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优良家风的路径探析
2024-03-28闫文慧
闫文慧
关键词:优良家风;新时代大学生;家庭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家风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调研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1]由此看来,挖掘优良家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时代,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黄金时期。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理念,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党和政府一贯的主张。家庭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用优良家风涵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使优良家风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一、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优良家风的问题研析
相对于初中,家长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影响较少。然而,大学的教学方式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我的辨别与约束能力,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介入,而传承优良家风能够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家庭教育错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讲到“过去大家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暖,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人民群众热切期盼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2]一些父母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以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所以不需要他们的参与。父母对考试成绩、成绩排名等短期评估的重视程度太高,将对校园考试成绩的评估纳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使家庭教育成为对学校成绩评估的延伸,失去了在家庭生活中应该为大学生精神发展提供的关爱。这就造成了“高分低能”“高能巨婴”“高能犯罪”“学霸自杀”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教育应该是连续性的,应该是以“线”,而不是“点”的教育。由于过于注重结果,家庭教育成为“揠苗助长”的“成材型”,它过于强调“未来”,却忽视了应当抓住的“现在”。父母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子女能动地学习和模仿,在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他们更多的来自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影响。“寒门难出贵子”之类的呼声不绝于耳,究其根源,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言行没有做到一致。比如,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却对孩子太过宠爱,而在学校教育却缺失这部分内容,导致了家庭教育的错位。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接受到的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冲突,这对三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大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对是非对错感到迷茫。
(二)学校未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学校既是一个弘扬美德的场所,同时也是塑造学生品德生长的场所。“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德育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个人品行和校园文化氛围。然而,在一些地方性的工程类学校以及一些高职院校中,德育宣传的力度则稍显薄弱。地方工科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是以工科为主体的,文科专业的比例相对很小,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能力轻素质”等特点,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研的压力下,绝大多数的教师偏离自己“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之责。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往往是注重形式而不是内容。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虽有“德育”与“智育”并行发展之说,但长期以来,以科研能力作为评价指标,逐渐演变为一种既定的隐性标准,使“德育”沦为纸上谈兵、徒有其表。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仅限于认知准则的层面,因此,学校大力倡导诚信等价值观念,但是,学生们更倾向于先衡量自己的得失。所以,大学生并不是完全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身体力行。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在大学生一生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的传播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德育必然为知识传授让路。
(三)社会整体家庭观念弱化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由原来的大家庭转变为小家庭的现象。当今社会,家长和孩子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不赡养老人、高离婚率、不正确的恋爱观,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情,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对家庭正确认识。受多元文化影响,各种观念和思想在不停地碰撞中相互融合,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不稳定,传统文化在新环境中已渐渐丧失了活力,家庭观念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异化。古往今来,家风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着伦理准则,它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文化层面上的直接体现。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与中国的家庭教育相融合,但就其内容而言,仍是以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这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对家风文化进行评价、筛选和转换,才能实现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发展。如果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与这个国家的时代特征地结合起来,就会使优良家风的生命力减弱。
二、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优良家风的策略
大学生传承优良家风需要父母重言传身教、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個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和谐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培育时代新人。
(一)家庭示范——重言传重身教
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的认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用语言和行为作为榜样来引导孩子,避免与子女的认知和行为脱节,甚至发生冲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3]孩子出生以后主要跟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观察和模仿。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与外部社会的接触以及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的提高,有时会出现价值观的冲突,家长的不当行为不仅会给自身带来消极的后果,问题大学生表现出的违纪、失信和道德失范等消极懈怠行为,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性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身教更重于言传,作为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辈,应传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学历不高却勤奋踏实做人做事的父母成为高学历子女的人生榜样,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要给子女一个高大的人格形象和精神榜样,这样才能对子女的一生都发挥着价值观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立足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在大学生健康发展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的家庭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问题家庭”与“问题学生”,要采取积极措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地了解其原生家庭,深刻理解其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应对方法,并用动人的事例来矫正其家长的思考模式与行为模式,帮助家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改进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并把家庭、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建立家校联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充分利用“谈心谈话”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导。要以“水滴石穿”的心态来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把教育的悲剧提前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二,思想政治课老师和辅导员要以身作则,主动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发挥朋辈教育引领作用。在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上给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对大学生的坏习惯要及时加以改正。对问题家庭、问题学生进行长期的关注,把注重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牢固地植入父母的内心,同时,也要观察问题家庭和学生的行为,防止他们的“旧疾”再次发作,使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三)社会引领——营造和谐氛围
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所构成,“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3]优良家风是人们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得发展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在整个社会提倡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实现优良家风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宣传。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台、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立体、全方位地宣传家风,例如,在《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连续播出家风有关的内容,爱奇艺和优酷等多个互联网平台也将有关的系列视频进行了转发。在全国报纸上开辟了關于优良家风的专题版面。同时,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例如,在“学习强国”客户端开设了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栏目,刊登了一些优秀学生和杰出人士的家风事迹,并通过“留言”“转发”“分享”“点赞”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要牢牢掌握“微”媒体在舆论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随时随地、随地随意进行家风教育。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优良家风所传递的为人处世、立身之法、家国情怀等对大学生的处世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借助传承优良家风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N].光明日报,2022-06-10(1).
[2][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