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养路径探究
2024-03-25苏立玢薛雅琼
苏立玢,吴 莹,曲 蕙,薛雅琼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法治素养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它不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备条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接受法治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是今后进入社会走向职场的必修课[1]。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素养并不理想,需要通过探索和搭建有效的培养路径加以提升。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知识储备较为不足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10月,为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素养情况,笔者在兰州市某高职院校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500名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问卷有效率为98%。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法律知识储备还有所不足。图1的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什么”,正确答案为“依宪治国”,但选择正确选项的学生仅占20.61%。从答题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加强。
图1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什么?
回答图2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怎样”时,选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占44.02%,选择“独立实施民事行为”的占21.37%,选择“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占6.84%,选择“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占27.78%。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但相关法律知识储备较低,存在“认识盲区”,基本停留在表面层次。
图2 我国《民法典》中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
(二)法律信仰尚未完全树立
图3“你在转发、评论别人有关不实消息时,考虑过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的回答中,“总是考虑”的占49.57%,“经常考虑”的占38.89%,“很少考虑”的占8.12%,“从未考虑”的占3.42%。尽管大多数学生能够考虑到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依旧有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到评论、转发不实信息会造成的相应法律后果。可见部分大学生对合法和违法间的边界不是很清晰,日常法治意识较为淡薄。图4的问题“你认为法律效力是否大于红头文件(即政策)”时,正确选项为第一项,但回答正确的学生仅占55.98%,44.02%的学生选择了认识不清或错误答案。当前,多数学生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依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法律至上已成为学生的真诚信仰,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正义性以及能否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仍处在懵懂之中,甚至个别学生还存在“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人情比法律更有效果,法治信仰并未完全树立。
图3 你在转发、评论别人不实消息时考虑过可能
图4 你认为法律效力是否大于红头文件(即政策)?
(三)法治素养与法治行为不匹配
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了解学习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的法律能力和素质[2]。思与行,从来都是互为表里,相伴而生。法治素养能力与法治个人行为存在密切关系。法治行为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具体表现为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法治素养能力等。面对图5的问题“当发现有人散布网络谣言时,你会怎么做”,76.92%的人第一想法是“报警”,选择“依法惩治”,9.83%的人选择“求助”,6.41%的人选择“自己理论”,6.84%的人选择“忍气吞声”。遭遇知法违法、网络上散布不实信息误导公众等问题时,根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能够理性地作出抉择,这表明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法治素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法治行为表现,但就现实情况而言,依然存在个别法治行为与法治素养不匹配的现象。
图5 当发现有人散布网络谣言时,
在回答图6的问题“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怎么做”时,可以看到,多数人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找教师或者校领导帮助解决的占33.76%,通过媒体曝光、向朋友抱怨的占5.98%。由此得知,面对侵权行为,仍然有一小部分人不是采取法律途径有效解决问题,而是向朋友发牢骚,缺乏用法的主动性。新时代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水平已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有部分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能实现对法律知识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应用,观念和行为选择存在脱节现象,表现出法治素养和法治行为的不匹配。
图6 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怎么做?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十分关注校园法治建设问题,但一些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只关注安全防范教育和法律知识普及,忽视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部分高职院校还出现了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法治教育现象。在课时安排上,很多学校把专业课放在首要位置,课时远远超过法治素养培育课时,且法治教育未独立设置专门课程教学,仅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中对法治教育的专门内容有所涉及。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也较为薄弱,很难开展针对性的法治教育。
(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在学校教育中,法治课程是教授法律知识、传播法治观念、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主渠道。在高职院校,仅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体现了法治教育的部分内容。因受法治理论内容严谨性、教师个人水平、教育对象理解力等因素限制,在讲解法治内容时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书面考试的总结性评价为主。结合教学实际来看,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加工、开展教学设计、精选案例分析等做得不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法律思维的养成。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创新改革,提升学生法治素养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近年来,多数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法治校园工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法治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组织机构还不健全,缺少法律专业人才,甚至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构。即使设立了组织机构,往往也是挂靠在其他部门,组织机构功能定位不明晰。机构工作人员往往缺少法律相关专业背景和法治工作经验,法律素养不高,致使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效果甚微[3]。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养成路径
(一)重视协同育人在法治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1.共建法治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加强与检察、司法、公安、税务等单位的沟通合作,进一步统筹整合社会法治资源,着力打造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法治实践基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以共建法治实践基地为契机,积极探索法治育人新途径。开展法治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用法治精神铸魂育人。
2.加强校地合作
为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地合作,加强与当地执法部门的交流协作,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发挥执法部门助力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主动组织开展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执法部门应从国家法治建设的角度出发,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主动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和普法宣传,指导学生开展法治实践。要尽最大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通过现场教学,近距离感受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3.鼓励学生参与法治研究和课题项目
学校建立法治研究机构或者法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法治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际参与研究活动,深入了解法治理论和实践,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学校可设立法治课题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相关的法治课题,组织并参与课题研究。通过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研究法治问题,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对法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研究和课题项目,学校可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在法治研究和课题项目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如学术奖项获得者、学术活动的组织者、论文主要作者等,给予奖励和荣誉称号。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课程的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为更好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法律问题,实践法律行为,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不同主题和核心问题开展培训,确保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考取国家法律资格证书,高标准、严要求地培养教师,使其精通法律条文内容,不断提高教师法治教学水平和能力,增强讲好法治课程的底气。此外,还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可将法律专业人士聘为兼职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法治教学和研究工作。
2.丰富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堂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的主渠道[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思政课堂所用教材需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可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时政热点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通过解释其所反映的法律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养成良好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此外,要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法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整合教学内容,采取专题式教学,充分挖掘不同专题中的法治教育元素,找准切入点,将法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其中,以此实现思想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同频共振,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亲身体验法治在社会中的作用。案例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法治事件,让学生分析研讨,思考法律规范和原则的运用。课堂上,教师可与学生互动,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集体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场教学,加深对法治的认知。可组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在模拟的法庭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法律援助和公益法律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在法治校园建设中优化法治素养培育环境
1.健全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健全关于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专门组织机构,明确组织机构功能定位,打造硬核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队伍,探索建立协作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方案。学校党委应高度重视,落实好相关文件要求,确保场地、经费、人员等到位,保障机构正常运行。同时,组织专家加强对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以育人成效检验法治素养培育的效果。要完善面向学生需要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各处室对直接涉及学生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对有关管理规定、办事流程彻底清理,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或者损害学生权益的,应及时修改完善,保证校规校纪在制订和颁布过程中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2.建立法治社团和法律实践基地
学校要依据具体业务处理情况明确分管领导和主责部门、协同部门,以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机制为主线,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方式。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能全面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遇事找法”意识的树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学生角度出发,将法治方法应用到班级管理和社团管理等方面,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对自己所负责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服务于学生并接受学生监督。对全体学生而言,需要树立规则意识,主动遵守校规校纪,将法治观念贯穿于教学过程、寝室生活和食堂就餐等校园内生活,遵守院校相关规定,做到考试不舞弊、作业不剽窃、科研不剽窃,主动劝阻违法行为、塑造遵纪守法良好习惯。
3.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要以法治宣传教育为抓手,增强学生参与法治活动的意识和自觉性。可以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包括宪法晨读、法治教育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法治专题讲座等,选取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举办法治微视频比赛、法治主题演讲、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法热情。此外,充分发挥学校各级网络平台优势,广泛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法治学习的浓厚氛围。通过深入开展参与式、实践式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素养普遍存在着法治意识不足、知识水平不高、行为规范不够明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剖析其成因,并探索一些有效培养路径,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5]。因此,高职院校既要加强法治教育的内涵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其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又要拓展法治教育的范围,开设相关法律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和应用能力。通过以上实施路径,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担当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