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

2024-03-29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游海英

天津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蔺相如语文课程核心

■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游海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及文化育人导向。”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准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利用适宜的语文教学活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合个人成长需要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涵,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首先,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语言学习,而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语音、汉字、语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属于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所积累的语言知识、形成的良好语感和语言经验,便是其语言运用素养的主要体现。教学过程需要以日常听说读写活动为基础,经过系统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培养良好语感,增加语言经验,形成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次,语言是个体思维的外化表现,语言发展过程同样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分析与归纳等认知活动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培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素质。

再次,语言文字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审美对象,学生需要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文学作品,从中获取审美经验,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这便是审美创造素养的具体内涵。语文课程要将语言学习与运用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充分凸显语文课程的审美价值。

最后,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也是其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语文课程要借助一系列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自豪感与自信心,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化视野与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教师要全面认识语文课程的特征,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维度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并有效落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价值体现

(一)彰显语文课程育人价值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集中反映在核心素养中,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综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从面向学生、发展学生的立场出发,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以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为基础,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素养培养融为一体,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转变以往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模式,优化语文课堂样态,有助于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特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在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导向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审美、文化等要素联系起来,赋予语言活动更丰富的内涵,利用适宜的教学活动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让学生经过长期且系统的语文学习逐步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践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应以系统的教学活动为依托,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共同作用下高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为例,详细阐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核心素养导向地位

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效果。基于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宏观理念,顺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认清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动完成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完善,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教师应坚持育人为本的准则,理解学生发展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摆脱过去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全面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升华语文课程育人价值。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目标应从原本的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目标,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维度入手,确立核心素养目标的导向地位,针对性地设计语文教学活动,确保整体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果。在设计目标时,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核心素养内涵等,以语言听说读写教学为根本,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审美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引导,使核心素养目标更具有导向性。

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教学中,本文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以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这一主要人物及其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呈现了廉颇(将)与蔺相如(相)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高度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及国家利益至上的高贵品质,同时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优良品质。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对有趣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课堂上教师通过课文阅读、问题探究、情景表演等环节,逐步推进教学进度,突破教学重难点,将本课核心素养目标设定为:

1.文化自信: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阅读名著的意识,了解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开阔文化视野。

2.语言运用: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已有经验,掌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知识,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3.思维能力:通过抓关键词、快速默读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借助问题情境思考和探究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明确人物形象。

4.审美创造:通过阅读和情景表演来体会人物形象,感知蔺相如和廉颇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启发。

(二)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素养是其他素养培养的基础,教师要立足听说读写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与运用机会,使其在语言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语用能力。阅读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过程,无疑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重要机会。为此,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还要注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设计阅读教学活动,突出教师教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作用,让学生会读、善读、乐读,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掌握阅读策略、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基本知识,准确理解文本结构脉络,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以此来增强语感、丰富经验。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指导他们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通过读写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流程,顺利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

例如,在《将相和》教学中,阅读过程设置三个环节,一是理清字词知识;二是梳理文章脉络;三是分析人物形象。第一个环节从课前预习延伸到课堂学习,要求学生课前自读课文,课堂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交流“无价之宝、怒发冲冠、允诺、抵御、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第二环节指导学生借助学习提示进行计时阅读,运用连词成句的阅读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简单概括三个故事。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穿插合作探究、交流、赏析活动,分析课文语言与人物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感受语言文字和人物性格特征,不仅完成了课文阅读理解,而且积累了语言知识,丰富了语言经验。

(三)指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倘若教师将语文教学定位在浅显层面,对文本内涵和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局限学生思维。为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经历思考、分析、归纳、质疑等学习活动,加上必要的想象与联想,由浅及深地理解文本内容,从浅层的语言文字过渡到深层的情感内涵,进而掌握文本核心,彰显个体思维活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通过建立合作互助关系增强教学成效,让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迪,激活潜在思维,在共同探究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将相和》教学中,针对“负荆请罪”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探究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从课文中抓住关键信息,准确剖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朗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廉颇与蔺相如两个人为什么失和?从蔺相如的话里你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如何看待蔺相如与廉颇?”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完整阅读“负荆请罪”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通过合作交流对课文内容抽丝剥茧,根据廉颇与蔺相如的语言和行为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整体到细节的活动过程,经过分析、归纳逐步理清故事内涵,感知蔺相如与廉颇二人的美好品质,同步落实了语言目标、思维目标与审美目标。

(四)组织鉴赏评述,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

语言文字与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学生一般通过感受、欣赏与评述来认识美、理解美,把握语言文字与文学作品对美的不同呈现,并借助合适的方法来表现美、创造美,为语文课堂增添美的色彩,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为学生创设适宜的体验与感知环境,引导学生领略文本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及意境美,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或实践行为来表现美、创造美,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其自主创造、积极表现,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中获取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将相和》教学中,为了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可以设计“精读趣演”活动。首先,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渑池之会”的故事,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讨论关于蔺相如的行为语言,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其次,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渑池之会”故事情节,利用多媒体搭建故事情境,鼓励学生创意表演,体现蔺相如勇敢机智、随机应变、足智多谋的性格,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氛围。这一活动为学生精准感知与自主创造提供了空间,让学生在欣赏蔺相如的美好品质时融入自身情感元素,基于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表演,深化对其心灵与行为的影响,充分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五)强化理解感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同样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和文学作品理解之外,还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宏观层面看待语文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开阔自身文化视野,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指导学生通过书籍或网络渠道搜集背景资料,整合创作背景、作者经历、作品简介与其他资源,以此为课堂学习提供支持,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拓展阅读或主题实践,渗透相应的文化元素,促使学生真实体验和感悟,理解中华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热爱中华文化并做好文化传承。

例如,在《将相和》教学中,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与《史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与文学常识,梳理课文背景,结合背景资料阅读课文。课后,教师建议学生自主阅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对课文进行适当拓展,做好阅读策略的迁移运用。这一设计不仅为课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基于丰富的资料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积累大量的历史人文知识,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目标是小学语文课程高效开展的基本导向,教师要基于目标导向优化教学活动,转变教学理念,注意教学方法的适宜性,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学情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蔺相如语文课程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负荆请罪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