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战略重点与关键路径
2024-03-26黄承伟
黄承伟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北京 100026)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 年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2022 年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后指出:“未来五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2]由此,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学理论为指引,系统理解、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战略重点、关键路径及重要支撑,对于当前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习近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实践证明,这一重要论述已经形成一个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百年实践探索的新发展新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纲领。
新时代“三农”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动纲领这一科学理论的时代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指导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任重道远。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动纲领的科学指引下,各地各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促进了脱贫基础更加稳固和脱贫成效持续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遵循。该论述创新性地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理论内涵、价值指向、方法遵循以及治理导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该论述要求按照规律办事,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方法。该论述还要求新时代“三农”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三是引领进一步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富裕”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共同富裕”就是要以消除城乡差别为条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动纲领为共同富裕奠定了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4]一方面,新时代乡村振兴通过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助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和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内部的经济活力。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为共同富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通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四化同步”的短腿现象,确保农业农村农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队。中国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将为世界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提供思路,为更有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借鉴,为更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总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五个振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还要强调精准、因地制宜,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两条底线作为前提基础,把统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为战略重点,把促进融合发展作为关键路径,把凝聚振兴合力、推进路径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有其形成的必然逻辑,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科学运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动纲领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前提,就是要准确理解这一行动纲领的丰富内涵。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5]这段重要论述,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就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看,党中央围绕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发展乡村产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等进行具体安排。集中在以下策略部署:一是始终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协同“内育”和“外引”,汇聚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资源。
从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看,强调把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一是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深挖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涵养文明乡风。
(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6]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蕴含内在逻辑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将农业农村提到与城乡平等的地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另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尊重城乡差异,根据资源禀赋选择促进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一是以产业融合为纽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间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与再配置,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三是立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打造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为城乡融合提供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
(三)乡村“五个振兴”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7]
推动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要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多重价值,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完善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创新收益分享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加大各方资源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力度。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员返乡创业。
通过生态振兴实现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居民身心健康和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总的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推动农业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把乡村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通过文化振兴促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着眼农民的文化需求,加强乡村文化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通过组织振兴实现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平安乡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际上就是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是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最终落脚点在人民的生活富裕。
(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治理现代化包括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制度机制,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在治理主体及其执行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构建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制度体系,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运用现代治理方式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新型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全面提高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不断优化带头人队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锻炼成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支部为引领,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做好全面、生动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把群众的创业激情带动起来,把群众的生活热情鼓舞起来;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着力打造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将党员力量展现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以自治消解乡村基层内部矛盾,完善基层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制度,激发乡村社会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通过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需要坚持科学思维方法
坚持高瞻远瞩,树立战略思维。在目标定位上表现出更高远的立意和更宽广的视野,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在阶段性目标设计上蕴含更长远的战略眼光,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一致。在具体内容上将乡村振兴当作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既考虑长远,又着眼当下。
坚持统筹兼顾,树立系统思维。各类实施方案制定既要严格遵循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又要因村制宜、符合实际;各类机制建立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体内容建设上既要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又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工作推进上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又要提前谋划,超前布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在发展安全上既要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处理好其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之间的关系。
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创新思维。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法,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改革创新考评体系,强化以群众满意度为重点的考核导向。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引导持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规范发展。
坚持辩证统一,树立辩证思维。善于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战略设计,在制定措施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考虑乡村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根据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调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加快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把发展思维贯穿顶层设计、基层落实全过程。
把握基本底线,树立底线思维。必须守住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等重要问题的基本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决守住政策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利益,以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基本目标。严守政治底线,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和关键路径
乡村振兴是长期历史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一是要夯实振兴基础,二是要统筹推进“三个乡村”,三是要促进融合发展,四是要凝聚振兴合力,五是要创新发展路径。
(一)守住“两条底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6]“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8]“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2]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实现平稳过渡,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2]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此,要持续着力提升监测帮扶机制效果,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加大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抓好各项举措落实。同时,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
2.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藏粮于地:严守1.2 亿公顷(18 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藏粮于技:鼓励和支持开发、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强化种业自主创新,强化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藏粮于储: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优化粮食补贴政策体系,释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潜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激发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产品全产业链,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二)统筹推进“三个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决策部署,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这“三个乡村”,是乡村振兴系统性特征的要求,是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体现,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举措。
1.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产业是乡村振兴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9]。从2018 年开始,党中央每年印发的一号文件都是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主题,对发展乡村产业进行专题部署。每年的推进产业振兴的政策措施、重点工作安排,构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策略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道路。2018 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主题依次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主题,文件对当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进行了安排部署,如2023 年,围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部署了以下策略:一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三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10]。在当前实践中,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积极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1],对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推进机制、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组织领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5 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进行了部署,标志着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完成。该方案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12 项重点任务,概括起来就是“183”行动:“1”,就是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就是实施八大工程,加强农村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农村人居环境八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3”,就是健全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体系,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该方案围绕强化乡村建设“人、地、钱”要素保障,提出了投入保障、用地保障、人才保障一揽子政策支持措施。《方案》从责任落实、项目管理、农民参与、运行管护等方面提出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确保乡村建设行动落地见效[12]。扎实推进乡村建设,需要创新思路、创新路径、创新方法,逐步构建完善乡村建设政策体系与机制保障,如推进乡村建设的机制创新,就包括创新责任落实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农民参与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创新运行管护机制[12]。
3.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19 年6 月1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对全国乡村治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安排,标志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顶层设计的完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村治理六方面17 项重点任务。六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关于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机制;二是增强基层自治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大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和综合治理;五是引导推动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六是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1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其现代化水平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当前,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需要综合施策:一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三是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四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六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七是创新治理方式与手段;八是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三)促进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从本质上就是中国融合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社会融入和产业、城乡的融合发展,对于以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1.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社会融入
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融入问题是帮助通过搬迁方式近千万脱贫人口逐步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目标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社会融入突出难点在于生活在大型特大型城镇安置区、“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安置区的搬迁群众,需要有力有序出台专项政策,全力保障后续扶持资金,精准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进一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融入的政策路径,一要切实把稳定就业摆在首要位置;二要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根本途径;三要着力促进安置社区和谐稳定;四要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五要着力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融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物业管理难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缺失问题、特殊群体社会融入心理问题、人口自然增长后住房困难问题、户口迁移有顾虑、进展滞后问题。
2.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三产融合成为国家战略。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作为文件第四部分“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第一条。当前,各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体现在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不断涌现、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农村新产、新业态提档升级、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农民增收与就业渠道日益多元等方面。但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开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目的指向不够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同质化严重、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高、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力量缺失等。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是完善利益分配,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二是聚焦要素需求,完善要素供给政策体系;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激发融合发展市场活力;四是强化应急管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五是大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4]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对加快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努力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新型城乡融合机制。各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推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形成了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一是坚守两条底线,巩固拓展衔接,就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和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和支撑。二是抢抓发展机遇,壮大县域经济。包括:依托县域特色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工业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区域产业转移、融入区域(跨区域)产业协作;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成果孵化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等形式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服务业)部门。三是统筹规划布局,实现城乡贯通。把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互联互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四是深化县域改革,盘活各类资源。五是坚持人民至上,提升治理能力。
(四)凝聚振兴合力、推进路径创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1.凝聚振兴合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驻村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在脱贫攻坚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然需要完善创新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驻村帮扶制度政策,凝聚成为振兴的强大合力。
首先,强化东西部协作。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2021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的意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提升为“东西部协作”,强调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意义,确立结对帮扶关系,明确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和干部人才选派力度不减,重点做好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创新协作方式等工作要求。各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在东西部协作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产业协作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以劳务协作确保稳岗就业、拓宽平台促进消费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强化人才支援、践行两山理论促进生态建设等机制路径,在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产生重要推动和影响。进一步优化东西部协作机制和措施体系,一是要把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摆在强化东西部协作的突出位置;二是要把更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作为强化东西部协作的优先着力点;三是要把提升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作为强化东西部协作的核心领域;四是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重要目标;五是要把完善东西部协作工作机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其次,加强定点帮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共有305 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中西部地区592 个脱贫县。2021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要落实帮扶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政策落实,提高帮扶实效[14]。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定点帮扶工作延续了脱贫攻坚阶段的经验做法,同时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相适应,各单位对定点帮扶的工作机制和工作重点内涵进行了拓展、完善,主要是把帮扶工作重心逐渐转移聚焦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更注重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的激发;帮扶工作方式拓展到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诸多方面。定点帮扶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助于促进定点帮扶县从内而外的提升,成为了中央单位加强自身建设和直通基层的有效渠道。定点帮扶还使得各帮扶单位充分融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通过实际行动贯彻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彰显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本色,对地方和社会具有鲜明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各中央单位将定点帮扶工作和干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挂职干部在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复杂矛盾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宝贵基层工作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个人成长都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优化“万企兴万村”行动。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工商联及有关部门运用“万企帮万村”行动成果,接续组织启动“万企兴万村”,聚焦“三区三州”和16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明确行动边界、途径、组织方式和振兴手段,分类指导、重点推动,不断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的转移,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借鉴脱贫攻坚宝贵制度成果,完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促进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一要深化理念宣传,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对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认知、价值认同;二要树立典型强化示范效应,推广经验,凝聚人心,鼓励有情怀、有想法的民营企业家回归农村、反哺农村;三要优化资源配置夯实政策支撑,让民营企业切身感受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应有的利益获得感;四要优化公共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实现“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农业”,为民营企业高效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大舞台”;五要以高度的政治认同团结广大民营企业家,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六要建立健全组织机制以强化组织力。
最后,持续驻村帮扶。2021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对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持续提升驻村帮扶成效,一要持续优化帮扶干部结构,注重派驻质量,精选派驻人员;二要持续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激励机制,如完善驻村干部激励机制、制定负向激励制度等;三要持续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协调机制,探索村庄发展与驻村帮扶部门及干部双向选择机制,建立健全帮扶单位认领机制等;四要持续优化驻村帮扶成效评估办法。开展专题研究,做好培训工作,加强过程督导和结果管理。
2.创新发展新路径
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能来源,主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推进路径创新、开展示范创建,不断释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
首先,深化农村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抓改革,部署推动了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6]。一系列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农村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方向,阐明了农村改革的根本方法,阐述了农村改革的途径和内容,强调了农村改革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在每年的中央文件中围绕乡村振兴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部署。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其次,推动路径创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及国家各部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政策,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主题主线,压实责任、细化政策、强化措施,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创新实践,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如陕西省集成创新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创新体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创新模式,发展产业夯实有效衔接基础;创新路径,促进稳岗就业确保群众稳定增收;创新方式,打出重点帮扶政策“组合拳”;创新思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有效衔接;创新平台,发挥智库作用助力有效衔接[15]。再如,湖北省用发展办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经验主要有:一是以共同缔造作为工作理念和方法,贯彻落实到乡村振兴全领域;二是以强县工程为抓手,走县域共同发展之路;三是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坚持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增值;四是以小型化分布式设施的模式创新,解决偏远山区垃圾处理难题;五是改革县域寄递物流运作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与“最初一公里”。
第三,着力示范创建。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中央的要求,是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复杂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是我们党“抓点带面推进工作”历史经验的时代运用,是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面上推进工作成效的根本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三农”领域、乡村振兴工作,国家层面先后开展了30 项示范创建活动,各省区市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政策落实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措施。通过系列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地方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试点示范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示范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体现在:明确了发展目标,解决了突出问题;促进了地方先行先试,降低了试错成本;树立了一批示范典型,树立了学习样板;展示了发展前景,营造了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各类示范创建不断释放推进“五个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四、讨论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2]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框架下科学推进。为此,在本文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深化以下论题的思考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关键在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2]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关键是一要健全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和考核督查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实;二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三农”干部队伍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三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四要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要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建设农业强国理论创新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干下去。”“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2]农业农村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决定了当前以抓好乡村振兴为重心、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的各项“三农”工作,需要在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建设农业强国理论指引下,加强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就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把“六个必须坚持”贯穿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人民至上的立场体现在乡村振兴领域,就是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要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行稳致远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前进路上必然不断面临新问题,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提出真正解决新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中国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胸怀天下的特性和使命。对这些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运用中形成的做法经验,进行深入总结研究,形成中国道理,发展中国理论,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创新,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是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战略重点和关键路径研究的继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