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社区文化教育场景营造路径新思考

2024-03-28中铁置业集团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2103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青少年宫研学社区

文/徐 芳 中铁置业集团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 210300

郑璐倩 浙江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引言:

未来社区概念于2019 年由浙江省率先提出,在未来社区场景营造中,社区文化贯穿其中,与社区教育场景更是紧密关联。民政部于2009 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繁荣城乡社区文化,要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于2016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社区教育要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发掘教育内涵,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本质上存在着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关系。

1.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概念与发展背景解析

1.1 社区教育内涵与发展历程

中国社区教育概念提出始于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现代教育体系”等相关教育思想演进,我国社区教育已从全面启动进入当前高速发展时期[1]。社区教育成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及社区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不断凸显,2000 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基本标准》将“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在职和下岗职工培训,青年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纳入社区建设示范标准动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从内涵上讲,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教育、文化等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服务对象,开展以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区教育功能提出重要指导意见,指明社区教育要具备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新功能,包括“智育”功能、“技育”功能、“德育”功能以及“稳定”功能[2]。

1.2 社区文化内涵与建设要点

国内对社区文化的研究同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3]。社区文化是社区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特点的集成体现,同时,社区文化对社区居民道德观念、思想情操以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产生有效引导,具有增强社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包括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发展社区文化产业、强化社区文化组织机构、建设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立社区文化管理制度等,其中,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的效能,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

1.3 未来社区对文化教育场景打造要求

1.3.1 未来社区教育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场景作为未来社区九大场景之一,是“终身学习”浪潮在社区层面的理念深化与重要实践,未来社区以服务社区全人群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构建“社区即学校”的“终身学习”未来教育场景。根据《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未来教育场景的营造涵盖三项主要内容,一是构建“保教融合”的高质量幼托服务场景,扩大幼小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二是打造“名师名校在身边”青少年教育场景,打通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渠道,集成素质拓展、兴趣活动等多类型教育服务;三是搭建“人人为师”共享终身学习场景,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倡导终身学习风尚。

1.3.2 未来社区文化场景

浙江省政府于2019 年首次提出的“未来社区”中虽未将文化场景作为单独场景列出,但社区文化融合于其他九大场景营造中,特别是未来邻里场景,《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强调以城市乡愁记忆和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将社区营造成为承载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城市文化公园,打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文化空间。2022 年浙江省政府在未来社区概念基础上提出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将未来文化场景作为重点打造场景之一。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未来乡村建设规范》等文件,明确提出文化场景营造要求,包括:

(1)建设文化设施,提升文化礼堂、百姓戏台等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结合文艺工作者、艺术团体、高校、研究机构等建设乡土文化展示区或体验基地;

(2)强化文化传承,挖掘梳理乡村民俗、农耕、节庆、名人、祖训家规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好乡村文艺传承队伍,推进优秀文化活态传承;

(3)优化文化服务,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4)推进文明乡风,挖掘、传承、发扬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人文精神,推进文明创建活动。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社区教育和社区文化的内涵出发,还是从未来社区场景营造要求出发,社区教育场景和文化场景呈现出一脉相承、相互交融的建设内容与发展目标。

2.未来社区文化教育场景融合营造的意义

2.1 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文化传承与创新

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重要承载,是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发力点,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与重点。目前国内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教育传承功能弱化、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也往往局限于学校课堂等传统通道,与社区生活融合度不足。社区教育立足于社区居民生活,一方面,可通过组织相关本地历史、传统、习俗、艺术、语言等文化教育课程与活动,推动居民了解并传承社区独特文化,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能更好带动居民深度参与文化活动,激发居民创造力与创新精神,进而推动社区文化的创新与繁荣。

2.2 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教育特色化发展

社区教育实质上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提供教育学习服务的一种社区性活动过程,但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实践中,受众多集中在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体,活动内容也多停留在休闲娱乐层面,社区教育的全龄覆盖度及文化教育属性尚未充分体现。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创造,不同地域的社区文化彰显不同特色的人文气息与风俗习惯,蕴含着历史、民俗、艺术、科技等丰富教育资源,通过发掘社区文化资源融入社区教育场景,将极大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形式,形成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社区教育体系。一方面,社区文化的感染力将促进社区教育的影响力,激发居民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扩大社区教育覆盖度,提升居民参与满意度;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更好赋能社区教育的生活情境性和丰富性,增强社区教育实践效果,促进社区教育特色化发展。

2.3 社区文化与教育场景建设相辅相成

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的场景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两者均需要社区居民、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均聚焦根植于地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和行为规范等社区内核的传承与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内容和实践平台,同时,社区教育又是传承和弘扬社区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通过社区教育建设,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领悟力,推动社区文化的普及传播与传承创新,并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因此,推动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场景有效融合营造既是带动社区高效建设的必要路径,也是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的应有之义。

3.未来社区文化教育场景融合营造新实践

3.1 强化政府引领以社区教育激活社区文化场景——广东省社区青少年宫

广东省社区青少年宫是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指导,广东省青少年宫协会、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共同打造的“社区学堂”,是全国首创的青少年社区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社区青少年宫将以社区为阵地,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创新性、多样性,打造“一宫一品牌、各宫有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从2019 年首批广东省社区青少年宫挂牌以来,广东已建成省级社区青少年宫81 家,逐步构建起丰富且规范的社区文化教育网络。

3.1.1 联动多元主体丰富社区文化场景内容

在广东社区青少年宫创建中,除了广东省少年宫协会、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牵头总领外,各社区往往携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撬动多方教育文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为社区居民营造更好文化教育服务。如黄埔区青少年宫以沙步社区为依托,与广铁一中铁铮学校、广州艺术中学、大湾区国际古钢琴动态博物馆及社区邻里中心联合建设,充分整合社区、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以“空间换服务”的形式丰富社区文化教育场景功能;从化区保利社区青少年宫则引入广东保利集团,除了配置社区图书馆、托管托育、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老年大学等功能设施外,还将整合保利和乐中国品牌,带动艺术赛事、城市活动、艺术课堂等文化产品进社区,营造一站式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心。

3.1.2 推进青少年宫进社区系列文化活动

社区青少年宫将结合自身文教属性,定期开展教育成果进社区系列文化活动,集成文艺汇演、文化展示、文创市集等多元形式,推进社区教育与文化共荣。如荔浦区青少年宫主办的“荔韵金秋展芳华”进社区活动,汇集了粤剧、布贴画、泥塑、扇面、掐丝珐琅、南派花毽、广彩、漆艺、扎染、茶文化等多种地域非遗文化,以及童声合唱、舞蹈、自然门武术、弦乐演奏等多元文艺表演,充分体现社区教育带动社区文化建设成效,惠及社区全龄居民及游客。

3.1.3 打造研学产品推广社区文教事业

社区青少年宫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研学主题活动,带动社区教育与文化进一步交融。如英德市青少年宫依托英德“红茶之乡”文化底蕴,积极承接“广东省福彩乡村美育计划”项目,开发研学实践教育专题培训班。研学活动以“红茶研学”为主题,组织学员开展本地茶科所、红旗茶厂、茶博物馆等茶产业基地调研,聆听茶专家讲座,体验采茶、制茶过程,促进英德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方面,通过研学实践更有效提升社区教育实效;另一方面,通过研学活动更深入强化本土文化宣传,文教融合促进当地社区乃至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

3.2 发掘地域文化IP 促进社区文化教育场景融合——宁波象山“七巧绣社”

民间刺绣是宁波市象山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巧绣社”是围绕民间刺绣主题,由宁波开放大学象山学院联合象山县非遗中心共同组建的学习型团队,参与象山县多个乡镇、街道的社区教育中心建设。2023年,“七巧绣社”项目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的非遗教育与非遗开发融合项目试验点。

3.2.1 以社区教育为路径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七巧绣社”深入挖掘象山特色刺绣文化,通过入驻社区文化礼堂、建立社区教育中心等方式,以向社区居民和村民传授民间刺绣技艺为路径,推进象山社区教育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5]。一方面,“七巧绣社”积极吸引社区居民和村民组建社区刺绣学习团队,并由社区制定传承人跟班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巩固社区教育学习型团队管理;另一方面,“七巧绣社”积极开发特色课程体系,为不同社区教学制定融合社区独特文化元素的专属刺绣作品,形成《银洋村的田乐园》《定山村的八角楼》《绣花鞋》等一系列特色刺绣课程,进一步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

3.2.2 以主题研学促进社区文化教育发展

“七巧绣社”通过在各社区开展覆盖社区全龄人群的主题研学活动,推进社区教育与文化的交融与协同。结合各社区学习培训需求,“七巧绣社”通常以社区文化礼堂“非遗课堂”为载体,结合象山非遗馆、民间刺绣体验基地、“七巧绣社”工作室等,组织刺绣主题培训活动,主要包括青少年学生研学培训、社区居民兴趣培训、企事业单位主题活动等。培训主题将结合传统节庆、重大时事、民俗乡风等地域特色,目前已开发端午“绣丽香囊”、国庆红旗刺绣、“迎亚运”手工刺绣、绣花鞋制作等个性化研学培训活动,通过现场观摩、手作体验等方式,让学员特别是年轻受众能更深刻了解象山民间刺绣非遗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也使得社区教育实践效果得到大幅提升、社区非遗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

3.2.3 以职业培训促进社区文化产业升级

“七巧绣社”精准对接市场和劳动力的双向需求,面向社区居民和村民提供“绣娘培训”,开展茎绣、平面绣、回针绣、打籽绣等绣花基础技艺以及刺绣文创产品高端技法的专题技能培训,提升绣娘时尚设计能力,目前已累计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刺绣工作者3000 余人,并通过“政府推动、绣社培训、分户加工”模式,实现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文化产业创收。同时,“七巧绣社”团队赋能社区文旅,通过绣社入驻民宿,为游客提供绣品展示、绣品定制服务,打造“民间刺绣+旅游”品牌,目前象山县民间刺绣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趋势良好,逐步形成特色文旅产业链,实现社区文化产业增收效益。

4.未来社区文化教育场景营造路径的思考与展望

目前,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和未来社区文化场景的营造相对独立,常规场景营造路径在此不多赘述,本文通过分析当下社区文化与教育融合场景营造的先行实践案例,对未来社区文化教育场景营造的路径要点进行思考总结。

4.1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

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营造将拓宽各类资源联系与整合渠道,场景参与主体不仅局限于社区、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还涉及区域各类文化艺术场馆、文化艺术组织、社区志愿者联盟等社会组织,以及文化教育运营商、社区运营方等更多元化主体。场景营造应注重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政校馆社企一体化组织合力。注重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建立社区文化教育体系,制定社区文化教育计划,确保文化教育活动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各资源方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社区文化与教育建设双赢。

4.2 关注产业人才培养

人才将是未来社区文化与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其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社区文化的品质和社区教育的水平[6]。同时,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也将激发出更多元化产业场景,应注重各类产业人才的培育与作用发挥。例如,挖掘地域文化传承人与社区能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培养更多符合社区文化教育建设以及市场需求的工作者,培育各类志愿者队伍,以此引导更多居民参加社区文化教育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教育建设质量。

4.3 拓展社区研学创新

研学旅行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热点内容和方式,于2016 年列入教育部教育课程范围,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研学旅行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教育性和实践性的本质[7]。而随着终身学习发展趋势,研学受众群体也从青少年拓展到全龄段人群,社区是开展全龄人群实践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开展社区研学是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的最佳实践模式之一。而目前研学旅行并未真正融入到社区教育中,未来社区文化教育场景营造可创新推进社区研学开发,形成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互促发展生态。社区可积极引进第三方专业研学运营机构,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禀赋,面向全龄人群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社区研学体系,配套研发课程体系、教材、动手实践包等,推进社区教育有效落地与社区文化传承创新。

猜你喜欢

青少年宫研学社区
本期话题 从“青少年宫”到“少先队员宫”谱写新时代青少年宫少先队工作新篇章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成都市青少年宫作品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青少年宫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