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风雨无阻的“周五之约”
2024-03-25程彦暄姚单李倩责任编辑胡珊
文/程彦暄 姚单 李倩 责任编辑/胡珊
(上图)2023 年11 月24 日,蔡春凤在镇海区庄市街道庄一社区为居民义务理发。
1 月5 日又到周五。凌晨4 点半,天还没亮,家住奉化区方桥街道的蔡春凤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匆匆赶到自家理发店。她拿上志愿者马甲,以及电推子、牛角梳、剪刀等一整套理发工具,赶到公交站,搭上了最早一班636 路公交车。
她的目的地是镇海区庄市街道庄一社区,“任务”是为老年居民义务理发。这个“周五之约”她已坚持了12 年。从方桥到庄市共40 余公里,每次往返她都需要倒车6 次,花费近7 小时。虽然路途麻烦,但12 年来,除非生病,蔡春凤都是风雨无阻。
其实,蔡春凤家门口就是地铁站,但她只能“望车兴叹”。“剪刀不能带上地铁,但又是我理发必需的工具,所以只能选择公交车。”她无奈说道。
每次理完发,蔡春凤都做好登记。
上午8 点多,蔡春凤来到庄一社区镇红先锋驿站,一切准备就绪。老年居民陆陆续续来到驿站,一进门就熟络地和她打招呼。“小蔡,这次帮我剪短点。”“小蔡,给我换个显年轻的发型。”……“快坐快坐。”只见蔡春凤左手拿着梳子,右手握着推子,熟练地在“客人”头上来回修剪,不到10 分钟,便剪出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发型。她动作这么快,只因彼此太熟了。“服务这么多年,社区绝大多数老年人适合的发型我都‘门儿清’。”
到10 点多,蔡春凤已帮十余人理好了头发。此时,她要赶到下一个志愿服务点——聚兴路601 号柒柒里旁边的暂住房。这里住着数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蔡春凤来到楼道口一处专门为她理发准备的桌椅前,把带来的电推子、牛角梳、剪刀和剃须刀等理发工具一一摆放在桌面上,随后挨家挨户敲门,喊老人们出来理发。“这次帮我剪短点吧。”“小蔡呀,给我换个发型好不好?”……谈话间,不到1 个小时,蔡春凤便帮5 位老人理完了发。“今天人少,往常人多的时候过来一趟要帮十多个人理发呢。”她说。
这次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到当天下午4 点才结束,蔡春凤一共服务了三四十名居民。这个人数在她的日服务量里不算高,刚刚达到平均数。碰到人多时,她一天要给六七十人理发,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除了庄一社区的“周五之约”,从2011 年起,蔡春凤还参加了庄市街道每周二上午的庄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下午的同心湖社区志愿服务,每月15 日的红动力“红一五”便民集市,17 日的陈倪路社区“在一起更幸福”志愿活动,以及一些临时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平均每月参加志愿活动14 天,最多的月份达到了22 天。
搭功夫、搭时间、搭费用,放着自家生意不做,跑来庄市街道免费理发一整天,图啥?“我是庄市人,从小住在庄市老街,是街坊邻居看着长大的。年少时家里困难,没少得街坊邻居的帮助,父母也常教育我要学会感恩。志愿理发这件事儿,是父亲提议的,他说年纪大的老人不喜欢进理发店,他们需要的是方便、实惠的理发服务,但愿意提供这样服务的理发师已越来越少。20 多年前我便开始断断续续做这项志愿活动,后来发现这项志愿活动成了不少老人的‘刚需’,就把时间固定了下来。”蔡春凤解释道。
除了老人的需求,让蔡春凤坚持12 年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小时候,庄市老街上的街坊邻居之间常常走动,关系融洽。长大后,幼时的玩伴各奔东西,鲜有联系,不少人搬离老街,昔日热闹的街巷越来越冷清。我虽然嫁到了奉化,但很怀念那时的‘烟火气’,所以选择庄市街道作为我的志愿服务点。每次回庄市与相熟的街坊邻居聚一聚,都有一种亲切感和幸福感。”蔡春凤说。多年服务下来,她的志愿服务点逐渐成为乡邻重聚的“平台”、老街坊们往来的“连接点”。在蔡春凤看来,她剪的是头发,留住的却是难以割舍的乡愁。
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越多,意味着她的理发店“停业”时间越长,家人有想法吗?“这件事我老公、孩子都很支持,从未因经济损失埋怨过我,他们不仅不计较,还以我为荣。”蔡春凤表示,她会坚持做下去,尽己所能服务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