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网络文艺:以磅礴的想象力致敬未来

2024-03-26胡疆锋赵世城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科幻文艺

■ 胡疆锋 赵世城

2023年是告别疫情后的第一年,与许多行业一样,中国网络文艺也处于滚石上山、聚力奋发的状态。12月底,国内知名杂志《环球人物》郑重推选出2023年度人物:“破圈的AI”。这一特别的指认有力地印证了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AI)的巨大影响力。对网络文艺而言,AI是技术、是创新,更是图景、是可能,是人类和未来的突然相遇。受到新媒介技术的涌现和跃迁的深刻影响,中国网络文艺呈现出气势磅礴的想象力,迸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此同时,一些不确定、难预料的问题和现象也令人深思。

一、遇见“最关键的未来”[1]引自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在环球人物年度盛典中的发言:“现在遇到的未来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关键的未来。”参见环球人物网:《“聚力·奋发2024”环球人物年度盛典成功举办》,2023年12月22日,https://www.globalpeople.com.cn/index.php?m=special&c=index&a=show&id=3244。:网络文艺一览

(一)网络文艺跃入智能传播时代

自2022年底通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上线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简称“AIGC”)从科幻走进现实,迅速火爆全球,各互联网公司的大语言模型也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在2023年度评选出的“十大科技名词”中,大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数据要素、智慧城市、碳足迹、柔性制造、再生稻、可控核聚变等纷纷入选,其中前五项都与人工智能有关。[1]参见《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揭晓》,微信公众平台“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12月26日。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强人工智能(具有真正的意识、情感、创造力和自主决策能力的AI)目前只是初现端倪,但是人工智能的兴起毫无疑问是当代文艺界的一次“事件”,人机协同的AIGC对普通人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它为平民化的艺术创造打开了大门”,“提高了人们的虚构能力”,普通人有了“艺术化生存”的可能。[2]彭兰:《智能与涌现:智能传播时代的新媒介、新关系、新生存》,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年,第274、281页。人工智能惊人的“艺术才华”不在于它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创造的奇迹,而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学习能力、成长速度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2023年度各大平台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形成网络文艺的新质生产力。网络文艺的内容生产(如文艺创作)、分发和使用(如算法推荐)都跃入了智能传播时代(智媒时代)。阅文集团开发出国内第一个网文大模型“阅文妙笔”及其应用产品“作家助手妙笔版”;中文在线集团推出了全球首个万字创作大模型“中文逍遥大模型”;掌阅接入了百度的文心一言。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世界观设定、角色设定、情节安排、情景描写、打斗描写、人物对白、插画制作、内容评判、翻译推广、IP孵化等全周期的功能辅助,旨在让AIGC成为作家创作的金手指。比如在优酷播出的漫改剧《异人之下》中,阿里文娱技术团队制作的AI数字人物“厘里”饰演了剧中角色“二壮”,开创了数字演员首次参演中国大陆真人剧集的先河,高度还原了具有中国风的“都市异能”设定,让“二次元”和传统思想和谐共生。2023年10月,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创作了具有卡夫卡风格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署名“@硅禅”),作品从作者笔名、标题、正文到配图都由AI完成,最终在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2月以来,全球首部AI全流程大型动画电影《愚公移山》在北京开机,中国文艺网联合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策划推出“‘宝贝’晚安”系列,以中华文明瑰宝为原型,邀请艺术家运用AI技术,创作出“商后母戊鼎”等“中华器灵”系列形象,通过AI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想象力。

图1 AI技术创作的“中华器灵”系列形象(图片来源于“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平台)

图2 科幻小说《造神年代》封面(图片来源于豆瓣网)

(二)科幻成为网络文艺主赛道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探月探火、载人航天、“天眼”远望、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工业软件之芯”求解器等科技创新和重大突破,是中国快速发展和在一些领域遥遥领先的关键变量,也是中国科幻奔涌向前的强大动力:科幻被现实追赶!科幻在本质上展现出的是中国人对未来的好奇和激情。自2015年以来,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海漄的《时空画师》三次获得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雨果奖”,《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和《三体》电视剧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科幻影视的水准。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成都成为全世界科幻爱好者的关注焦点;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次设立科幻创投单元,《星际信使》等五个项目入选终极路演,热门动画 IP 改编的《灵笼VR》获金鸡VR影展“年度互动体验荣誉”。随着科幻热在神州大地的兴起,科幻文学成为网文热门类型。据统计,中国2022年“新增科幻题材网文作品30余万部,同比增长24%”[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2022—202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摘要)》,《出版发行研究》2023年第9期,第8页。。科幻网文用户也出现了量级的增长,以起点中文网为例,“自2021年起,月均有近半数的读者追更科幻题材网文,2022年科幻品类阅读用户数量相较去年同比增长39.73%,位居起点全品类题材中阅读用户增长首位。2022年,起点科幻品类的付费用户规模相较去年同比增长近118%,付费阅读转化比高达25%,均为起点全品类网文题材的第一名”[2]参见刘鹏波:《科幻网文展现未来叙事的无限可能:〈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发布》,《文艺报》2023年4月26日,第4版。。为此,起点中文网专门设置了千万级科幻“启明星奖”。科幻网文用户的兴趣选择更广泛、更主动、更有创造力,更愿意以“二创”的形式加入内容共创,甚至帮助作者补齐世界观或填坑。

2023年度网络科幻作品佳作频出,原创改编矩阵业已形成。严曦的《造神年代》(首发于豆瓣阅读,2023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被誉为“人工智能时代启示录”。故事的设定时间是科幻中最难写的近未来——2040年代,描写了阿理集团和古歌公司之间发生的人工智能大战以及中美对抗。这部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本史书,记载了“形状不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永远年轻,永远好奇,永远向上”[1]严曦:《造神年代》,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265—266页。的强人工智能留下的浪漫、惊恐和壮美的历史,该书也入选了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发布的《中国科幻文学IP改编价值潜力榜(2023)》。伪戒的《永生世界》(首发于17K小说网)回应了人类、AI机器人、生物科技人共存时的道德伦理难题,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本质和永生的思考。在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远瞳的《深海余烬》等八部科幻题材作品入选,《深海余烬》讲述了中学教师周铭穿越后在奇诡的末日世界航行的故事,将科幻与克苏鲁、蒸汽朋克等元素融为一体,该作品也荣获了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的最佳科幻网络小说奖。“滚开”的《隐秘死角》描写的也是近未来式的科幻世界,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获得异能后在异世界蜕变、成长的故事,小说中的改造人、“飞仪”、AR眼镜、磁悬浮招牌、飞行汽车等与现实都有微妙的联系,作品荣获第3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的最佳网络文学奖。2023年度网络科幻的改编令人振奋,《星域四万年》动画第一季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破亿,《吞噬星空》动画首季点播超过十亿,《全球高武》的漫画人气达42亿,在日本漫画平台连载中点赞量超过444万次。[2]参见《2023科幻文学IP改编价值潜力榜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四川科协”,2023年10月20日。“会说话的肘子”的《第一序列》动画自开播起就好评如潮,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评分达9.8分,开播首周即问鼎B站国创区TOP1,播放量破亿。

(三)网络文艺出现“国潮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第11页。“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第 1 版。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网络文艺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网络文艺“国潮热”的盛行,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活实践。

所谓“国潮热”或“国风热”,就是将根植于本土的历史、艺术、美学、哲学等中式元素用新的表现方式融入到当代文艺中,从而让受众体会到:这个故事与中国人有关,与“我”有关,而不是一个遥远的、来自西方的、好莱坞的故事。这就需要找到更多的发现和切入传统、历史的视角,正如《科幻中的中国历史》一书中所说的“科幻中蕴含着更广大更深远的可能性。它仿佛双面的雅努斯神,既朝向未来也回望过去”[5]宝树编:《科幻中的中国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2页。。也就是说,通过未来的反照,激活历史自身的更多可能性,可以发现丰富的“科幻秘史”“科幻别史”和“科幻错史”,描摹出科幻文艺的缤纷图景。羽轩W的《星际第一造梦师》讲述了民俗学研究生洛昭穿越到星际文明的故事,将古诗词、传统国画融入科幻文艺创作,打造出一场五千年的悠悠大梦,该书也入选了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中国小说学会“2023年度中国好小说榜单”;卖报小郎君的《灵境行者》中主角“元始天尊”、神秘领域灵境的设定、神魔文化等都渗透着中华文化元素;慕明的小说集《宛转环》(首发于豆瓣阅读,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出版)从杳冥上古神话写到晚明官员的家国情怀,从中国古人对时空的理解写到人工智能,堪称是瑰丽精致的中国古典科幻故事,入选了豆瓣2023年度科幻·奇幻榜单。古装网络剧自觉抛弃宫斗、无脑甜、篡改历史等戏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有暗香来》弘扬了中国传统制香技法和非遗文化,探索了一条“网剧+非遗”的“出圈”之路。《莲花楼》拓展了传统“侠客”形象和内涵,书写了一段别样的江湖故事,在抒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豪情的同时,也蕴含着质朴自然的禅宗智慧,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

2023年度的网络动画也有着明显的国潮风格,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推出的《中国奇谭》是2023年度“爆款”作品,该片继承了中国动画学派的优良传统,运用水墨、素描、剪纸、定格、漫画等手法,以年轻化的叙事视角讲述了充满中式想象力的“小妖怪的夏天”“玉兔”等八个故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精神,内容涵盖乡土眷恋、科技幻想、生命母题、打工生活、环保问题等,入选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重点扶持项目,将金熊猫奖、白玉兰奖、金猴奖、金海豚奖等动画奖项全部收入囊中。B站播出的《怪兽小馆》的灵感来自画家吴冠中的画作,在视觉表现上采用了罕见的水墨二维动画,《雾山五行之犀川幻紫林篇》的人物打斗结合水墨意蕴,虚实结合极具视觉表现力。新国风游戏的突破也令人惊喜,如新国风青绿种田手游《淡墨水云乡》,聚焦于古代田园生活的经营网游《桃源深处有人家》,具有水墨画风格的三国题材策略网游《名将之弈》,以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龙”为主线的《归龙潮》,等等。网络文艺的“国潮热”使之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阵地。10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联合举办了“阅见非遗”第一届征文大赛的颁奖仪式,参赛作品达到六万多部,涉及京剧、木雕等127个非遗项目,《我本无意成仙》等十部作品突出重围,最终获奖。5月至12月,由国家图书馆、抖音集团主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番茄小说联合承办的“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征文活动,征集到以《西厢记》等古籍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作品三万余部,最终评选出《鄱阳湖君传》等15部获奖作品。

(四)网络文艺继续深耕现实题材创作

骁骑校的穿越类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长乐里:盛世如我愿》(首发于番茄小说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出版)是2023年度网文大赢家,先后入选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新时代十年百部中国网络文学榜单,获得第二届天马文学奖、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网络文学奖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扶持作品如银月光华的《大国蓝图》描绘了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历史和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该作品也荣获了2023第三届七猫中文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金七猫奖”。书写国产卫星导航产品艰辛奋斗史的《只手摘星斗》获得阅文集团第七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特等奖。现实题材网络影视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剧集发展报告》显示:在2023年前八个月,成功备案的现实题材网络剧共422部,占比接近70%。[1]参见《电视剧、网络剧及微短剧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态势》,微信公众平台“广电视界”,2023年10月25日。网剧《漫长的季节》的故事设定充满创意:一桩悬案游荡于三个时代之间,三个时空多条线索交织,以富有诗意的镜头画面、十足的烟火气和深沉的时代感拓展了悬疑剧的新维度,掀起全民观剧热潮。深蓝的非虚构作品《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原载于“网易人间工作室”)讲述了中国警察为了正义和荣誉不惧牺牲、不断追求真相的故事,被改编为网剧《三大队》在爱奇艺播出,电子书同时在爱奇艺小说上线,电影版《三大队》上映后以5.59亿元夺得2023年贺岁档票房冠军。[1]参见袁云儿:《贺岁档揽收45亿 〈三大队〉票房夺冠》,《北京日报》2024年1月2日,第8版。需要强调的是,一些非现实题材的网文也具有强烈的现实倾向。12月27日,澎湃新闻与阅文集团联合发布《2023网络文学十大关键词》,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是“考研”[2]参见《2023网络文学十大关键词出炉,考研、种田、非遗等词上榜》,微信公众平台“澎湃新闻”,2023年12月27日。,主要指的是网文中的“考研文”“考公文”,即小说主角在仙侠文重生文中备战考研考公考编考级等。单看作品的书名就可见一斑:《全网黑后我考研清华爆红了》《人在古代,但考四级》《重生的我只想专心学习》《这是恋综!你刷题干嘛?考研吗?》《基建升仙,从地府考编开始》《C语言修仙》,等等。

图4 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愿》封面图(图片来源于中国作家网)

图5 2023网络文学十大关键词出炉(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深耕现实题材创作,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追求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艺术性表达。如优酷推出了“一带一路”十周年献礼之作《风起东方》,以“艺术+科技”的形式打造了一次跨越古今的时空旅程,立体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芒果TV的网络综艺《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以真人秀的形式实地参观“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探访合作项目,开启了新时代文明之路的旅行。《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的数据表明:中国网文在海外传播迅猛,翻译语种达二十多种,覆盖四十多个国家,中国网文已从“扬帆出海”进入“立足全球”的新阶段。[3]参见刘鹏波:《网文出海,共建数字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新路径》,《文艺报》2023年12月13日,第1版。

(五)微短剧积微成著

网络微短剧是继网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影视形态,单集时长在几十秒到15分钟之间,以爽点高、设定夸张、时长短、成本低为主要特点。2023年度微短剧渐成狂飙态势,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据统计,“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微短剧发行量达150部,接近2022年全年总和的2倍”[1]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微信公众平台“艾媒咨询”,2023年11月22日。。 这充分证明了微短剧惊人的变现能力,2023年的市场规模接近中国电影当年总票房(549.15亿)[2]参见刘阳、任姗姗:《2023年电影总票房549.15亿元》,《人民日报》2024年1月2日,第1版。的七成,这也吸引着头部平台大举进军微短剧市场。2023年l月至7月,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B站五大平台首播重点微短剧297部,超越2022年全年首播数量。[3]参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中广联合会微视频短片委员会编著:《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3)》,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3年,第5页。影视企业和大量非专业公司竞相投入大量热钱,这也导致微短剧几乎成了金融产品而非艺术产品。从整体上看,微短剧市场充斥着演绎夸张、内容同质化的作品,战神、复仇、赘婿、甜宠、重生、逆袭、霸总、狼人和吸血鬼等微短剧类型霸屏,许多微短剧沦为爽文的影视广告。

2023年度也不乏微短剧精品。《逃出大英博物馆》源于两位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夏天妹妹”与网友的互动,创作者在无明星、无资本、无名导的条件下自制完成了三集短剧,最短2分43秒,最长9分39秒,总长约17分钟,该剧体量虽小但格局宏大,采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了文物归乡的故事,抒发了“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乡愁,丰富的想象力、充满质感的画面和炽热的家国情怀让人瞬间破防。爱奇艺播出的《全资进组》是一部披着“雷剧”外衣的创意好剧,讲述了“资方爸爸”凭借资本介入剧本创作,一人分饰12个角色的故事。该剧融甜宠、悬疑、武侠、宫斗、仙侠、穿越等为一体,剧中有剧,以脑洞大开的想象力深刻反思了资本、流量对文艺创作的侵蚀。抖音上线的《二十九》聚焦女性互助主题,讲述两位女主从情敌到朋友,互相合作、成长、救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情感危机,塑造了理性、沉稳、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金句频出的人物台词和拒绝“恋爱脑”的清醒人设也让该剧脱颖而出。这三部爆款剧在《综艺报》“2023综艺报年度影响力”评选中均荣获“年度微短剧”奖项。微短剧正在从“以爽取胜”转向为“以质取胜”“微而精”“短而美”的精品化发展阶段。

二、“解锁未来”[4]引自罗小茗:《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年。:网络文艺的制度创新与发展保障

文艺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是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制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网络文艺的发展,“在庞大的时间机器里,一个微小的齿轮就可能使未来面目全非”[5]今何在:《未来:人类的征途》,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封底”。。中国网络文艺制度正是各种齿轮“合力”作用的结果,2023年度,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各网络平台、学术机构、大众传媒、民间团体等以各种方式合力推动着网络文艺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为解锁未来积蓄能量。

网络文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加大力度整治网络乱象和生态环境,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央网信办等部门持续开展了“清朗·网络戾气整治”“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等专项行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多措并举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将微短剧纳入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黑莲花上位手册》《当替身我月薪百万》《腹黑女佣》等含有低俗色情、极端复仇、审美恶俗等内容的违规微短剧被下架。网络文学维权委员会的成立,切实推动维护了网络文学平台和网络作家的合法权益。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了数字版权十大典型案件,其中包括短视频著作权案、图解电影案、延时摄影案等案例,为网络文艺领域的侵权判定和自主维权路径提供了有力参考。

多方助力网络文艺的主流化、精品化发展。中国作协通过支持40项网络文学重点选题、发布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支持网络科幻文学创作(与西南科技大学等合作)、支持出版网络文学年鉴和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年选等活动,积极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导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2023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等活动,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青春》杂志及多所高校联合发布“网络文学青春年榜”,深入网络文学现场。继2017年底浙江省作协、杭州市文联等共同打造中国网络作家村之后,网文爱好者蔺瑞良(煮酒小西天)在没有长期稳定“供血”的情况下,几乎以一人之力打造了河北省第一个网络作家村——邯郸市网络作家村,以服务网文作家的人文情怀和宽松的创作环境吸引了“村民”近2000人,其中签约作家、有声书主播、职业网文运营者三百余人,业务涵盖网文创作、影视、有声书制作、版权开发、创业孵化、学习交流等多个文化项目。[1]参见李治勇:《邯郸有个“网络作家村”》,《邯郸晚报》2023年12月11日,第5版。

网络文艺评论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暨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自觉探索契合网络时代的新型评论形式,首次将字数500字以内和视频时长五分钟以内的微短评纳入评选范围,包括视频评论、弹幕评论、留言评论等新型文艺评论。2023年6月,中国网络文学阅评计划启动,专家学者对当下具有热度和口碑的网络文学佳作进行研讨,围绕《生命之巅》《长乐里:盛世如我愿》《我要上学》《逆行的不等式》《酒坊巷》《三万里河东入海》《永生世界》《关键路径》《十日终焉》等作品举行线上研讨会,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中国文艺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基地召开了首届网络音乐评论人才培训班,中国评协、辽宁作协主办的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首次将网络文学评论(研究)纳入评选,助力网络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

网络文艺研究成果丰硕。欧阳友权主编的《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邵燕君和李强主编的《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与研究,对网络文学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了系统整理,是2023年网络文学研究的优秀作品。韩国学者崔宰溶的《网络文学研究的原生理论》(中国文联出版社)对中国的网络文学研究提出了犀利的批评,如对西方理论的盲目接受和滥用,在理解“作品”“超文本作品”“后现代主义”等传统概念时存在局限等。虽然该书主体是作者13年前的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1),但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家学术刊物或新媒体设立了网络文艺评论专题,如《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策划的“文艺评论与网络暴力治理”艺见专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特别策划的“青萍荟”专题围绕ChatGPT与文艺相关话题开展感性探讨和理性评论,《中国文学批评》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关联”专题等,社会反响良好。相较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的评论主体更为多元,自媒体账号、短视频UP主的草根文艺评论具有通俗性、趣味性,也不乏朝气、锐气,往往一针见血,例如微信公众平台“3号厅检票员工”从国内古偶剧同质化的问题入手,对网剧《莲花楼》进行了评论,收获了十万+的阅读量。

三、“未来已来”[1]严曦:《造神年代》,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539页。:网络文艺的展望与忧思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网络文艺始终处于不断更迭的动态之中,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这种状态可以概括为奇点。奇点意味着“独特的事件以及种种奇异的影响”,具有“可以撕裂人类历史结构的能力”。[2][美]库兹韦尔:《奇点临近》,李庆诚、董振华、田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0页。奇点将至,人们不免喜忧参半、四顾茫然。以元宇宙、Web3.0和AI等为代表的数字世界是一种介于技术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之间的“未托邦”,引发了“模糊的秩序展望”“复杂的生活憧憬”和“深刻的理性戒惧”等忧思。[3]杜骏飞:《数字交往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60页。

(一)AI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当人工智能开始介入网络文艺创作,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文艺生产乃至人类活动构成了潜在的风险。人工智能的出现模糊了精神劳动、模仿与原创、艺术真实、知识产权等传统概念,人的容貌、表情、声音、身材、语言风格甚至思维方式等都可以通过数字方式被描绘和复制,难以识别的深度伪造(如AI换脸、换声、翻唱等)问题应运而生,艺术作品的版权、个人的隐私问题与伦理问题都面临着挑战。当人工智能开始写诗、写小说、写剧本、绘画、谱曲、设计的时候,也出现了成为创作主体的可能。2003年2月,美国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由于收到太多AI生成的作品,无法进行正常审稿,不得不宣布暂停征稿,只向熟悉的作者约稿。[1]参见凌君婕:《收到大量AI生成投稿,美国知名科幻杂志被迫暂停征稿》,《环球时报》2023年2月24日,第5版。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福柯关于“人的终结”的判断:“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2][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修订译本),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第392 页。自2023年5月开始,在人工智能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敏感的好莱坞编剧聚集在纽约和洛杉矶掀起了15年来的首次示威罢工活动,抗议人工智能介入剧本写作。7月,会员人数超过16万人的美国演员工会也宣布罢工,加入编剧大罢工的行列,这是1980年以来影视演员的首次罢工,也是1960年以来好莱坞两大工会首次联合罢工,对人工智能造成的生存忧虑是这次联合罢工的主要原因。最终,编剧工会罢工历时近五个月,演员工会罢工近四个月,在最终达成的协议中,和生成式AI相关的条款都是重中之重,要求在使用AI技术和数字分身时要获得许可、授权并给予补偿。

人工智能引发的风险是国际性的,关乎全人类的命运。2023年11月1日,在英国的布莱切利庄园(这也是二战时盟军破译密码的主要地点,第一代图灵计算机的诞生地),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全球峰会正式开幕,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国家和欧盟签署首个监管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全球声明——《布莱奇利宣言》,承认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可能造成“严重甚至灾难性的伤害”,呼吁人类应该团结协作,确保以“以人为本、值得信赖和负责任”的方式利用AI。宣言显现出罕见的全球团结,与中国倡导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大方向上也是一致的。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涉及到很多安全问题、伦理问题和哲学问题,解决或回答这些问题的路径之一就是回到文学艺术,回到网络科幻作品,借助那些“杞人忧天”的畅想和异想天开的设定反思人类科技,寻找灵感和思路。人工智能与网络文艺是双向赋能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方向和空间,后者通过预言、质疑对后者的技术边界及其引发的伦理困境、存在论危机等进行探索、预演和反思。《第一序列》《夜的命名术》《死在火星上》《造神年代》《永生世界》等网络科幻作品在关于AI时代复杂的人机关系和(后)人类主体(外主体、复主体、反主体、异主体等)、人的尊严与命运等方面有很多敏锐而深刻的洞见,有助于人类发现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二)搭子型社交与网生代的数字化孤独

2023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联合夸克App发布了《2023年度年轻人搜索关键词报告》[3]参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联合夸克App发布〈2023年度年轻人搜索关键词报告〉》,微信公众平台“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12月28日。,“搭子”名列其中。“搭子”由“搭伙”“搭伴”等词汇演化而来,通常指人在某个垂直细分领域的社交关系,是在网络社交平台兴起的一种轻社交方式,具有精准陪伴、实用导向、投入成本低的特点,如“饭搭子”“学习搭子”“追剧搭子”等,形成了“宁找搭子,不走亲戚”的“断亲”现象。

在网络社交平台的算法引导下,个体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可以得到精准分类和匹配,“找搭子”已演化为青年人的赛博狂欢。“搭子”成为2023年度短视频创作的重要主题,抖音的“搭子”相关话题高达六十多亿次,如拥有三百五十多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阿瘫!”,以动画短视频的方式生动展现了饭搭子走后的孤独、不舍和失魂落魄,引发了网友的共鸣。“先婚后爱”的网文和微短剧的火爆也再现了“搭子”文化的行为逻辑:青年男女刚见面没多久就领证结婚,婚姻作为一种严肃的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被降格为工具性的、实用性的“婚姻搭子”,“谈电子恋爱,品赛博人生”的情感设定不但被广大网民所接受,而且成为流量密码爆火网络。比如在真人互动影像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中,只需花费42元就可以谈六场“赛博恋爱”。搭子型社交是网生代的社交危机与情感焦虑的投射,也暴露出他们的典型症候:数字化孤独。网生代在碎片化的生存状态下,既渴望亲密关系,又恐惧成本投入不愿被情感束缚,进而转向具有极强工具性目的的轻社交方式,人与人之间难以再建立深沉的情感联系。美国学者米歇尔·德鲁因将智能手机等视作一座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圆形监狱”,“人不是站在‘牢房’里,而是独自站在圆形中央;反之,观察者站在四周的‘牢房’里,观察着瞭望台上的人的一举一动”[1][美]米歇尔·德鲁因:《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周逵、颜冰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第134页。。人们自愿被媒介技术和算法规则所奴役,在享有海量的信息与数据的同时,也承受着“独自站在圆形中央”的孤独。

数字化交流消除了距离,无处不在的信息与数据,让人们脱离了物的限制,但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去身体化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的脱域化,“数字化秩序祛除了人之生存的实际性”[2][德]韩炳哲:《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谢晓川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第8页。,数字化的超量交流,反而不会带来主体的情感充实,而是导向了数字化孤独,这是更为复杂的认同需要和精神需求。网络文艺是面向网生代的文艺新形态,应该更具有介入性,注重人文关怀,回应时代之变,避免“唯流量”“唯算法”等过度工具性指向,创作出更多具有现实品格和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成为化解数字化孤独的一剂“赛博良药”。

(三)文艺评论中的网络暴力现象

当前包括影视创作在内的网络文艺遭遇到了一大困境:主创者的目标已经从“要突破什么”,变成了“要避免什么”,[3]参见午言绝:《2023,影视剧的“恐舆症”加重》,微信公众平台“影视独舌”,2023年12月26日。不担心作品没有亮点,却害怕是否有所冒犯引发舆情,有人将这一困境概括为“恐舆症”。

“恐舆症”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媒介的赋权使得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网民可以通过弹幕、留言、发帖、评分、投票等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即时评论,但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注意力经济、流量至上逻辑的影响下,文艺消费和文艺评论被流量、算法劫持,水军控评、人身攻击、恶意抹黑等网络暴力现象频发,去责任化的网络狂欢遮蔽了文艺评论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公共性,“吃瓜群众”的玩梗、跟风、“二创”,都可能引发对文艺作品(甚至是演员)非理性的、大规模的、群体性的暴力声讨。网络赋权下对作品任意“扣帽子”“贴标签”“速食点评”“未看先评”“无脑跟风”“粉丝控评”等操作的现象,淹没了理性的评论,用道德审判取代价值判断,用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分析,导致社交媒体沦为炒作机器,文艺评论被流量与算法异化,价值尺度被扭曲,文娱市场被扰乱。比如,一些影视剧因故延迟播出,但伪造的网络评分却准时出现在抖音、豆瓣、猫眼、微博、淘票票等平台;一部作品非常叫好,但很快就遭到全方位抹黑。一些好事者、“水军”、“打手”和实施恶意营销炒作的自媒体从业者,甚至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暴力信息,利用“开盒挂人”“网络厕所”等手段曝光隐私信息、实施线下滋扰。

文艺评论的网络暴力现象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会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在说服、引导、分心等影响人类思想方面的能力与日俱增,“加速了人类理性的消解势头”,“社交媒体减少了反思的空间,在线搜索削弱了概念化的动力”。[1][美]亨利·基辛格、[美]埃里克·施密特、[美]丹尼尔·胡滕洛赫尔:《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胡利平、风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第260页。这些都禁锢了文艺生态的健康发展,阻碍着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网络暴力的一些发起者在“净网2023”等专项行动中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显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

2023年的网络文艺带来了诸多惊喜和无数未知。身处波谲云诡的奇点前夜,未来犹如迷雾中的“罗刹海市”,难以看清,无法确认,但无论怎样,山遥水阔,笃行致远,我们最终要直面“人类根本的问题”,坚信人类的智慧和潜力,因为“可能一切的可能/相信才有可能”(歌曲《可能》)。[2]本文作者之一胡疆锋系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科幻文艺
1942,文艺之春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文艺范
网络文学的诞生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