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全运体育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2024-03-25单琛蕾仵美阳

四川体育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极限运动全运会体育场馆

单琛蕾,张 伟,周 勇,仵美阳

陕西省全运体育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单琛蕾,张 伟,周 勇,仵美阳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710077。)

对赛后全运会场馆的综合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对提升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影响第14届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场馆经济收益较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缺乏安全性保障,场馆专业性过强、难以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和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的缺失等多个方面;全运会后体育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策略包括:运用多元化运营模式、提升场馆经济效益,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力度、优化服务供给,多渠道培养、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

陕西省;第十四届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

2021年,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4届运动会在西安圆满落幕,全运会的成功举办对西安市的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然而,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如何提高全运会赛后场馆的综合利用效率值得我们深思。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重点围绕赛后全运会场馆的利用问题和中长期趋势进行思考,以期为全运会后赛事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西安“十四运”体育场馆建设与规划利用概括

场馆建设是办好全运会的硬件支撑和重要标志。为全面贯彻“全运全省全覆盖”的发展理念,陕西省13个地市范围内共修建全运体育场馆53个,其中新建30个、改造23个。场馆建设以西安市为核心、以关中为重心,均衡分布在宝鸡、咸阳、渭南等地(见表1)。

场馆配置践行“节俭办会”的建设理念,兼顾赛时要求和赛后利用,秉承“能用不改、能改不建”的原则,优先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合理配置校园场地[1],因地制宜建设相关赛事场馆,以减少基建的投入和资源的浪费[2]。

场馆设计以陕西元素为建筑特色,以地域民俗符号为立意,整体回归“红色文化”和“丝路文化”,充分彰显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情怀。

表1 第十四届全运会体育场馆分布情况

1.1 西安“十四运”体育场馆建设概括

表2 西安市体育场馆及其承办项目

(续上表)

场地类型场馆名称承办项目建设类型 社会体育场馆西咸新区小轮车场地小轮车比赛项目新建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马术 比赛场地马术比赛项目新建 非竞赛 场馆西安全运村赛事期间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及相关人员日常生活服务新建 赛事指挥和新闻媒体中心赛事的组织协调和信息 处理等已有

西安市作为十四运体育场馆布局的核心,新建和改造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共计28个,赛事场馆25个、相关配套设施3个。另有一条马拉松比赛专用的赛道,主要依托西安市区内现有道路改造提升而成。配套设施(西安全运村、赛事指挥中心和主新闻中心)为非竞赛场馆,其余场馆均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负责赛事期间的服务、组织和信息处理等,竞赛场馆则根据自身特点及专业性承办相应的竞赛项目。根据表2可见,场馆中学校体育场馆10个,社会体育场馆15个。其中,西安赛区新建体育场馆12个,改造利用原有体育场馆13个。新建场馆与改造利用场馆之间的比例较为合理。由此可见,本次西安赛区全运场馆尽可能降低了建设成本,在充分改建原有场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

1.2 西安“十四运”体育场馆赛后规划概括

赛事体育场馆的前瞻性规划和思考,不仅可以为赛事场馆赢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促进赛后场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西安赛区改建提升的体育场馆,赛后将继续承接体育竞赛和作为满足群众体育及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如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赛时主要负责承担十四运会闭幕式、体操及击剑比赛项目,赛后不仅可以继续承接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也可以为大众休闲及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基础场地设施[3]。

新建场馆则充分融合周边的商业、居住、文旅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多功能综合体。如西安奥体中心,联动周边文旅及生态资源配套设施,赛后将打造成集竞赛、训练、旅游为一体的体育文化综合体[4]。阎良区极限运动中心将依托极限运动,形成竞赛、文旅、研学为一体的新潮运动文化综合体。

此外,学校体育场馆主要利用方向为推动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以充分发挥场馆在体育教育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教学提供场地设施。

2 往届全运会体育场馆案例分析

2.1 天津市第13届全运会

第13届全运会赛事举办期间,天津共修建体育场馆47个。其中,利用现有体育场馆11个,改建场馆15个,新建体育场馆21个。第13届全运会场馆通过多方位协作,以体育竞赛和公众体育服务为方式,将功能定位转化为体育资源、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相配套,赛后主要承接体育教学、群众体育运动、大型文化展演等。为提高赛后利用效率,专业性场馆将功能定位为稀缺体育资源,但该类场馆专业性强,大众参与程度不高,且由于缺失专业的场馆管理人才指导,较难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此外,部分场馆之间功能较为相近,存在赛后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现象,管理体制也阻碍了场馆的开放运营。[5]从天津13届全运会可以看出,提升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加强场馆专业人才的配备是场馆发展的重要举措。

2.2 辽宁省第12届全运会

为提高赛后场馆的利用效率,辽宁省沈阳市22个赛事场馆中,5个场馆选在专业的训练基地,赛后仍可供运动队训练使用;4所体育场馆承办过足球、篮球联赛或大型演出等活动,赛后可以继续运营使用。但这类场馆功能较为单一,很难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要。另有8所场馆选在高校,此举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也使高校场馆的社会化运营成为可能[6]。但高校场馆赛后规划功能单一,主要为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和培训服务,加上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体育部门直接管理、校行政部门协作管理、对外承包管理等[7],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相对滞后,很能满足场馆的维护费用,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赛前投入与赛后回报的差值较大。

2.3 山东省第11届全运会

山东省第11届全运会共建设场馆129个,新建44个,维修改造85个,场馆建设总投资105亿元[8]。山东省全运会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导,场馆通过为公民提供体育服务,促进当地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依托举办大型赛事或文艺演出活动,借此吸引公众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此外,政府为促使大众参与到体育锻炼,本着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位置,搭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采用各类制度方式,以低价或公益性服务的方式向当地群众提供健身服务。但这种公益性的场馆运营模式在赛后利用中,经济收益小,无法平衡场馆前期的投入成本,场馆的后续维修费用也使得财政负担逐渐加重。此外山东省大型体育场馆采用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全额预算、差额预算、托管型、承包型和自主经营管理模式,但大部分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管理状况并不乐观[9]。

3 第14届全运会赛后场馆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3.1 场馆经济收益较低

西安奥体中心总投资79亿元,滑板、攀岩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5350万元。为凸显场馆的智能化,部分场馆信息化建设全方位运用5G、AI+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但场馆前期的投入成本与赛事后期的收益较难平衡。

体育场馆属于低频次、高要求,服务周期长的行业,消费不可能随时发生。体育场馆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均归场馆本身所有,这种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单一,不具备完善的经营策略,其经营收入主要以举办体育赛事、广告或场地出租为主,场馆日常的水电、器材维修等支出费用巨大,再加上智能化场馆需要定期检查保养,一旦发生损坏,后续的维修费用价格十分昂贵,从而影响场馆的良性循环,且由于新冠疫情的反复,场馆的经济收益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虽然场馆的属性更侧重于公益性,但赛后如何发挥其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经济收益,实现场馆的自营式可持续性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3.2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缺乏安全性保障

西安赛区场馆在建设时将场馆与“教育”相配套,充分发挥了场地设施在教育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为青少年及高校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实践支撑[10]。

该类场馆赛后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技能培训,为学校文体类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此举虽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但不论是新建还是修建改造的高校场馆管理部门都归属于学校。西安市高校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体育部门或校后勤管理,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水平偏低,同时,体育赛事的承接大多依托于学校进行,其价格由学校决定,场馆市场化运营存在不足,因此,经济收益较少,很难满足场馆日后的维护费用。

高校场馆为保障正常的体育教学,面向社会大众的开放时间相对较短。目前,西安部分高校采用封闭式管理,健身群众较难进入高校进行体育锻炼。此外,学校型场馆如何面向社会开放?有偿开放如何确定收费标准?开放后如何保证校园的安全性,这些都是场馆目前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3.3 场馆专业性过强,难以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

第14届全运会场馆中,部分场馆专业性强、较难满足市民的大众化健身需要,是场馆赛后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以阎良区极限运动中心为例,该中心是集滑板、攀岩、小轮车、轮滑等为一体的高标准极限运动中心。其建设构造、设施设备、数据信息等均符合极限运动的专业要求。但场馆的专业性太强,功能相对专一,场馆赛后一般用于承接省、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任务或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专业赛事,赛后利用过程中很难对场馆进行改造利用,较难满足大众的健身需要。部分极限运动装备昂贵,加上保险、医疗等支出,不少人望而却步。加之全国每年的相关赛事相对较少,从而为场馆的赛后利用造成隐患。

同时,极限运动是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运动项目,速度快、难度大、冒险性较强,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并不高,且多以青少年为主,受众群体较小。此外,场馆专业指导人才配备较少,大众认知水平偏低、不懂得如何使用专业性场馆,加上场馆收费较高,大众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因此,场馆专业性太强也成为制约场馆发展的因素之一。

3.4 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的缺失

随着体育场馆的逐渐开放、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体育场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智能化、智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提出了要求。体育产业链的开发利用包含体育用品、体育服装、体育旅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该产业链主体之间依赖性较强,但相关复合型专业人才较少。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或维修等对实操性要求极强,且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极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要有场馆运营、服务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场馆的对外宣传与推广,也需要相关体育传媒专业的人才。但当前,专业的、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较少,已成为制约场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陕西省全运体育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策略

4.1 运用多元化运营模式、提升场馆经济效益

场馆在赛后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融合“城市综合体”模式,将体育场馆看作是建筑群的一部分,使体育功能与其他功能相补充。

体育场馆要积极保障其基本职能,以安全为基础,提高场馆的综合服务与品质,立足于全民健身发展平台和体育培训基地,以体育特色小镇为依托,加强综合性服务力度,通过举办优质的体育赛事、文艺汇演活动,打造集商业、居住、文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空间区域,使其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中心,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社会效益,促进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安全保障措施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处理好师生与社会锻炼人群之间的关系,是高校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关键点[5]。

(1)学校要做好场馆开放时间的规划及调整。学校场馆要充分保证体育教学课程、师生体育锻炼及学校各类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规划对外开放的时间和地点,避免因外来锻炼人员而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或场地使用矛盾的发生。

(2)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5]。学校要加强对外来人员的信息核实,强化场馆及器材使用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机制,加快场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场馆全程监控;场馆要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及指导人员,加强对外开放时间段校安保人员的巡视力度,最大限度的消除师生及外来健身人群的安全隐患。

4.3 加强宣传力度、优化服务供给

加强对极限运动的宣传力度,普及极限运动知识。新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抖音APP等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强对极限运动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极限运动的认识与普及水平,改变人们对“极限运动是对生命的不负责”的错误认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极限运动。

促进体教融合,大力推广极限运动进校园活动。学校要完善课程内容,积极举办极限运动俱乐部、大学生社团和相关研学活动,积极组建代表队参加相关体育赛事,不断培养学生对极限运动的学习兴趣。

优化极限运动服务供给。极限运动对技术的专业性、技巧性要求较强,初学者不宜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极限运动场馆要加强专业性指导人才的配备,完善器材装备的租赁制度及相关配套设施,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4.4 多渠道培养、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

赛事场馆的运营包括管理、维修、媒体宣传和赛事营销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因此,体育场馆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的管理体系,借助专业机构、先进场馆运营管理经验,场馆管理层可学习先进体育场馆的运营办法。同时,结合场馆运营的实际需要,依托学校公开挖掘、输入场馆运营管理专业的高材生,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员的经营水平和整体管理能力,提升场馆的赛后利用效率。

[1] 张锦锦.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后西安体育场馆的科学利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9):174~176.

[2] 十四运53个场馆覆盖全省,你家附近有吗?-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148482.

[3] 邰 峰,郑 超,梁 鑫,等.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及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03):425~432.

[4] “后全运时代”体育场馆如何利用_新华网陕西频道 http://sn.news.cn/2021-11/13/c_1128060215.htm.

[5] 李龙凯. 天津市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

[6] 孙明泽. 第十二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置入高校的外溢效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7] 吴 灿,童锦锋.后军运时期武汉高校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2):245~247.

[8] 边 爽,范存生.全运会背景下辽宁省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5):595~598.

[9] 柳国庆. 第十一届全运会后山东省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10] 解难题场馆赛后可利用新突破全运场馆进中学-国际在线http://sn.cri.cn/n/20200806/d7776cd1-95c9-73b8-3d9a-bb37d5b81fcc.htm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haanxi National Sports Stadiums after Games—— Taking Xi 'an City as an Example

SHAN Chenlei, ZHANG Wei, ZHOU Yong, et al

(X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anxi, Xi'an Shaanxi, 710077, China.)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tadiums after the National Gam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By using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st-game utilization of the sports venues of the 14th Games include: Venues have low economic returns, Lack of security guarantee for the opening of university sports venues, Some stadiums are too professional to meet the public's fitness needs and lack of compound sports professionals. Strategies for post-gam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tadiums include: Use diversified operation mode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venue, Strengthen security measures for university sports venues, Strengthen propaganda, optimize service supply, cultivate and introduce compound professional talent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The 14th National Games; National Games; Sports venues; Post-game use

G818.2

A

1007―6891(2024)01―0006―04

10.13932/j.cnki.sctykx.2024.01.02

2022-01-15

2022-03-01

陕西省全运体育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研究——以西安市为例,陕西省体育局2021年常规课题,编号:2021033。

单琛蕾(1995-),女,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极限运动全运会体育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2018“三峡之巅”CHINA X3中国·奉节国际极限运动季隆重开幕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挑战极限运动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