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电力系统标准化作业研究
2024-03-26程一峰
程一峰
(国网朔州市平鲁区供电公司)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5G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电力系统标准化作业作为电力企业一项管理制度,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专家学者对电力系统标准化作业开展了大量研究。学者刘建峰对标准化作业在变电检修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标准化作业的流程[1];电子科技大学马小越研究了基于Java2EE技术的电力标准化作业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标准化作业的模式[2];文献[3]研究了标准化作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措施。在现阶段新形势的电力系统规模下,标准化作业也应该与时俱进,本文就新形势下的电力系统标准化作业进行研究。
1 新形势下电力系统
新形势下的电力系统主要是为满足现阶段科技进步,以及适应国家“双碳”目标而提出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信息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系统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更高的电压等级、更远的输送距离及更高的电能质量要求使得电网规模进一步增加。电网规模的增加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数据,传统的通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海量数据要求,无法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为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需要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和管理。运用新的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规划电力系统中的海量数据,将大量的无用数据筛除。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将电力系统所有设备与人员联系在一起,实现万物互联[4]。
1.2 智能化
智能电力系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诸多供电公司营销服务中心都配备了智能客服机器人,利用智能客服协助用户完成电费的充值和管理;无人值班变电站实现了变电站的智能化管理,通过远程控制进行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操作管理;部分重要变电站还配备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定期对设备进行巡视,大大地减小了电力工作者的工作量,克服了人员主观意识判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1.3 节能化
节能化的电力系统是为了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而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从国家层面考虑,通过大量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风光等新能源的占比,实现节能效果;从电网方面分析,主要是利用大量柔性元器件实现远距离输电和潮流的可控,从而减少系统能量的损耗,同时通过积极的调度手段,调整系统内的功率分布,有效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从用户角色出发,依然践行“节约用电”的方针,科学用电,减少个人经济消费。
2 标准化作业研究现状
电力行业标准化作业已经实行多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各项标准化作业文件和标准库。通过标准化作业规范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人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但是,标准化作业流程过于繁琐,严重耽误时间,且存在事后补录的现象,不能达到预防事故的作用,还增加了工作量,并不完全适用于生产现场。下面从工作现场、人员管理、技术管理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1 工作现场问题
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执行手段是现场作业指导书,但是部分作业指导书编制的作业流程过于细化,过于繁琐,并不适用于现场工作。作业指导书需要由专人进行书写,增加了工作量,影响工作的进度。对于标准化作业的监督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工作人员责任心欠缺,在有监督的情况下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无人监督的时候依然自由发挥,事后再填写作业指导书等材料,这并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保证作业的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对于标准化作业的流程和结果比较关注,对于工作完成的质量并未做过多的管理,存在一定重复性检修的现象。
2.2 人员管理问题
企业主要是为了盈利,电力企业也是如此。盈利的方法无外乎开源和节流,电力市场长期处于接近饱和状态,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多方面限制,很难实现业务的拓展,这就几乎没有办法实现开源。为了达到盈利目的,部分电力企业从减少人员方面进行节流。标准化作业预计人员工作量为4人×3天,而部分企业仅配备3名工作人员,同时要求其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定额的工作,这就增加了人均工作量,严重侵犯员工利益,不利于标准化作业的开展。同时,部分电力企业为了降低正式员工的人员数量配置,雇佣部分劳务派遣员工。虽然大部分的劳务派遣员工的业务能力很强,但是也存在一些“关系户”,业务能力欠缺而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需要,影响标准化作业的整体进程。人员管理方面还存在业务滞后的情况,工作人员缺乏外出培训机会,自身业务能力和设备管理水平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掌握先进技术,不利于企业发展。
2.3 技术问题
电力标准化作业经历了很长时间,但技术手段并没有提高。在巡视方面还是采用单一的人力纸质版定点签字,受巡视人员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也不利于有效的监管。在操作方面,有些电压等级较低的变电站建设在偏远的山区,站内设备陈旧,除了日常监控,不能开展远程监控、办理工作票等基础操作,甚至并未接入内网系统。在通信方面,地处山区信号差,通信手段单一,对外的通信只能通过传统的固定电话,在固话发生问题时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有些电力企业对标准化作业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更新,利用手持终端设备进行定位扫码,但受到服务器和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数据严重延时情况,时效性太差,不利于标准化作业开展。
3 标准化作业研究新方向
针对电力企业标准化作业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形势下的电力系统研究,对标准化作业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1)利用5G通信技术和北斗定位技术,建设信息化的标准化作业。5G通信技术由我国首次提出商用模式,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等技术特点。通过5G通信技术可以实现网络的全面高速覆盖,其低时延的特性有利于标准化作业的开展。利用5G通信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纸质版作业全部转化为电子化作业,同时可以利用手持终端进行打卡,也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利用手机进行打卡操作,有利于标准化作业开展和监督。原来使用的GPS技术是由美国开发的,其可以通过干扰信号影响我国的定位精度,甚至可以关闭对我国的开放权限。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枢纽,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不应该被识别。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可以有效避免GPS带来的问题,同时北斗系统的功能更为强大,对于电力系统中的输电线路故障查找更为方便,并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在紧急状态下很方便[5]。
(2)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服务器功能,完善电力企业标准化作业数据库。以变电站为例,为了实现全站设备的标准化作业,需要利用到物联网技术,将所有设备与后台机相连,方便信息流的传递。变电站内设备多,为了实现标准化作业流程,每台设备涉及到的数据将是设备数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数据量大。这就需要功能强大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来兼容这些数据,云计算服务器可以实现这个功能。同时,利用云计算还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流转,方便数据的查阅和监管。
当变电检修人员开展一台断路器的检修工作时,首先通过终端设备下载标准化作业流程,然后根据流程中的作业要求按步骤打卡进行工作,工作进程实时自动保存上传,工作完成后办理终结手续。变电站运行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在线查看实时数据,监测检修工作的正确性,实现远程监督管理。
(3)加强人员培训,要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人员的培训工作不仅要从业务能力进行培训,更应该从深层的责任意识进行改变,尤其是对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错误决定虽不会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可能会增加事故的风险。对于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去做好工作,同时也有能力做好工作。为员工提供便利条件,让员工“走出去”,通过与同行交流学习、与厂家交流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的新技术改进传统的标准化作业,可以有效提高现代电力系统标准化作业效率,为电力标准化作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