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设计实践
——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
2024-03-25陈宏宇宋宁宁贺思颖张玉梅
陈宏宇 宋宁宁 贺思颖 张玉梅
1 设计背景与项目概况
城市因水而兴,文明与水共生。成都市天府新区于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是岷江水系沿岸要地,承广都千年的文化传承,融长江万里的水韵,坐拥“一江三河”的自然水资源。兴隆湖作为天府新区鹿溪河流域的绿心,是四川省内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库,也是世界最长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上的重要景观节点。在这里,水系格局与城市格局相互塑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水关系。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兴隆湖畔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兴隆湖一夜成了明星湖泊,开始了全面建设践行“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征程。
兴隆湖所在区域原本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滞洪洼地,后依托鹿溪河河道壅水而成。原鹿溪河老河道蜿蜒穿越湖区,湖域面积约3 km2,水深1.5~7.0 m,库容670万m3,地处天府之国成都的城市中轴线上,位于天府新区科学城核心区,是公园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是岷江流域的重要生态节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样板,是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图1 总平面图Master plan
图2 天府大道与兴隆湖全景Aerial view of Tianfu Avenue and Xinglong Lake
图3 水动力模型及主要污染物扩散分析Analysis of hydrodynamic model and dispersion of major pollutants
天府新区兴隆湖湿地公园借鉴了都江堰地区古人的水利智慧,创新构建了立体多维的生态修复体系。在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理念、生态规划方法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为长江大保护的城市湖库治理修复提供了天府智慧,打造了“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公园城市样板,树立了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标杆。
2 设计要点
2.1 建立基于自然的生态建设创新修复体系
2.1.1 尊重自然,建立全鹿溪河流域的广域城市海绵体
兴隆湖所在的水系鹿溪河是岷江二级支流,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该区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径流年际变化大,枯水期生态用水需求大,雨季防洪压力大。为改善补水的不稳定性,充分利用水资源,形成水资源和水生态的良性循环,项目设计提出“先蓄后排”的理念,因地制宜,顺应低洼地形,壅水成湖,通过筑坝蓄水、河湖分离来强化区域海绵作用,使兴隆湖湿地公园成为天府新区水脉系统与湿地网络的动态转换主体及调控中心。
图4 Y型导流槽空间示意Space diagram of Y-shaped diversion trough
图5 林-水一体格局Pattern of forest-water integration
图6 近自然群落Near-natural community
2.1.2 学习自然,传承都江堰古人的智慧生态修复策略
巧用自然之力,秉承“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结合水动力模型及主要污染物扩散分析,在主湖区保留并拓宽原老河道,形成Y型导流槽,来作为区间雨水排涝的快速通道。改造后主湖区的整体水下地形呈Y型,主河槽深7~10 m,由内向两侧逐渐变浅至1 m。这项措施使主河槽的水体流速高于两侧湖区,有利于浅水区构建水生态系统,实现极端暴雨环境下的快速控沙、畅流,稳定提升水质以及减少湖区淤积,有效实现了河湖水体的良性交换。
2.1.3 利用自然,开拓多维立体碳汇系统的重点试验地
遵循水体—岸带—陆地垂直生态梯度空间的变化规律,依托水下森林、滩岛及近自然森林群落等空间构建立体碳汇系统,通过全区域、全要素、全阶段的系统设计,实现了立体的湖泊生态系统整体修复,使湖区水质提升至地表水III类标准,绿地覆盖率达82%,形成了有序而完整的生态碳汇格局。
2.1.4 恢复自然,树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典范
通过取土和覆土回填来资源化利用湖区底泥,模拟自然条件塑造了11种水深梯度,重构了浅滩与深潭地形。湖泊水深梯度的形成,保证了湖泊冷、暖水团的物理交换,增强了水体的物理自净能力,为水下生境营造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在湖心岛和南山建立的生态保育区,通过丰富的本土植物群落搭配为以鸟类为主的陆生动物的多样性创造了复合栖息地。兴隆湖的可观测鸟类数量较修复前提升了36%,打通了川西鸟类迁徙的重要城市栖息廊道。
图7 观鸟平台Bird watching platform
2.2 打开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窗口
2.2.1 完善绿色服务功能,树立未来社区典范
兴隆湖重新自然化的阶段立足于生态保护,着眼于人文关怀,以兴隆湖为核心,营造休闲亲水环境,配置多项水上活动设施,让群众亲近自然,快乐运动。新建儿童艺术中心、路演中心、湖畔书店、水上运动中心等配套建筑,沿湖新增综合型驿站,完善现有公服配套设施,汇聚时尚消费、对外交往、科技发布、亲子休闲等功能。同时投入低碳普惠设施,精准化匹配民众需求,升级湖居生活,积极创造未来社区的生活新场景。
2.2.2 激发绿色扩散效应,打造公园城市名片
图9 滨湖路演共享空间Shared space for lakeside roadshow
兴隆湖湿地公园打造了长2.6 km的国际赛艇赛道,规划了18.3 km的水上游览航线,拥有50万m2的水上活动区域,建设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及赛事基地,以帆船、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为引领,同时设置可承办高规格国际级专业比赛的极限运动场地,作为国家和省市级队伍的训练中心,长期开展青少年以及专业运动员培训,培养本土高素质人才。环湖8.8 km的专业跑道通过色彩及材质来区分专业跑步道和慢行道,专业跑步道使用蓝色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 EPDM)面层材料,临湖慢行步道使用深灰色透水露骨料面层材料,为市民日常健身及马拉松赛事等提供场地。
2.2.3 维持绿色引擎作用,孵化创新科技产业
图10 极限运动场地中的波浪泵道Wave pump track in extreme sports venue
图11 滨湖篮球场Lakeside basketball court
图12 青少年桨板休闲赛Youth stand-up paddling (SUP) competition
兴隆湖湿地公园以公园为导向带动科学城发展。成都科学城通过建设实验室、布局“大装置”、集聚国家队、拓展高校圈、打造人才港、发展新经济等举措,培养、吸引国家高端科技人才;通过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为科技创新人才营造优质办公环境,为天府新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数字经济核心承载区提供强有力支撑。
3 结语
兴隆湖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的标志性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生态到产业、从产业到生活,得益于诸多科学治理手段同向发力,蜕变后的兴隆湖湿地公园不仅成为集防洪、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天府绿心”,还为地区的新消费、新生活、新经济注入了不竭的活力,绘制出一幅幅“人、城、境、业”和谐共融的动人生活场景。产业集聚、鸟唱蛙鸣、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兴隆湖湿地公园,昭示着我们正阔步迈向公园城市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