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带电诊断装置的研制
2024-03-27姚舜禹袁朝晖权冰杰
姚舜禹 ,李 银 ,袁朝晖 ,权冰杰
(1. 国网河南郑州供电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2. 武汉华威众科电力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1 选题理由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将大量架空输电线路入地,用电缆线路取代架空线路[1-2]。长距离电缆线路多采用交叉互联接地方式,来控制金属护层上的感应电压和接地回路的接地电流[3]。在高压电缆运维过程中,根据Q/GDW 11223—2014《高压电缆状态检测技术规范》,可通过接地电流检测有效检出1个交叉互联接地单元是否存在缺陷,但凭借现有技术手段,无法进一步判断出缺陷的原因和位置。
常见导致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的原因包含交叉互联箱进水、绝缘接头“羊角”接反、交叉互联箱内保护器异常和电缆外护层破损等,会造成环流损耗增大,缩短绝缘的使用寿命,降低电缆的载流量,并有进一步发展成为主绝缘故障的危险,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4]。
根据统计,针对此类缺陷,当前的处理流程至少须要停电10.5 h,这就导致停电线路负荷长时间转移到其他线路,电网长时间承受高风险运行,降低了供电可靠性。而其中耗时最长的环节是缺陷诊断,至少耗时6 h,因此亟须缩短电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诊断时间。当前缺陷诊断主要是通过交叉互联箱检查、同轴接地电缆内外芯导通试验、保护器试验和外护套试验,除了第一项以外,其他均属加压试验,无法带电完成。而试验的准备与配合工作非常耗时,无法进行压缩,因此研制电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带电诊断装置势在必行。
2 目标设定
研制电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带电诊断装置,在带电状态下通过装置采集电流数据并进行处理判断,输出缺陷原因和位置,实现电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单元诊断用时由原本的6 h降为1.5 h以内。
3 提出并确定最佳方案
装置总体方案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先手动在终端诊断软件输入电缆交叉互联单元的台账信息,然后向主机发出数据上传指令,主机收到指令后向传感器发出采集指令,传感器采集电缆负荷电流和接地电流,将采集数据传输至主机,主机进行初步处理后,传输至终端,利用诊断软件进行诊断并输出结果。
通过功能分解,小组成员将装置分为采集部分、主机部分和终端部分,其中采集部分包括传感器和连接接头,主机部分包含电源模块、同步模块、通信模块、显示屏和外壳;终端部分包括终端设备和编程语言,方案分解系统图如图2所示。
图2 方案分解系统图
从成本、获取难易程度、可操作性、使用寿命等多维度进行分析、测试和对比,对各模块一一进行方案选择,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系统图如图3所示。
图3 最佳方案系统图
4 对策制定及实施
4.1 采集部分制作
首先选购合适的柔性罗氏传感器。装置主要针对110 kV和220 kV电缆线路进行诊断,目前郑州地区采用的110 kV和220 kV电缆最大外径为152.7 mm,采用的交叉互联铜排宽度不超过60 mm,考虑现场安装方便,给出一定裕度,选用内径为170 mm的柔性罗氏传感器作为负荷电流传感器,内径为80 mm的柔性罗氏传感器作为接地电流传感器。郑州地区电缆负荷电流一般不超过1 800 A,接地电流一般不超过400 A,给出一定裕度,结合市场上罗氏传感器的规格,负荷电流传感器选择变比为2000 A/3.3 V,接地电流传感器选择变比为500 A/3.3 V。
然后选购合适的工业电缆航空插头。根据传感器信号传输线外径选择航空插头尾端尺寸,同时为了防止双通道传感器与插座误接,双通道分别使用公底座、母底座区分不同的通道。
最后将传感器和插头焊接在一起,通过测试,传感器与插头焊接后与焊接前输出信号变化率小于0.1%,满足设计要求。
4.2 主机部分制作
首先,选购WH-BLE102低功耗蓝牙模块、3.5英寸DMG48320液晶显示屏和高性能AD7606-4同步采集芯片,并设计单片机,根据设计图纸定制STM32单片机。
然后,选购LP387098x3S整套封装的聚合软包锂电池,由于前置信号采集处理的变送器在电压不稳定情况下信号存在波动,为保证采集的稳定性,加装了2412S-TDN30稳压模块。对主机内部各模块进行组装,然后按照图4所示逻辑进行编程。
图4 主机逻辑处理流程图
最后选购合适的外壳,进行打孔加工,完成整个主机的组装。
4.3 终端部分制作
选购合适的平板电脑,然后进行电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带电诊断软件的编制。 软件包含以下6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说明如下:
(1) 线路台账信息管理功能,可创建线路,录入线路交叉互联的单元各个接头的接地箱位置、接地方式和每段电缆结构参数、敷设参数等;
(2) 数据录入功能,可通过蓝牙与采集部分进行连接,接收采集数据并进行保存;
(3) 缺陷分析功能,嵌入精确模型算法,快速对可能的缺陷类型进行分析比对,实时诊断交叉互联段缺陷类型及缺陷位置;
(4) 可一键生成检测报告;
(5) 可查看本地共享数据库中各线路的历史检测数据;
(6) 数据交互功能,蓝牙设置和连接,用户权限等。
软件设计框架如图5所示。
图5 软件设计框架图
缺陷诊断逻辑分为4步。
(1) 异常数据分析。根据目前已有的行业标准制定异常数据判定逻辑,判定是否存在异常或缺陷:
单相接地电流数值与50 A和100 A进行比较,判定是否存在异常或缺陷;
将单相接地电流数值与电缆负荷电流的比值与20%和50%进行比较,判定是否存在异常或缺陷。
将同一组接头的三相接地电流最大值、最小值的比值与3和5进行比较,判定是否存在异常或缺陷;
(2) 进行单点缺陷判断,判断是否存在保护器异常缺陷或者交叉互联箱进水。对于交叉互联箱,出线接地电流不应超过2 A,如果超过2 A,判定该交叉互联箱中保护器异常或交叉互联进水。
(3) 进行单段缺陷诊断。在第(1)步判断存在异常或缺陷的基础上,比较一段电缆首端和末端接地电流(折算到同一负荷电流下),如果差异超过30%,则判定该段电缆存在外护套破损缺陷。
(4) 交叉互联段综合缺陷判断。在第(1)步判断存在异常或缺陷的基础上,利用算法模型计算46种常见缺陷情况下的接地环流值,与实测环流值进行比对,判断缺陷原因和位置。
4.4 整体功能联调测试
将2个传感器与主机相连接,主机与平板电脑通过蓝牙相连接。整个装置组装图如图6所示。
图6 装置组装图
通过测试,装置电流采集误差小于1%,缺陷诊断结果与实际案例情况相符,蓝牙传输测试在10 m以内信号传输正常,数据传输正确率为100%,满足设计要求。
5 效果检查
5.1 目标检查
应用装置对20条电缆线路(包含58个交叉互联单元)进行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带电诊断,经过统计,单元诊断用时最大值为0.95 h,低于目标值1.5 h,并且诊断结果准确,目标实现。
5.2 效益检查
5.2.1 安全效益
电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带电诊断装置研制成功后,解决了无法带电诊断电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的问题,避免缺陷因停电时间限制无法及时除缺的情况,保证了电缆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5.2.2 社会效益
该装置的应用缩短了停电时间,提高了线路供电可靠性,有效提升了公司的创新标杆形象,增加了社会满意度。
5.2.3 管理效益
该装置实现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的带电诊断,代替了原本的停电诊断,提高了输电电缆精益化运检的程度。
5.2.4 经济效益
实现了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缺陷的带电诊断后,省去了停电诊断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停电时间,节约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确保除缺的及时性,防止电缆线路被迫带缺陷运行带来的损耗增加、载流量降低以及绝缘寿命的缩短,避免缺陷进一步发展成为主绝缘故障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