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培育创新型人才
2024-03-25张国富吕春燕
张国富 吕春燕
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容易出现不愿与他人交流、厌恶学习等不良习惯,难以得到良好发展,更难说有创造才能。因此,我们倡导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培育创新型人才,旨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一、转换角色,注重引导
教师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时间长而又广泛的人群,在学校,他们是为学生提供环境的主导者,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威严的、高高在上的长者角色。因此,学生难有自主的想法,头脑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育环境,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和谐的氛围。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和蔼可亲的朋友,循循善诱的领路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乐于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索创新。
一堂好课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有恰如其分的引导,教师课上利用精练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沉寂的课堂,形成良好的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的“亮点”,使学生得到成功的愉悦感。例如,在执教“能被3整除的数”课题时,笔者在课上首先说明:“同学们,今天你们当老师考我,每个小组出两个不重复的数,看老师能不能猜出它们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们一听说考老师,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出了如下类型数字:①98,115;②321,897;③2117,6369;④5118,123456789。对第一组数,笔者首先给予了肯定:第一组同学出得好,一个两位数,一个三位数,笔算简单。告诉学生,这两个数都不能被3整除,要求学生试笔算。对第二、第三组数,笔者也首先给予肯定:出的数一个比一个大,想难倒老师,你们真动了不少脑筋。告诉学生第二组数全部能被3整除,第三组数中2117不能被3整除,而6369能被3整除,要求学生试笔算。对第四组,教师给予肯定:你们动脑最多,出了一个超亿的数。告诉学生两个数全部能被3整除,并要求学生笔算。这时,学生非常疑惑,希望教师告诉他们判断如此迅速的原因,此时笔者及时说明原因。通过这样的引导,师生互换了位置,学生在组内交流出数、写数考老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拉近了师生距离。评价学生出数的特点,找到学生的长处,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心,敢于挑战教师。
二、多层目标,注重差异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只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为根本目标,应更加重视让学生真切体验探索和获得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增进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使数学学习变得有价值。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设计7+4教学目标时,可如下设计:①把4分成3和1,再算7+3+1的“凑十法”;②把7看成10,再算10+4-3的“多加减补”;③把7分成6和1,再算4+6+1“拆大数补小数”的凑十法。①是基础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的,②和③特别是②稍有难度,可以是部分学生应掌握的。这样的教学目标难易有度,层次多样。教学目标的设计也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学生而定,为达到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设计基础性目标;为充分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潜能而设计弹性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于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目标,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与终身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单纯知识性目标是截然不同的,突出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调查实践,学用有源
数学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结合才能有生机和活力,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会变得死气沉沉。笔者设计了联系生活的动态内容,如布置课前与课后的小调查,收集资料与数据,再安排活动课来处理资料与数据,丰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让学生实地调查,选取对课堂教学有价值的资料数据。学生依据调查资料数据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通过适当引导把课堂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得出相关的数学结论。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布置学生到市场调查物品的价格,学生带来了如下数据:卷笔刀0.5元/个;铅笔0.25元/支;钢笔2.80元/支。同时学生根据资料提出了相应的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如下:①卷笔刀和铅笔一共多少钱?列式0.5+0.25;②卷笔刀比铅笔贵多少?列式0.5-0.25;③钢笔和卷笔刀一共多少钱?列式2.8+0.5;④钢笔比铅笔刀贵多少?列式2.8-0.5。然后把其余的问题和算式交到各小组里,让小组讨论商量怎样列出竖式,求出相应的得数。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法则。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调查的资料有序化,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学生自己提出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问题并且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利用周围事物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内容开放,过程灵活
在教学中,教師应围绕教学目标,不拘书本内容,联系实际,灵活应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过程已成定式。如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上,先复习导入,再按课本安排讲授新知,最后练习巩固,这样太格式化,往往为了完成这些程序而忽略了对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按照自己的习惯随意地上,根本不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的教学过程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科学的。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不按教材设计的剪拼方法来讲,先让学生自己用纸板想办法去剪拼,引导学生剪拼成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来探索计算方法,这样常常会得到不同的剪拼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汇报探索成果。教师应根据课堂生成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又能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具体的,是活的。还可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就是不落俗套、严谨的、灵活的教学过程,它是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教学情况而灵活处理的一种开放式过程,不是僵死、固定和模式化的。
五、比较总结,善于整理
比较总结就是对小组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找出相应的符合教学目标的数学结论。总结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学时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所学内容及时进行比较总结。整理所学过的知识,有助于复习旧知识,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探究。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整理的习惯非常重要。小组合作学习会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尽力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样他们在小组探究中就形成了集体的智慧,扬长避短,具有了小组创造性,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学生整理所学过的知识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各小组整理的特点,抓住时机,充分肯定,使每个小组及其成员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出示了“铺一条路,甲队单独干15天完成,乙队单独干10天完成。两队合干多少天完成?”一题,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后列出了如下算式:①30÷(30÷15+30÷10)=6(天);②150÷(150÷15+150÷10)=6(天);③300÷(300÷15+300÷10)=6(天);④1÷(1÷15+1÷10)=6(天)。这时让学生比较上述算式,组内讨论如下问题:①得出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的多少有无直接关系?②上述方案都很好,但是哪种方案更简便?③只知道几个队的工作时间,能否求出各自的工效?④没有工作总量时,工作總量可以看成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了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最简便。又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关系”时,学生分组展示整理结果。教师及时发现并肯定了各小组整理的优点:①组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易于记忆;②组用四边形来说明四边形之间存在的关系,生动形象;③组运用了四边形中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来说明各四边形的关系,立意新颖;④组用树干、树枝的形式体现了各四边形的关系,形象而逼真,富有创造性。看到教师肯定了各组的闪光点,各小组成员欢欣鼓舞。日常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整理和鼓励,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善于整理的好习惯。
六、开放练习,激起挑战
开放练习就是设置多种思路、多种答案的练习形式。开放的练习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开放视野、拓宽思路、激起挑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能帮助学生鼓起敢于攀登数学高峰的勇气,树立他们勇于向科学挑战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笔者设计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的开放式练习题。学生组内合作自主探索列出了如下算式:①1×7=7(平方厘米);②2×6=12(平方厘米);③3×5=15(平方厘米);④4×4=16(平方厘米)。展示之后,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质疑:④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不能算正确。这时教师及时点拨,告诉学生,关于④我们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后,再回来看它是不是正确。由于答案不唯一,所以学生的结论都正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综合评价,动态多样
教学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热情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导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开放式教学评价可汲取以往评价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评价发展到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评价的方式也由只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分析评价,转变为通过对学生观察、与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得到的资料而产生的评价。评价的内容由知识性的评价转变为智力和非智力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的过程由对学生静态的评价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动态的评价。
(作者单位:张国富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二实验小学;吕春燕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源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