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音古韵,存续文化脉络
2024-03-29王彦博
王彦博
推开孤城万里,春风吹度华夏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文明坚如山。
中华文明有着强悍的韧性,如蒲苇,如磐石,维系千钧无所移。而这种韧性,正源于一代代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不断充实和精心守护。留住乡音古韵,是我们“把根留住”的重要一环。
也许有人会说,语言中的乡音古韵除了增添我们听和说的麻烦之外,有什么用?但是纵观人类历史便会发现,最终成为永恒的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艺术、美学和哲学。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见大木而异:“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可细看却发现大木无可为栋梁,无可为柴薪,果实食之亦有毒。其实,此树若有实用价值,怕是早就被砍伐殆尽了。然而,我们无可否认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蕴含着的生命哲学,就像不能忽视奇丽瑰怪而不具实用性的盆景。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看似无用的乡音古韵,里面却承载着无数先人遗留下的文化信息!
金宏达的《街魂》一文中说,在先人的思维中,“魂”与“器”相对,“器”指实用价值,“魂”则是蕴藏其中的美感。“器”普遍存在,却可能千篇一律;“魂”才是其独特之处——独特的生活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渊源。世界上熙熙攘攘、大道通衢的街有很多,而真正有“魂”的却屈指可数。金宏达说:“窃窃冥冥,流于无形。”同样,一个字、一个音,皆有其魂。比起泛泛的共性,“魂”是一种张扬的个性。当音之醇厚遇上魂之飘逸,所迸发出的,不仅有汉字音韵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绚烂多姿,更有千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面对“魂器难合”的两难境地时的不懈探索和勉力前行。
莫改音,莫失魂。对待乡音古韵如此,对待各种传统文化亦然。
从古至今的每一个字音,皆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粹。在《谎言的衰朽》一书中,王尔德这样说:“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王尔德举例,伦敦有雾已经有几个世纪了,可没有人注意到它,直到艺术家发现了它。中国人见月思乡,同样是源于文人墨客、乐师画工发现并赋予了月亮独特的情感。若不是艺术的美,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实用价值的月亮焉能在中国人心中缠绕起千千结?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无用之音的背后,是有大用的民族文化。为了现代生活的便利而抹杀这大用之用,大可不必。留住乡音古韵,为的是存续文化脉络;存续文化脉络,为的是传承文化基因。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
◆点评
作文没有从专业的角度细致分析留住乡音古韵的价值,而是借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观点,从更“务虚”的角度阐述了保留文化当中一些看似“无用”实为“大用”的现象的意义,使议论更具思辨性和形而上的意味。就像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基因”,很难以“有用”或“无用”论定其价值,它的精神属性或许就是它存在的意义。观点有深度,材料很充足,作文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王淦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