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古诗词进阶教学设计

2024-03-31刘琴陈良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习进阶古诗词教学

刘琴 陈良

【摘 要】运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词教学,使之不至于陷入浅表化的泥潭。以白居易《池上》一诗的教学为例,基于释义层可通过探秘“小娃”之意和加强诵读理解诗意;基于解码层,可通过参透“偷”与“不解”,于吟咏中体悟诗韵;基于评鉴层,可通过阅读同类诗,在运用中获得力量。以三个层面多元化的教学实现古诗词的教学进阶,真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直指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三层级理论;学习进阶;古诗词教学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告知学生所授诗词的类别、特点、内容,或是让学生在反复读背默写中识记诗词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传授了学生基本的知识,没有打开一条真正触及诗词核心的学习路径,也没有培养学生自学诗词的能力,更谈不上学科素养的培养。

现在统一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一百多首古诗词,这些作品语言文字凝练,内容跳跃性强,加之意象和意境的塑造,给小学生解读、体味古诗词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教学古诗词内容,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形成相应语感,培养诗词审美情趣,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加思考与探索。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将课堂教学分为“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次,为我们由浅到深地教授古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和理解力,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提供了有效路径。下面以古诗《池上》为例,讨论如何基于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一、基于释义层,于诵读中解诗意

阅读教学中的释义与普通阅读不同,要注重理解的基础性,还要关注释义的过程和方法[1]。教师必须对授课诗词进行正确、深入的解读,才能在课堂阅读实践中做到“浅出”,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科学生动地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满地经历阅读过程。

《池上》一诗为白居易的作品,集中表现出其诗作浅显易懂、闲适自然的艺术风格,因此学生在理解诗作内容上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小娃”一词的含义有一些争议。周沛在其文章《辨“小娃撑小艇”之“娃”并非“小孩儿”》中从语源学的角度考证了诗中之“小娃”指美少女,而非小孩儿[2]。同时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细节是“偷采白莲回”中的“白莲”容易被当做莲蓬来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直接影响了诗歌的画面表现与意趣取向,因此教师在释义层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小娃”一词的正确含义,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夯实基础。

1.矛盾冲突中引出词意

统编教材的编排特點是,一个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文本,必定在单元训练的要素中具备其独有意义。《池上》一诗在所在单元以夏季为单元主题,希望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之了解生字词的意思,感受夏天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

《池上》一诗中有4个生字,分别是“撑”“艇”“浮”“萍”,诗中还有一个多音字“解”。采用看图和动作模仿的形式很容易便能让学生理解4个生字的意思,此时让其试着解读诗的含义也能轻易做到,这显然归功于白居易追求妇孺皆懂的作诗理念。即便该诗内容如此浅显,学生的解读依旧会暴露出一些对文本的误读:几乎所有学生都把“小娃”理解成“小孩子”,还有一部分学生把“白莲”理解成“莲蓬”或是“莲藕”。此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话解读诗的内容,但要将“小娃”很明确地说成“美丽的少女”,把“白莲”说成“白色的荷花”。学生听到了和他们理解不一样的地方很快便会反应过来,纷纷举手想强调自己的意见,教师便可利用这一矛盾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推动学生思辨意趣的生发。

2.知人论世中验证词意

问题已经提出,兴趣已然激发。接下来,想要让学生触及文学作品的灵魂,必须向其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就《池上》这首诗而言,鉴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在洛阳当官的白居易购置了带有水池的宅院。因为他喜欢竹子与荷花,所以庭院里栽种了许多黄竹与白荷花。《忆洛中所居》里就提到“厌绿栽黄竹,嫌红种白莲”。荷花是南方的产物,洛阳虽然也有荷花,但大多数应该是红荷,白荷大概是白居易在江南做过官时从江南带回的种子种植而得。这样难得的白荷花白居易自然十分珍惜,所以会“回头点检白莲花”。“小娃”自然也没见过这样冰清玉洁的白荷花,心生欢喜,又怕主人见了要责骂,所以悄悄地去采,却没想到小船拨开的浮萍暴露了自己的踪迹。[3]

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池上》一诗的背后故事,对教师的解释也更易于接受,如此便在释义层完成了对诗歌的浅层解读。学生在获取诗歌信息时,可以通过阅读自行提取概括,也可以依靠教师的告知获取,这是因学生能力有限的客观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小娃”一词的历史含义不是小学生可以自行查证的,所以教师不必要为了达成自主学习强行让学生考证,可以由教师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直接告知。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涉及的概念性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3.对比变化中深化词意

在学生听了诗歌背景,了解诗句的真正含义之后,教师可以出示统编小学语文2019年版教材和2021年版教材中为《池上》配的插图做对比。可以看到,2019年版教材配图中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小男孩撑着小艇的景象,图中的小艇上还摆放着不少莲蓬,旁边的荷花也是红色的。显然当时配图的绘画者认为这首诗讲的是小男孩在红莲池里偷采莲蓬的场景,因此图中孩童性别指向明显,也忽视了诗中白莲二字与红莲相悖这一细节。而在2021年版教材的配图中,画面上没有人物也没有莲蓬,只露出小艇的一角,旁边的荷花也是白色。

经过对比,学生发现人物、荷花颜色在两个版本教材的配图中都发生了变化,2019年版中船上的莲蓬也不见了,这就说明教材编者也意识到了之前理解的误区。这一环节的加入使得课堂氛围活泼轻松,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也加深其对诗意的理解。

4.创设情境中演绎诗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注(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提到,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那么,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沉浸于诗歌的意境中,获得代入式的情感体验,感受诗的语言美?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撇开了童真童趣的切入点后,《池上》这首诗如何吸引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成为一个难题。《经典咏流传》中把《池上》和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融合起来,为《池上》一诗情趣的欣赏提供了不错的视角。歌曲以女孩的美为两个文本的连接点,以闲适清新的风格为欣赏点,为学生提供领悟诗歌情趣的支架。教师可以播放这段视频让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就歌中的咏唱对象进行对白式表达:

①小娃捧着白荷花赞叹道:你笑起来真好看,

②白居易在岸上看到了这一幕,他不禁自言自语起来:你笑起来真好看,

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就小娃采荷的情境进行诗意的演绎,或是站在小娃的视角对白荷花的美进行赞赏,或是站在白居易的视角对小娃亲近自然的行动进行赞叹,两个角度结合后学生对《池上》表达的诗歌意境便有了更深的体验,形成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情境磁场。学生与荷花面对面,走进诗的意境里,此刻他们就是小娃,就是白居易,利用表达支架大胆说出心中的赞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自主表达中看到了欣赏美好事物的白居易,也看到了对晚辈温柔包容的白居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有这样的认知已很好地达到了鉴赏层的理解,而这源于前面幾个环节的层层铺垫。这样的授课策略既贴合一年级的学情,又能自然地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诗句,走进文本。

以上环节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文本的释义来进行教学,紧扣“小娃”一词的理解去读懂池上的美景,去读懂小娃、白居易的内心世界,从而正确有效地理解诗意。释义层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表层含义,还要在追寻“我是怎么读懂的”的路径上达到“如何才能读得更好”。

二、基于解码层,参透“偷”与“不解”,吟咏中悟诗韵

过去教学古诗,一般做到学生能理解诗意、读懂古诗也就基本结束教学,这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浅层化的泥潭。但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于教学的要求显然不止于此。解码层的教学,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更需要学生往深处走一走,看见文本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触摸文本表达的奥妙。要解释白居易是怎样把一首采白荷的诗写得如此生动有情趣,在众多古诗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就不得不把眼光放在诗的技术和艺术层面,而这正是解码层的教学目标。

1.含英咀华见章法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往往是领会诗词主旨的关键,抓住诗眼便能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池上》诗中体现的情趣有一个集中的落脚点,那就是“偷”。把“偷”和“不解”的矛盾解释清楚,自然就能体会小娃对花单纯的喜爱打动了白居易,这份纯真与美好让白居易不忍指责,甚至表露出欣赏。理解到这个程度,学生便能真正体会该诗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通过有情趣的故事,体会夏天的美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诗眼,以“偷”为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做好铺垫,从中体会诗中蕴藏的夏日情趣。

[“偷”字教学片段]

(出示文字)

“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想一下,这里的“偷”是什么意思?一,偷盗;二,瞒着别人,悄悄地;三,抽出(时间)。

师:“偷”在字典中有上面三个解释,你觉得这句话里小鸭子的“偷”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

生1:我觉得是“瞒着别人,悄悄地”的意思。

师:瞒着别人,悄悄去看,这就是“偷看”,那“偷笑”是不是一个意思?小朋友们也来举几个“瞒着别人,悄悄地”做的事情。

生:偷吃、偷听、偷玩、偷嘴……

师:你在家里有没有背着爸爸妈妈,偷偷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呢?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把你的小秘密和同桌分享。

(学生讨论)

师:回到课文里,诗句中的“偷采”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瞒着别人,悄悄地采。

师:小娃为什么要悄悄地采呢?

生2:因为小娃可能之前没有见过白色的荷花,所以情不自禁地就去采了。

师:那么小娃在偷采之前、偷采的时候、偷采后心里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呢?

生3:我觉得在偷采之前她应该被白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心里只有荷花;偷采的时候很紧张、小心翼翼的,担心会被发现;采到后可能心里只顾偷着乐,别的也不管了就想快些回去把花插进花瓶里。

教师通过对“偷”含义的猜测和同字同意组词的活动,让学生找到诗中“偷”字的真正含义,以“偷”时的心情为连接点迁移到对诗中人物心情的揣摩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以感悟诗中“偷”字的真正含义。学生在自我探究、自主品味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偷”中蕴含的情趣——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东西,而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天真率直的本性的外显。此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偷”的字面意思,还需读懂“偷”之前、之时、之后的心路历程。只有体会了小娃“撑小艇”时的急切期待到“偷采”时的紧张兴奋,才能对“不解藏踪迹”时的得意忘形有所感受,对作者层层变化、细致逼真的情态描写有所领悟,如此一来学生理解“不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2.轻吟慢诵见意蕴

古诗是用语言文字构成的艺术品,反复诵读对学生理解诗意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要想走进古诗内部,深层次理解文本,解开文本的“密码”,还要反复诵读,依循诗歌表现出的音律进入解码层的教学。

[“吟诵”教学片段]

师:一首诗不仅要读得准,更要读出它的韵味。我们一起来看看《池上》的节奏韵律。一首五言诗,每句的第二和第四个字要平仄分明。如果第二和第四个字是平声,就把他拉长。如果句尾是平声,最后一个字要长吟;如果是仄声字,要注意停顿。现在我们来看看《池上》该怎么读。

(出示诗歌诵读示意)

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师:我们把这些长音字拎出来看,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行诵读,先感受吟诵和朗诵的区别。再抓住诗中的长音字,引导学生抓住发长音的字想象画面。有的学生说,从“回”这个长音字,能知道小艇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还有的学生说从“开”这个长音字,仿佛看到浮萍被小艇划开一条长长的水痕……学生抓住延长的字音敏锐地感受到池上发生的事,对诗中表现的意境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讨论过后,教师带着学生再次吟诵,古诗的画面及意境在吟诵中被还原,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领略古诗的趣味与情致,获得审美的愉悦。

三、基于评鉴层,读活古诗,运用中获力量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研读文本时既要读进去,也要读出来,寻找可教可学、应教应学的内容,把其中蕴藏的语文要素提取出来,在教学中转化为语文素养。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该做的,是带领学生到评鉴层走一走,在古今的连接、交织和比对中消除传统文化的时代隔膜,做到转化和创新,真正让传统文化内化为學生的成长力。

1.主题阅读见一类

如果只能做到就古诗教古诗,一堂课明显上得过于单薄。“此一首”不仅应该是学生认知的对象,更是应该是融通“此一类”的起点,通过比较阅读、批判阅读、关联性阅读等方式深入研究一类诗歌。学完《池上》一诗,学生了解到白居易是一位擅长以白描写持的大诗人。《池上》一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人物刻画上,能抓住人物的特征,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出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游鱼》进行对比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了两首诗的相同点:两诗都是作者处于池边就所见之景写诗,饶有趣味地记录所见之外还表现出超然于物外的心境,技法上都是以白描表现对自然之物的喜爱。除此之外,这两首诗在深层来看还有哪些不同点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从解码层的“细读”文本走向评鉴层的“研读”文本。可以让学生在仔细比较两首诗的不同点后,尝试将《池上》以《观游鱼》的语句改写为如下所示《观白莲》这样的新诗:

《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钓。

《观白莲》

绕池闲步看莲开,正值小娃撑小艇。

一种爱花心相应,偶逢知己喜相迎。

由此可见,通过足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也真正实现了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型。

2.迁移内化见自己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最终的落脚点是在课文与自我成长之间实现迁移内化、自我构建。古诗学习的最终归依也应是读活古诗,让文本为“我”所用。为了让学生学会将古诗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在《池上》的学习中,教师可抓住“趣”设计两个有梯度的小练笔:

①写一写诗中的“趣”

一个夏日的午后,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

②写一写身边的“趣”

白居易发现了夏日小娃偷采白荷的“趣”。在我们生活中的夏日,有哪些你经历过或者你看到的趣事呢?大家都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一起出一份班级《缤纷夏日》集!

通过三层级阅读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古诗词教学的进阶路径,它不是教学内容的平面铺展,而是多角度、有梯度,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递进的过程。教学的指向和目的也很明确——通过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让教学从理解诗意到参悟艺术特色进而内化成学生自己成长的力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过程和学生学习进入哪个层级都很清楚、明确,这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时“把脉”和学生反思提供了明确的坐标。以这样逐层进阶的方式进行教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不仅极富情趣,也深含理趣,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入境、入心,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直指素养的长期成长。

参考文献:

[1]黄伟.专业地教语文 教专业的语文:“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问与答(二)[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6):14-15,21.

[2]周沛.辨“小娃撑小艇”之“娃”并非“小孩儿”[J].文史知识,2022(9):123-126.

[3]徐健顺,秦佳佳.《池上》非儿童诗考辨及其诗教精神[J].语文教学之友,2023(2):8-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

猜你喜欢

学习进阶古诗词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立意的物理考试评价和启示
浅谈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
科学方法在物理核心概念学习进阶中的作用
关于“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中观教学设计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