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优化探讨

2024-03-28王丽雯

中国农业会计 2024年5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单位

王丽雯

(作者单位:成都市外事服务中心)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概述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它与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1]。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是审计职能督导化。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发展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和控制,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进行把控,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二是审计对象内在化。内部审计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以单位的实物资产、账务明细、规章制度及责任人为对象,进行深入剖析,促进事业单位完善内部管理。

三是审计内容全面化。内部审计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事业单位财政收支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单位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种类上包括了财务审计、内控审计、合同审计、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

四是审计方法多元化。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要求、被审计对象性质、被审计载体种类、被审计单位特殊情况等因素,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审计方法,如审阅法、询证法、盘点法、顺查法以及数据计量分析法等。

五是审计程序简易化。因内部审计人员能随时掌握本单位相关信息,减少了审前调查、资料收集等环节,时间及方式上都更加灵活。相比外部审计,流程更加简单便捷。

六是审计实施独立化。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进行,设置专职化部门及人员,对全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实施监督评价。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效益最大化

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开展是提升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通过财政资金收支核算,全面掌握本单位运营情况,促进本单位资源优化整合,有效控制管理成本。通过重大项目绩效评价,甄别实施风险,淘汰低效能项目,提升资源绩效,实现单位效益最大化。通过采购及合同管理,排查采购程序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隐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已经产生的损失,及时进行定损追责。

(二)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内部审计可以科学地评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做到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科学化管理氛围,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能力[2]。事业单位通过内部审计的实施,发现问题、揭露短板、整改问题,能够反向促进内部工作人员提升业务本领,提高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三)有助于防范和化解事业单位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模式的变革,内部审计功效逐渐由复核型向管理型转变,这种变化规范了事业单位的权力运行,促进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完善,推动了风险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将风险预警贯穿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给企图“站在钢丝绳上跳舞”的人套上了紧箍咒,从根源上肃清了不正之风,深入推动了反腐败斗争和作风建设的开展实施,极大程度降低了廉政风险。

三、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重视程度不够

内部审计业务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地位不够突出,相比审计工作,单位主要负责人往往更重视财务收支及业务执行工作,导致单位整体对内部审计工作有所忽视、了解不深,所持观念较为陈旧,部分单位甚至未制定与内部审计相关的管理制度,被安排完成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政策领悟不足,工作完成质量不佳。

(二)外部环境约束缺失

在现行法律法规中,针对内部审计实施细节的有关规定较少,给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监督权、处理权较为灵活,缺乏明确的结论型依据,审计整改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缺少标准化处理的参考意见,导致个别问题整改难以落实。

审计机关虽定期对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开展情况进行统计,但不同于审计机关自行组织的预算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实行了限期整改、沟通、通报等措施,其未将内部审计统计结果进行反馈运用,使各事业单位在完成内部审计工作时缺乏外部动力及约束力,未能将工作重点聚焦在内部审计上。

(三)专业性人才短缺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从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审计、会计、经济、法律或管理等工作背景”[3]。在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中满足相应要求的人员少且一般均被聘用在财务岗位上,无法被抽调组建内部审计队伍。在部分完成组建的内部审计部门中,内部审计人员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储备不够全面、技术手段有所欠缺,仅着眼于传统的监督职能,侧重于在细节落实上找问题,缺乏大局观,无法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降低防范风险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

一方面是受事业单位规模、专业人员不足、经费等因素限制,财务部门往往会因其专业性被赋予内部审计职责,形成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局面,无法履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另一方面是个别事业单位权责分配不清晰,岗位制约不到位,内部审计易受领导主观因素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听令而行,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审计报告流于皮毛,缺乏深度和针对性。

(五)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部分事业单位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实施审计,因外部机构不了解本单位具体情况,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多空话、套话,重问题、轻整改,导致事业单位难以一一落实整改。事业单位现阶段施行的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事业单位长远规划、年度业务计划执行、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审计却较为薄弱,导致审计结果本身可运用性不强。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经常需要事业单位内各职能部门协调推进,个别职能部门间的推诿扯皮导致整改只能停留于纸上,不能形成联动机制,阻碍了内部审计成效最大限度发挥[4]。

(六)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多数内部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式较为简单原始,多停留在运用传统手工方式,逐项查阅凭据、核对明细、人工编报汇总,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少,导致人力、物力、财力产生浪费性损耗,审计过程历时较长,审计效率较低,审计结论准确度不够。

四、优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切实提升事业单位工作质效、规范财经秩序、维护经济安全、增强业务发展能力、促进廉政建设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能够通过制度形式对权力运行产生有效制约。加强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转变内部审计思维,改善内部审计模式,建设框架成熟、组织有力的内部审计体系,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强化事业单位内各职能部门间联系,制订可行性高的实施方案,有助于穿透式实现内部审计质量提升。

事业单位制定和落实内部审计相关制度的依据来源于审计机关公布的现行政策法规,为提升制度施行的连贯性、可操作性,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链条实施,建议审计机关结合新阶段、新形势下的特征,加快对现行法规条例进行完善修订,如增加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后出现审计质量问题的处理条款等,健全制度保障。同时,审计机关中内部审计处室可与各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指导工作机制,对内部审计工作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多种形式打造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单位应多途径、多形式打造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一是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单位要注重吸收财务、审计、法律、业务、计算机等专业型人才进入内部审计部门,可完善岗位晋升渠道,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发展空间,制定人才奖励机制,打造坚实的复合型、实用型内部审计队伍。二是内部审计是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可以通过安排内审人员参加交流学习、继续教育培训或“以审代训”等方式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掌握最新政策动向,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政策灵敏度。三是提高对内部审计人员品德素养的要求,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应当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审计,敢于担当,坚持原则,保持内部审计的公正独立性。对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打击报复行为都要予以坚决遏制。

针对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为破解自身人力资源不足现状,可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择优选择专业性中介机构,借助外部资源充实审计力量。

(三)细化事业单位职责分工,确保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是单位一把手工程,要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实施工作,向其汇报并对其负责。

机构设置上,内部审计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针对人数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结合,但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实行专职化。

组织架构上,应细化事业单位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各职能部门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健康生态。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可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机关党委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的联动机制,减少领导主观因素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推得动、推得走,各职能部门配合度高、参与性强,得出的内部审计结论真实、有效,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四)强化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转化

一是扩大内部审计内容的覆盖面,将财政财务收支、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均纳入内部审计重点事项,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梳理内部审计流程,形成标准化模板,充分利用“三会”(进场沟通会、底稿交流会、退场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内部审计全过程控制,强化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管控,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直击问题,内部审计报告综合质量高、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二是坚持内部审计成果真抓实用,做到“有错必纠”。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内部审计报告经审批后,应及时通知各事业单位职能部门负责人认领问题,搭建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限期反馈整改进度、实施意见等情况。对整改措施不合理的,进一步交流整改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问题整改有序落实。

三是强化内部审计结果应用,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单位目标考核指标,加大追责问责力度,通过对内部审计问题整改的推动,反向促进相关制度的修订完善,形成内部审计结果良性转化、内部审计成果长效运用的机制。

四是对于普遍性、典型性、行业性、倾向性等问题,单位应及时研究和制订解决方案,积极总结、推广本单位、本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为以后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借鉴的思路。

(五)充分利用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时代,数据呈现体量大、种类多、结构复杂、覆盖面广等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搭建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平台,一是有助于从整体上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合理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改善内部审计模式、规范内部审计流程、建立标准化审计方法;二是有助于从基础数据入手,实施深度数据挖掘,建设可纵横对比的数据中心,在开展预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同类型审计项目时,能够通过海量数据运算,实现科学预测、有效信息快速筛选、风险点预警等功效,加快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消耗;三是有助于打破内部审计时间和空间上的桎梏,通过实施财务数据电子化,避免出现因年份久远难以查找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查询不便等情况,有效推动远程监控技术的提升和网络审计的发展[5]。

信息化时代,数据的传播速度更快、交流方式更便捷,也面临着数据泄露、数据遗失等安全问题,特别是涉密信息的数据处理应慎之又慎,加强保密法纪教育、强化保密措施落实、严格履行保密职责也是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五、结语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永续发展能够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职能优化,有效推进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运行风险防控常态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施,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单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填单位 要推敲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看错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