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环大学创新圈”点线面串联 推动“科教人”深度贯通
2024-03-26陈心妍
■本刊记者 陈心妍
西湖大学风貌图
近年来,杭州市西湖区着眼于高质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这一核心目标,积极培育以高校为创新主体、产业需求为靶向、区校企合作为特征的“环大学创新圈”,努力让更多创新性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2023年8 月,西湖区“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打造‘创新一公里’”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这是西湖区探索校地协同的关键节点,也是以产学研共建创新生态的重要见证。现如今,在西湖区这片创业热土上,高校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云集各类人才40 万名,产出有效发明专利近12000 件,近三年技术交易额超800 亿元——为全省各地打造出一张以“环大学创新圈”带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金名片。
由点到面 推动校地合作纵深发展
从校地点对点合作的大学科技园到科技园区连点成线的特色小镇,再到如今的以线带面外拓的环大学城3.0 时代,西湖区校地融合发展已然横亘了24年的风景。
故事要从2000年说起。彼时,西湖区与浙江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元政策支持,并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共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启了校地合作的新局面。
2015年,浙江省启动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小镇内涵,着力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平台。西湖区紧抓打造特色小镇契机,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云栖小镇落地西湖大学科技园、国科大HIAS 科创园、浙大城市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用载体,让科技园区多点耦合,发挥出集聚效应。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栖小镇,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西湖区牢记殷殷嘱托,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以高校及科技园区为中心,在周边布局产业带,以更强合力提升区校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国家实验室”“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带”“环西湖大学生态圈”“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之江文化产业带”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西湖区两大科技园已孵化出高校企业4200 余家,其中包括每日互动、浙大网新等上市企业32 家;共有云栖小镇、龙坞茶镇、艺创小镇、蚂蚁小镇和紫金科创小镇5 家省级特色小镇,居全省首位,2022年已命名特色小镇总产出约2382.28 亿元,镇均476.46 亿元;区校联动共建53 个创新合作平台,盘活高校空间资源55 万平方米,累计落地高校经济项目1035 个,促成前沿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571 个,近三年技术交易额超800 亿元。
融合圈层 解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产业化路途漫漫,如何走出一条现实可循的路径?西湖区要做答题人。
回答这道时代命题,西湖区的底气不弱。截至目前,西湖区连续两年捧回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科技进步创新指数达266.8,连续四年位列全省前三,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列全省第2 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4.36%,稳居全省前列。
城市科技实力要做到“从1 到100”的飞跃,就必须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也就是说,要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让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进入市场。
1 月3 日上午,西湖区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上,西湖区发布“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环大学创新圈行动方案”两大行动方案,并宣布环大学创新圈正式启动,致力于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西湖区如何布点?答案就在“环大学创新圈行动方案”里——在大学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统筹科创平台、辖区高校和人才,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环之江文化创新圈、环老文教创新创业圈”五大创新生态圈。其中,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核心建设“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作为全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先行先试,力争树立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样板。
“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打造核心布局,构建“校区—街区—园区—社区”融通发展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构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机制。
“高校在技术、应用研究领域有基础优势,但在高校里做科研,哪怕一个小课题组,人员也可能分布在各校区教学楼、实验室,空间分散,对接的资源也靠个人链接,较为零散,空间与资源较为受限。”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杨春节表示,“通过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行动,将人员、空间、资源集聚起来,有效弥补高校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为高校提供产业转化的通道和空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创成果转化效率。”
群贤毕集 释放引才裂变效应
除了目光如炬地锁定科技成果转化,西湖区科技创新大会还发布了十大“西湖科技尖兵企业”“高校经济标杆项目”“高校经济标杆成果”。
入选“高校经济标杆成果”之一的浙江工业大学高翔院士团队,从事杭州第19 届亚运会主火炬的研发和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燃料的应用,解决了点火、燃烧稳定性及火焰调控等关键技术难题,确保了主火炬在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安全、稳定燃烧。
正是因为近年涌现出的这一类科技创新行业翘楚、先进典范,不断致力于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浙江省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当日,西湖区首批30 位“科技工兵”也现身大会现场。这是由西湖区政府、金融、孵化、市场等科技人才组成的不同“兵种”。他们将充分发挥专业力量,为成果转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近年来,西湖区以构建“首席科学家—创新型领军人才(团队)—科技从业者”的人才雁阵、形成以校友为纽带的科创圈、打造能够孵化“金蛋”的人才创业土壤为“组合拳”,不断释放引才裂变效应。
目前,西湖区拥有各类人才40万,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支持计划超300 人,共有281 个人才项目通过“西湖英才计划”落地,注册资本24 亿元,累计产生营收近百亿元,其中高校系企业102 家,占36%,高校系人才企业的创新裂变效果不断显现。
未来,西湖区将通过书写“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文章,持续探索“书架”到“货架”的转化之路,以“科教人”贯通的科技合力,为打造“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添光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