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叠的地表
——绍兴星屿

2024-03-29责任编辑任丽娟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5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设计

责任编辑:任丽娟

SpActrum 谱观

2012 年,潘岩与李真在伦敦一起创立了研究型建筑设计机构SpActrum 谱观,后于2016 年在北京设立事务所,于2021 年成立上海创作中心。致力于追求建筑中“深邃的真实性”,并赋予行动。事务所通过建筑实践,一步步切入中国社会变化的核心地带,展开思考与实践,深耕城市更新、乡村改造、休闲度假、酒店和新消费场景的营造等社会变革深入而巨大的领域。

潘岩

SpActrum 谱观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毕业于伦敦大学 Bartlett 建筑学院,师从英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彼得·库克(Peter Cook) 爵士。曾在福斯特 Foster + Partners 等著名事务所任职。其设计作品曾获AIA 美国建筑师协会上海北京分会最高奖 Honor Award、IDA 多项金奖及银奖、亚洲设计大奖最高荣誉大奖 (Grand Prize)、国际古城创新大赛金奖、UDAD 大奖、IPA 地产五星奖、IAA 国际建筑大奖、40 Under 40 大奖等。

项目所在地:浙江绍兴柴场弄(风越里)

客户:绍兴名城办 、开元文旅

占地面积:918.8 m2

总建筑面积:1658.3 m2

建筑高度:20.5 m

竣工时间: 2022.12

建筑设计:SpActrum 谱观

主创建筑师:潘岩

建筑设计团队:李真、唐一萌、李影、陈浩、孟祥龙、

ShAil Paragkum Patel、Gregorio Soravito、万金宇

结构设计: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法国昂特灯光设计

景观设计:上海普厚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公合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杭州萧山广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苏圣亮(是然建筑)、朱迪(SHADØOPLAY)

摄像:苏圣亮(是然建筑)、SpActrum 谱观

其他图片版权:SpActrum 谱观

1 分解图

星屿,是绍兴柴场弄有机更新片区(风越里)体量最大也最具识别性的新建文化休闲建筑。其所处的柴场弄是绍兴老城区首个有机更新片区,与秋瑾故居隔街对望、东临咸亨酒店、北望塔山,总占地2.35 万m2,经过历时5 年的更新改造后,成为一个集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文旅休闲街区。

SpActrum 谱观的主持建筑师潘岩带领团队初次踏足场地,观察到的柴场弄是一个不同时代建筑遗存无序而真诚地混杂在一起的复合体。这里的建筑建成于城市“缺乏规划”的年代,土地资源的稀缺让它们之间的共存变得没有过多的过渡,却充满了不同时代、不同逻辑下的空间直面碰撞。作为对场地这一强烈原生特质的回应,设计团队明确了设计中的历史观和原则: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应根据当下的利益需要,而认定某个辉煌历史时刻具有比其他时刻更强的意义和正当性;不单纯依赖文保标记作为留存或拆除的依据,将普通建筑和“文保建筑”都视为场地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历史在这个场地中的呈现除了时间上的连续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

星屿位于柴场弄地块中轴线南侧。在相对集中的中央拆除区东侧靠近场地中央部分,原有一座四层砖混外廊式建筑,曾是整个场地的制高点,在夕阳下,像一艘将要下沉的战舰。在它的南侧有一片破损的分不出建筑物的瓦砾堆积的场地。后经结构鉴定,这座四层外廊式建筑已极难保存,结构存在极大风险隐患。与多方商讨后,SpActrum 谱观团队做出了对其拆除,新建一座同等高度建筑的动议。于是,这座楼宇,连同南侧破损严重的低层建筑群成为了新建筑的场地。这就是星屿最初的来源。

2 星屿的“之”字型侧立面

建筑以场地的方式存在,是星屿这座建筑的最初意向。星屿被设计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可登临、可进入的空间。向外张望的层层不同高度的平台,越走越能展现出行走的趣味和与中国历代名楼相似的意向。那些动人心魄的古代江南名楼都是以向外眺望为设计基点,而并不十分在意内部空间的。除了眺望,这座楼宇亦继承了古代园林的某些特质,空间具有强烈的多路径性。每一个空间都以多种通路相互连接。到达一点总有不同经历、不同体验的多种办法,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空中园林。

建成后的星屿,昂立于场地中轴线南端,建筑北侧1-3 层是简单的矩形体块,起到对其他部分锚定的作用,体块南北立面的各层都是长长的可完全打开的折叠门,打开后将建筑完全变成了贯通的场域;建筑南侧是围绕中心空地层层旋转堆叠的可行走的地表,东侧是一系列连接包裹、连接主体的多层叠合坡道,它们被设计为缓步台阶。这些台阶折叠向上,在离地面6 m、9.5 m 处形成多个观景台。星屿自身内部面积仅约1000 m2,但由于包裹这些空间的台阶、坡道等利于外向观望的灰空间,成为新的眺望整个场地和城市最好的场所。周边明清院落、民国普通民居、20 世纪70 ~80 年代老公寓、旧厂房,像横向展开卷轴一样,在连接这些观景台的缓步台阶上高低错落层层展开,又被访客的记忆连缀成关于场地多层次、多维度的全息画卷。建筑南侧的结构兼有坡道、看台的多重含义,空间上完全不打算分隔行进和静立的行为,钢制的梯形斜面以一种自由、随机的方式堆叠起来,上层为下层提供遮阳和避雨,巨大的屋顶挑出,庇护着表演者。

3 贯穿不同“历史时区”建筑的空中廊道

这是一个莎士比亚环形剧场式的空间,一个欢聚的场地。南侧、东侧的层叠地表围绕主楼,使得整座建筑的路径无比丰富,赋予场地酷似空中园林的意趣,进入任何一个空间都有两种以上的路径选择。南侧的层叠地表在最高处通过飞桥连接到四层平台,在这里,视线取得了完全的敞开,周边场地被纳入全景视场中。北侧为了保持场地的视觉密度,在消防法规严格限定了室内空间与北侧古建的距离后,顶层平台及屋顶尽力外挑,视野极度外放,这里成为场所中最富有魅力的一个集聚点。

层叠地表是星屿最为显性的设计概念,它的成形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层叠的地表之间互相搭接、遮挡地形成行走空间与观看空间的复合体。建筑以场地的方式存在,是这座建筑的最初意向。除了观景,行走更是场地体验的重要部分,建筑南侧地面上,一系列坡道层叠向上,沿西、南、东三边连续攀爬,每条边都是倾斜的梯形,它们互相贯入对方,互相插接着通向顶部,被称为层叠地表。每一片的梯形都有不同的切角,从空中观看就像玫瑰旋转排布的花瓣。层叠地表间不追求建筑上常用坡道的平滑连接,而是刻意突出插接感,地面的转接如果造成视觉上的顿挫和非连贯性,这种顿挫恰恰强化了层叠地表的概念。玻璃栏杆的处理也是对这一概念的强化,借助精心设计的幕墙宽边条,从地面边缘退后接近1 m 的距离,这样,作为建筑构件的玻璃栏杆,就演变成了山地景区常见的山路围栏,加强了景观和地形的意味,而消减了对于建筑的暗示。

1 星屿北侧眺望平台

星屿的存在作为一种对于场地的感觉器官和放大器,不限于一座建筑和其四邻,更在于城市维度。场地,相对于建筑,包含着自由和不被定义,非确定性的行为在此得到鼓励。因此,场地的意识同时也可以被视作对于商业化的反思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觉醒。星屿层叠的地表在维持原场地密度而没有大广场的柴场弄,就是立体的广场、多层的聚会空间。星屿的层叠地坪传达出一种意识,在建造能力可以轻易制造出大量人造环境的今天,含混的场地或许可以替代明确的建筑,成为建成环境塑造的主体,而越来越短暂、多变的、具有明确的使用功能的建筑空间,可以仅仅通过简单、透明的非定形围挡取得暂时的界定。

4 星屿夜景灯光秀紫色模式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