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必须“靠谱”
2024-03-28王大鹏
王大鹏
近日,试开放不久的陕历博秦汉馆遭遇到一些质疑的声音,有观众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错误。随后陕历博秦汉馆发文邀请观众前来“挑错”,有媒体发文对陕历博秦汉馆的主动作为点赞。但是也有网友认为,刚刚开展就被大量举证错误,确实有必要作出反思。科普场馆应如何把好科学知识关的话题引发思考。
虽然科技类场馆不是传播科学的唯一场所,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场所之一,它营造了某种传播的空间,通过展品和现象演示来激发公众与展品、与他人之间的对话,进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
因而,科技类场馆在对科学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同时正如克里斯多芬·道南所言,“科学传播的任务,就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精确性的前提下,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如果科技类场馆的科学性或者精确性出了问题,那么传递的信息越多,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则越明显,这与科普的目的背道而驰。
应该说,当前的科普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上以单纯地传播知识为主导的“缺失模型”已经日渐式微。现在社会越来越倡导参与式的传播,也就是从过去居高临下的教化式灌输转变为人文情怀的融入式服务,从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模式,从“以组织为中心”变成“以个人为中心”。观众在陕历博秦汉馆中主动发现错误的情形就印证了上述模式的变迁。同时,科普的场景化与场景的科普化也成为需要关注的一个趋势。比如,在科技类场馆这类场景之中,科普内容需要与建筑以及展陈的设置等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这类场景也是科普的重要维度之一,也就是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首先要保证内容权威、可信。只有基于精确性的内容才能实现“以形式丰富内容,以内容拓展形式”。如果内容本身出了问题,那么再好的形式也不过是“皇帝的新衣”。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错误的科普与不去科普,哪个更好?科普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方法的梳理、科学思想的培育等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但是,如果知识本身存在着错误或者瑕疵,那么所谓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學思想等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因此,科普必须“靠谱”,这应该成为科普的一种品质、一种坚守和一种底气。首先,科普的“靠谱”需要保证科学知识的精确性,避免存在硬伤和模棱两可的状况。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是确定的。虽然在爱因斯坦看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是如果知识本身出现了错误,那么科普就会导致“以讹传讹”。其次,科普的“靠谱”也要保证科普场景的适应性,避免出现“错配”的情形,也就是要结合具体场景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定制内容,做到科普的“量体裁衣”和“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再次,科普的“靠谱”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各方意见,及时发现科普过程中存在的瑕疵和错误,做到有错必改,推动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