲击波
超声双探头联合定位法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的应用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