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
2024-03-31张存玲
张存玲
主题阐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物传奇
莫言:三次到访莎士比亚故居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获评“年度文化贡献人物”,他数十年笔耕不辍,并始终对世界秉持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如今正在“转型”。莫言在现场谈到了自己的转型和莎士比亚的因缘。他曾三次造访莎士比亚故居,第一次是2012年,第二次是2019年,第三次是2023年7月。莫言说:“2019年跟北京师范大学几位老师一块去莎士比亚故居的时候,当着作家余华和苏童的面,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发誓要在今后的岁月里完成从一个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2023年,他出版了话剧剧本《鳄鱼》,还在构思其他戏剧舞台的剧本。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莫言已完成了180度的轉向。
●解读
谈及戏剧,莫言说:“有限制才有创造,完全没有限制是没有创造的。高端的艺术创作,往往都是在限制的刀锋上的舞蹈”。谈及舞台的局限,他说:“小说可以是漫无边界的,但舞台上演出的东西确实处处都有限制,小说可以写梦境、写魔幻,但是舞台上必须实实在在”。他坦言自己戏剧创作的影响源,最早是民间戏曲,接着是中国的曹禺、郭沫若,外国的莎士比亚、萨特等,他尤其提到以老舍为代表的人艺的戏剧系统是脱离西方戏剧影响的、有北京语言风格的民族化戏剧。
李■:让人类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获得《中国新闻周刊》评选的“2023年度科技人物”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李菂。这位“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领衔世界上望得最远的“科学天团”,让人类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他是“中国天眼”的建设者,也是这一大国重器科学目标的掌舵人。他带领团队探索亿万光年外的宇宙深处,解析恒星的形成,被称为世界上望得最远的“科学天团”。该团队的成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也让中国在射电天文学这一前沿领域跃居国际第一梯队。他坚信好奇心是科研的原动力,基础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有用”。置身天文学这一古老又现代的领域,他致力于带领团队去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解读
李菂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在他看来,做好一件事情有两个前提:热爱做,擅长做。两者的顺序不能调换。“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足够感兴趣,未来会擅长做它。但如果一个人只会编程和计算,对天体物理没太大兴趣,写论文就会痛苦。”“基础研究有它的特性,一开始要坐很长时间的‘冷板凳,或者获得的正面反馈没有那么多。你最初对它的好奇心,是决定未来能走多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郭帆:希望中国电影“走出去”,实现IP共享
获得《中国新闻周刊》评选的“2023年度文化人物”郭帆在谈及《流浪地球》时说,希望中国电影“走出去”,实现IP共享,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收获更多世界范围内影迷与观众的喜爱。
他是影迷最寄予厚望的导演之一,他的发言是中国科幻电影界最有分量的声音。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中,始终能看见他的努力、坚持和自我超越。他只用作品说话,每个细节都追求真实,为影迷所津津乐道。在他和合作者们的努力下,中国科幻电影有了崭新的面貌,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特效制作,都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科幻是跨越文化差异的“通用语言”,科技进步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我们要将中国的文化自信传递到全世界,让中国故事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解读
郭帆属于中国第七代导演。他敢于尝试,并将全新的科技应用于他的电影拍摄当中;他对于自己处女作的失败进行了三万字的深刻反思和总结,在之后的创作中,他着重考量观众需求,力求与他的艺术追求达到平衡。
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
2023年9月17日,以“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在郑州举办。论坛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这一主题,在历史接榫未来的多维格局中,共同探讨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融合,共同探讨加强黄河、尼罗河、恒河、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流域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凝聚共识,共同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携手走向美好未来,意义非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要聚焦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二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节选自“人民论坛网”2023年12月10日)
●解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回顾历史,文明总是在互学互鉴中不断前进,古代大河文明的交流就是一个例证。考古证实,大约距今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就接触了起源于西亚两河流域的小麦栽培、黄牛和绵羊饲养等技术;与此同时,中国的稻、粟、黍等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向西亚等地区传播。放眼全球,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多元文明包容共存、携手并进的历史。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国家和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