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2024-03-28张晓敏
张晓敏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财务服务中心)
国有资产是各级事业单位认真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完成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保障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平稳有序开展的物质基础,管理好、使用好各项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领导和每位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近年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日益增多,种类不断增加,管理方式日益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些许不足。依据《政府会计制度》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各级事业单位需要认真关注国有资产的核算和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从而维护各项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努力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意义重大。一是重视国有资产管理是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2023 年1 月28 日,财政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其中增加了“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从严从简,勤俭办一切事业”等要求,这就需要各事业单位进一步摸清资产底数,有效盘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二是重视国有资产管理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要求。近年来,财政部门结合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严格审核事业单位新购资产预算申报。资产购置实行以存量定增量的原则,事业单位提交资产购置预算申请时需要一并提交本单位的资产存量表,财政部门则会根据各单位的资产存量情况批复资产采购预算,同时要求各事业单位严格按照预算批复配置国有资产,做到无预算不采购。三是重视国有资产管理是加大审计外部监督的要求。审计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结合目前各级巡视巡察工作情况来看,各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国有资产的取得方式或资金来源不规范,资产使用存在随意性,资产管理过程不规范,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等,迫切需要各事业单位扛起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主体责任。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暴露出侧重购置而疏于管理,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不足
2021 年2 月1 日,国务院颁布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各部门所属单位负责本单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明确管理责任,规范使用流程,加强产权保护。但就现实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并不强,存在重视资产的购置和使用,而忽视资产管理的问题[1]。部分单位甚至未指定责任领导和资产管理员,未将资产管理分工落实到人,因此严格落实一物一卡、资产定期盘点等相关工作也存在一定缺口和空白,从而导致资产家底不清的情况,存在很大的资产流失风险。
(二)事业单位专业资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部分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具体表现在资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缺乏认真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安排了专人管理,却是兼职人员。还有的单位安排即将退休的人员,人员年龄偏大,对财政资产管理系统操作不熟练,无法适应现行的数字化、网络化资产管理。更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未定期进行国有资产盘点;出现工作岗位变动时,未履行交接手续,工作衔接不到位;资产管理人员对相关政策文件把握不到位,不能正确领会传达文件精神,导致资产管理工作出现混乱局面。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到位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或者是为应付资产领域专项检查制定了制度,但制度不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执行落实。二是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序不完善。部分事业单位采购资产时不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应集中采购时却选择自行采购、应采用竞争性采购方式而未进行采购比价;资产入库时手续不完整,无入库清单和验收人员签字;资产领用时无相关人员签字,不登记资产领用台账,这些现象引发了较大的资产流失风险。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在合并或者分立时,只移交实物资产而未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调拨对应资产卡片,造成国有资产账实不符。三是事业单位无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部分事业单位资金支出未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存在“一支笔”签字现象,外加单位未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采用的资产管理模式不科学、不精细,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2]。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种种现状,导致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具体业务方面,存在如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未有效结合
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未做到有效结合,而是相互脱节,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一是无预算购置资产。业务部门未提前制定项目资产购置计划,在单位编制下年度预算时未提出购置资产的需求,在第二年项目实施过程中,迫于项目完成需要临时购置资产,导致出现无预算购置资产的现象。二是未编制资产购置等资本性支出预算,使用专用材料费、办公费等商品和服务类支出预算购买资产,在政府会计制度双基础记账的要求下,财务会计使用固定资产等资产类科目记账,而预算会计无法使用资本性支出类科目记账,只能使用专用材料费、办公费等科目记账,使得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账务处理不一致。三是资产处置结果与预算安排不衔接,未编制资产处置非税收入,资产出租收入不上缴国库,未执行收支两条线,资产处置存在随意性。
(二)资产采购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手续
部分事业单位对于达到政府采购限额的采购项目,为规避履行政府采购手续而自行拆分采购资金;办公设备等应采用集中采购方式的项目而擅自选择自行采购的方式;存在不按规定抽取政府采购社会代理机构的问题;存在政府采购项目中标后,采购人迟迟不与中标单位签订采购合同,或者采购合同未及时备案等情况。
(三)长期不进行资产清理处置
部分事业单位长期不进行资产清理报废。比如,部分事业单位的一批台式机购置时间已20~30 年,设备老化严重,甚至严重损坏无法修复,无使用价值。单位将此类资产长期闲置在仓库,不进行清理报废处置,但又购置了同类资产用于日常办公,造成资产配置严重超标。
(四)国有资产处置不按规定程序报批
部分事业单位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未经资产评估,擅自处置国有资产;还有部分事业单位为避免资产配置超过标准,对尚未达到报废年限的资产提前进行报废,或者是对达到了报废年限但尚能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报废,但报废后仍继续使用,仅为了空出资产配置指标而新购资产,此举不仅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还极大地浪费了国有资产,也给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在今后工作中带来不便。
(五)国有资产账务处理不及时
国有资产账务处理不及时是普遍问题,对于实行了财务集中核算的单位来说,这样的情况更为常见。原因是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分属两个不同单位,容易出现沟通不畅或是手续交接不及时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新购资产不按规定登记入账。新购入的资产已完成验收手续却迟迟不通知财务人员登记入账或是使用专用设备预算采购通用设备,造成入账科目使用错误。二是资产报废处置完毕、资产盘盈盘亏后不及时通知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三是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不进行竣工验收;在建工程完成了竣工验收,已投入使用,但资产管理人员未将验收手续交财务人员进行转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四是往来款长期挂账,存在大量的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不及时进行清理催收,造成资产呆账和坏账隐患。
(六)房屋出租未履行报批程序,未按要求出租
一是部分事业单位房屋出租不履行报批手续,或者报批后还未得到财政部门批复就编制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预算,出租房屋数量或者金额较大,更有甚者将办公用房进行出租,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二是部分事业单位出租房屋时没有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也不进行公开招租,将房屋按明显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出租给熟人或是关系户[3],并且出租期限较长,时间超过5 年,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
四、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责任意识
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控制主体,在进行国有资产会计核算和使用管理过程中,必须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关注度,单位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把注意力从购买资产向注重资产管理转移,同时把这种理念和责任意识传达给每一位工作人员。一是加强资产管理主体责任。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分管资产管理的责任领导,指派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通过召开资产领域专项学习会的形式,组织单位全体职工系统学习资产领域相关文件,使全体职工认识到每个人对资产管理方面应负担的责任,全面了解资产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管理流程,签订责任状或者承诺书,提高单位整体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二是建立资产管理方面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将资产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将国有资产使用及管理作为基础指标, 将资产管理方面的工作任务合理地分配给相应人员,确保其了解自身基本的工作职责。实行奖惩措施,调动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保证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三是落实责任到人制度。本着国有资产谁使用谁负责的理念,强化每位资产使用人员的管理责任,可适当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使相应人员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4],增强全体职工保护和爱护国有资产的意识。
(二)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是事业单位要在落实相关政策文件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资产清查。厘清各项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原始取得价值、资产类型、摊销年限、具体使用人等情况,明确责任领导和专门的资产管理员,做好卡片登记管理,保证一物一卡,资产分类准确,使用落实到人,无账外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信息完整。二是要对资产出入库和领用建立台账。资产需要经验收及签字确认后方可入库,资产领用和交回环节,也需要履行必要的签字确认手续,保证资产交接手续的完整性。三是资产管理人员要做好国有资产定期盘点对账工作,对盘盈或是盘亏的国有资产,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要求及时上报处置方案,并对接财务人员及时做好账务处理,保证资产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四是资产管理人员要严格落实资产月度折旧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做好资产的折旧和摊销工作。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基于一个单位管物、一个单位管账的现状,做好沟通协助工作,资产管理人员月底及时从资产管理系统中将月度折旧表推送至会计核算系统,以便财务人员进行折旧和摊销的账务处理。
(三)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单位内部控制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逐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对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要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重视资产管理的流程规范。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各环节要有具体的流程图,梳理相应的风险点,加强对资产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的控制。其次,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内控制度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检验出是否符合单位实际情况,是否有效防范风险。单位领导层应该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内控制度,逐渐形成全员自觉执行各项制度的良好风气,使内控制度的约束作用真正起效。最后,强化内部监督作用[5]。事业单位应组建内部监督工作小组,加大对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监督力度,发挥内部控制和监督的切实效果,防止发生国有资产损失问题。
(四)注重人员能力提升
事业单位需要培养资产管理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一是重视对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派。资产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要合理,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勤奋好学,细心严谨,绝不能选派兼职人员。二是提升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能力。针对与时俱进的业务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应适时对这两方面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使其工作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加强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协同联动。畅通两方面人员的沟通渠道,使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资产方面业务的发生均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保证国有资产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五、结语
为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取得新发展,事业单位需要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实现各业务层面的有效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