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作家牵手小作家

2024-03-29荣光启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河堤外婆家大师

荣光启

亲爱的小作家,欢迎来到“大作家牵手小作家”的精彩世界!本期我们将一起探讨故乡,发现故乡里的灵秀风貌,聚焦乡亲、乡情带给我们的美好与惊喜,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非凡之处。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几段关于故乡的经典描写。看看大师是如何描绘心中的故乡,又是如何向读者展现故乡的独特魅力。

随后,我们将分析大师的写作技法,进行仿写练习。

最后,我们将邀请一位小作者分享自己的作品,共同探讨如何把故乡描绘得更具魅力,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

老舍《“住”的梦》

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史铁生《老家》

四十六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它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汽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与一个实际的地点相距太远。我想我不妨就叫它Z州吧,一个非地理意义的所在更适合连接起一个延续了四十六年的传说。

然而它果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一对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酒店、餐馆、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城区的格局与旧北京城近似,只是缩小些,简单些。中心大街的路口耸立着一座仿古牌楼(也许确凿是个古迹,唯因旅游事业而修葺一新),匾额上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州。中国的天下第一着实不少,这一回又不知是以什么为序。

汪曾祺《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做“上河堆”或“上河埫”。“埫”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堆”当是“堤”的声转)。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我们那里对姑妈有个很奇怪的叫法,叫“摆摆”,别处我从未听有此叫法)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小提示:

我们观察大师描写故乡的风貌,会发现透过大师的文字不仅能看到画面,似乎还能够感受到那里的温度、空气,与彼时彼刻的大师感受相通。

用我们常常看得见的东西来形容我们未曾见过的事物,把那些看不见的气味、情绪也用我们看得见的东西来表达。

当我们写一个地方或者写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像大师一样,用图像来思考,把所见和感受转换成画面,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请各位小作家试着仿写下面的句子。

树枝空隙间填满了绯红色的落日余晖,一闪一闪的好像教堂中那些色彩斑斕的马赛克窗户。

——露西·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

整个下午都在窥伺,紧张得像根弦,只有当你出现时,弦才发出声响。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

我的心是七层塔屋檐上悬挂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余光中《风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作家佳作点评

大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满目葱茏的背后总有一片世外桃源。外婆背着我,边哼歌边赶牛,走过不知多少斗折蛇行的小路后,我们来到了一个空旷的山谷。山谷很大,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一片绿海。一条很小的溪流从山谷中间穿过,牛儿悠闲地吃着草,我在草地上欢快地打着滚,不时地跑到旁边的山坡上摘下一朵映山红,拔掉花蕊,一把塞进嘴里,酸甜的滋味直冲味蕾。外婆安静地坐在不远处眯着眼看着我,脸上带着笑容,享受此刻美好的宁静。

我不记得在外婆家的三年中有多少个午后是这样度过的,我只记得碧绿的草地、安静的牛群和外婆春风般的微笑,那是属于童年的记忆,是我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选自《童年》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三(8)班

邹嘉东

点评

胡适先生曾说:“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我们也可以说,好的文学都应该是具体的,这里的“具体”指的是文学写作的语言和效果:“语言”不一定要华美,因为华美的语言可能是陈言套语、陈词滥调;“效果”一定是:你的讲述,让人对你讲述的事物也有感觉、也能恢复相应的经验、也能激发相应的想象,这个“具体”,不是哲学化的具体,而是感觉、经验和想象等层面的具体。《童年》一文,是一篇关于故乡的“具体”讲述,作者在挖笋等事件中“具体”地回忆故乡。

在这些事件中,作者又是以“外婆”这一人物为中心,这种方式让读者对“外婆家”这一“故乡”很有同感。“外婆家”不一定是一个与我的居住地有一定路程的另外的地理空间,重要的是它一个自由的、释放自我天性的精神空间,在这里,由于外公外婆舅舅们的宠爱,“我”在这里体会到爸爸妈妈难给的宠爱。鲁迅在《社戏》里写的就是一个关于“外婆家”的回忆:“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也就是说,这里不仅有外婆等亲戚的“优待”,更重要的没有来自“三味书屋”的作业。

作者对外婆和外婆家的回忆,非常具体(许多细节,比如外婆的“微笑”等),能够让读者恢复相应的感觉、经验、记忆和想象,这才是“诗”一样的散文。好的文章,有中心、有细节,有具体性(文学性)、有趣味。

猜你喜欢

河堤外婆家大师
我在外婆家
回外婆家过年
大师剪我也剪
去外婆家
早春的河堤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冻融循环作用下土质河堤的稳定性分析
新型有纺土工布在薄弱软土河堤工程中的应用
大师版
外婆家趣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