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宋代宫廷服饰
2024-03-25
《宋太祖坐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说盛唐的服饰是鲜艳、绚烂、张扬的,那么宋朝的服饰就是低调、内敛而不失奢华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复刻、复古,喜欢汉服,其实很多改良的服饰都承袭了宋朝服饰的风格。
宋朝皇帝的常服
在没有照相机的古代,帝王们想给后人展示自己“伟岸”的形象,最好的方法就是画像了。留下画像最多的朝代,应该就是宋朝了。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到高宗、理宗、哲宗、徽宗等,都有画像流传。有意思的是,除了太祖赵匡胤之外,其余的皇帝多是一身红袍,除了长相各有特点之外,基本都是“复制”“粘贴”。
除了身穿大礼服之外,宋朝皇帝的画像基本只有两个颜色,一黄一红。如果说红色是“五彩斑斓”的红,那黄色就单调一点,皇帝常穿的基本都是淡黄色了。这两个颜色之所以能得到宋朝皇帝的青睐,也是有独特原因的。
皇帝穿黄色,其实也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黄色”的象征意义,最早始于汉代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在他的观点里,黄色是五色的中间色,代表中央;明代文人田艺衡的《留青日札》进一步阐述了黄色的衣服只有帝王能穿,是祭天时要用的颜色。
黄色成为皇帝专属的颜色,其实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朝之前,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有穿黄色衣服的习惯。到了唐高宗的时候才明确下令,百姓和官员都不能穿黄色衣服,黄色成为帝王专属色。宋朝很多习惯都延续自唐朝,专属色自然也没有例外。
在后周显德七年(960年),“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被部下拥立为皇帝。这是一件大家心知肚明的“表演”,成为皇帝之后,赵匡胤下意识地避免了更能代表皇帝的明黄色。因为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似乎就是在不断提醒他,皇位到底是怎么来的。整个宋朝,黄色还是比较受到皇帝偏爱的,毕竟黄色象征着权力。种种因素叠加,赵匡胤选择的淡黄色,也影响了后来的赵氏子孙,大家争相向太祖学习,正因如此,淡黄色就成了宋朝皇帝比较喜欢的颜色。
关于淡黄色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宋初的皇帝都太过节俭了,赵匡胤的衣服都是洗了又洗,衣服越洗,颜色越淡,明黄色变成了淡黄色。在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不仅自己的衣服反复浣洗,连寝宫内的被褥都是暗淡的素色。
《宋仁宗坐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色是君权的象征,那红色又是因为什么受到了宋朝皇帝的喜爱呢?这一切还是要归结到“五德终始”理论上来。这一理论来自战国,那时候的学者认为,五行与每个朝代的国运息息相关。例如,五帝时期是土德,终结五帝的夏朝是木德;成汤的商朝是金德;武王伐纣是火德。其对应的颜色为土德对应黄色;木克火,木德是青色;金克木,金德是白色;火克金,火德是红色。
按照这个理论,宋朝就属于火德,对应的红色就被宋朝皇帝们所喜爱。这个理论被历朝皇帝所推崇,所以历朝历代的皇袍,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按照规制来说,宋朝皇帝上朝的时候,穿的应该是通天冠服,但是通天冠服过于隆重,几个小时的朝会下来,坐在龙椅上很难受。于是,宋朝皇帝除了大祭祀致斋、大册命等重要场合外,一般常朝的时候还是以常服为主。对于大臣来说,朝会是向“上司”汇报工作,听从安排;但对皇帝来说,朝会就是接见下属,分配工作,有奖有罚。所以,作为最高统治者,让自己穿得舒服一点开完朝会,也是可以理解的。
走在潮流前端的宋朝皇后
宋朝皇后虽然贵为后宫之主,但在画像上却只能被称为某皇后,没有自己确切的姓名。比如《宋仁宗后坐像》,就有过争议,因为宋仁宗赵祯有过两任“活着”的皇后,一位郭皇后、一位曹皇后,他还有一位“死去”的皇后张氏。
虽然赵祯名义上有过三位皇后,但是专家学者都认为这幅《宋仁宗后坐像》画的应该是曹皇后,毕竟她陪伴赵祯的时间最长,而且更加名正言顺。画上曹皇后身穿的衣服名为翟衣,是宋朝时候的最高礼服,因衣服上绣着翟鸟花纹而得名。
南宋《歌乐图》,上海博物馆藏。此卷描绘了南宋宫廷歌乐女伎演奏、排练的场景。
女伎的高髻上饰以角状配饰
翟衣其实是一种统称,包括祎衣、褕翟、阙翟三种,也称“三翟”,其中最贵重的是祎衣,只有皇后才能穿。宋代皇后、妃子的礼服分为四等,依次为祎衣、朱衣、礼衣、都衣。到了南宋,后妃礼服被宋孝宗改为三等,皇后备祎衣、禮衣,妃备翟衣。
为了彰显身份,曹皇后所穿的祎衣还在领子、衣襟、袖口、下摆等位置都饰有云龙纹,领口也缀上了一圈珍珠。这样隆重的衣服只有在受册、助祭、朝谒景灵宫的时候才会穿。平日宴见宾客的时候则穿钿钗礼衣,是一种类似翟衣而无翟纹的大袖连裳,颜色上并没有太多限制。
画像上立在曹皇后身侧的两名宫人,看上去比曹皇后要显得小一点。并不是近身服侍皇后的人真的很矮小,而是宋朝画像的惯例“主大从小”。画上的大人物一定会被画得大一些,更加突出大人物的威严。后来,这种方式也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传统式样之一。
画上除了曹皇后的祎衣外,最吸引人的是曹皇后和侍女头上戴的冠。曹皇后的冠名为九龙四凤冠。上面镂空雕刻了龙凤图样,还镶嵌着许多的珍珠、宝石。冠的下面有两个翘起翅膀一样的东西,称为博鬓,是一种装饰性物件,可以用来遮掩两鬓的头发,有的也用假发制作,通常只有贵族女子才能佩戴。
曹皇后身边侍女头上戴的冠,上面则插满了花朵,被称为花冠。这种花冠上装饰的花朵一般都不是一种,而是多种花朵组成的。这种各色鲜花齐聚的场面,也是北宋的潮流。那时候的人都很喜欢花朵,还喜欢把代表春夏秋冬四时的花朵聚到一起,称之为“一年景”。不过真花很难做到同时共存,所以宋朝的花冠上会用到绢花,也就是用各类丝织品制作的花朵。
白沙宋墓壁画。
曹皇后及身边侍女的脸上贴着的珍珠,名为面靥,也是宋朝的时尚。面靥最开始只是在面部的酒窝处点上红点,后来不满足于只在酒窝位置做文章,形状也逐渐增多了。到了曹皇后这里,就变成了大颗的珍珠装饰。在北宋的其他皇后像里,例如《宋神宗后坐像》里的宋神宗皇后,也有着这样的珍珠装饰,皇后的衣服以及头上戴着的冠,规制也相差不多。
已经有了面部的装饰,胭脂水粉自然也不能落下。宋朝当时还流行一种“三白妆”,就是在额头、鼻子、下巴这三个地方,用白粉涂成白色,妆面效果有点类似今天化妆里的高光。曹皇后和侍女就都画着这种三白妆。有了高光,眉毛自然也是经过精心雕琢的,除了唐朝就流行的柳叶细眉,宋朝还出现了粗眉晕染的“倒晕眉”。
对比赵祯简简单单的画像,曹皇后的画像可以说是处处精致了。看上去不起眼的地方却都是宋朝正流行的事物。看来曹皇后不仅在朝政上有着“贤后”之称,在装扮自己方面也丝毫不逊色,是引领宋朝流行风尚的“潮人”呢!
宋朝女性冠饰之美
宋朝男人簪花的景象盛极一时,女人也不甘示弱,头上的冠饰种类多到让人应接不暇。其种类从花冠、珠冠、山口冠、垂肩冠到角冠、团冠等各式各样,材质更是非常丰富,鲜花、象牙、篾片、牛角、木梳、玳瑁……只有想不到,没有宋朝女人不敢往头上戴的。
我们从北宋刘宗古的《瑶台步月图》中可以窥见一二:三名贵族女子在画作中央,高绾发髻,穿着小袖对襟旋袄,外搭褙子,手捧着杯盘;两名女仆立于左右,拿着扇子和壶。五人娉婷于瑶台之上,身份虽有差异,但享受到的景色却是一样的。
画中心的三位女子冠饰戴于脑后,与前额呈一定角度,冠饰的宽度与头部相差不多,高度也没有超出太多。看上去比较轻便,不仅能包裹住头发,也能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冠饰顶部呈闭合状,发髻塞进冠内被夹住,还有簪子固定,这种套簪冠饰现在被归类为团冠的一种。团冠是宋朝女子非常喜欢的一类头冠,最初的团冠比较简陋,是用竹篾编成圆团形,因形状而得名。
团冠的材质很多,有的用铁丝、竹篾编织后,冠面蒙有纱罗,外面还会涂上蜡或漆,还可以装饰上珠翠,是可以扣在髻上的高冠。可以直接套在头上夹住发髻,再用簪钗或者丝带固定。北宋的时候,后宫妃嫔就常戴一种“白角团冠”,白角指的是一种犀牛的角,在唐朝时人们对这种犀角的需求量就很大,由于我国境内产的犀角不够用,还要从外国进口。这种使用犀角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宋朝,犀角做成的工艺品在宋朝也非常珍贵。
宋朝后宫冠饰的流行与宋仁宗赵祯脱不开关系。宋仁宗登基的时候年纪比较小,刘太后垂帘听政。这个时候刘太后的冠饰就要比正常的太后隆重,最初只是“花树、博鬓”,后来出现了仪天冠。仪天冠是刘太后祭祀宗庙所戴,“九龙,十六株花,前后垂珠帘十二旒”。仪天冠是“逾制”的,刘太后之后就逐渐消失了。不过也因为仪天冠的出现,宋朝女性的冠饰开始有了形制与名称。皇后的礼冠开始出现“龙、凤”的元素,也叫龙凤花钗冠;去掉龙凤装饰后就是太子妃、公主的凤冠,叫九翠四凤冠;朝廷命妇礼服的冠饰就再简单一点,叫作花钗冠。
《宋光宗后坐像》,中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宋光宗后李凤娘,头戴大小珍珠编成龙凤花钗冠、面饰珠钿,身着深蓝色祎衣。
当时的冠上面还有其他的“配件”,很多贵妇都会在冠上再插上白角长梳子,宫中御宴的时候后妃都会佩戴。贵妇们以冠大为美,白角冠上的梳子已经能够达到齐肩的程度了。冠饰更是做得无比奢华,最名贵的北珠制成的珠冠价值连城,多为皇后、妃嫔佩戴。除了珍珠,各种鲜花、绢花、珠翠等也都是冠上的“常客”。花冠在宋朝男人头上就是品种的差异,到了女人头上,就真的被装饰出“花”来了。
花冠按照外形分有一年景、重楼子、玉兰冠、杏花冠等多种,宫中侍女都会头戴四时鲜花、绢花做成的一年景花冠。当时的假花多用罗绢、通草或彩纸做成,民间有专门的铺子售卖,最受欢迎的是官巷花作,南宋时杭州城的官巷,即现在的官巷口一带(解放路与中山中路交叉口)。
《宋宣祖后坐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描绘的是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的母亲杜氏。与宋代其他皇后像着祎衣不同,宋宣祖后的淡黄色外袍,衬托小珍珠滚边的凤纹霞披更加华丽。
宋,钱选《招凉仕女图》
还有象牙做底,雕刻上牡丹,缀上珍珠的重楼子花冠,这种花冠多是用竹篾这样的轻巧材质编成架子,外面蒙上罗纱,层层叠叠的珍珠、鲜花装饰上去,看上去人能高出10厘米。玉兰、杏花等都是宋朝人喜愛的花朵,做成冠子一点也不稀奇。花冠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纹饰,比如植物纹里常见的折枝纹、缠枝花、团花、宝相花。动物纹里像孔雀、凤凰等,这些花纹还会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组合。
宋朝时期,冠子比美的风气已经到了影响正常出行的程度,“有长三尺者,登车檐皆侧首而入”。冠子的奢华到了宋仁宗看不下去的地步,特意下旨要求:“妇人所服冠,高无得过四寸,广无得逾一尺,梳长不得逾四寸,仍不得以角为之”。上面有了要求,奢侈品冠子的狂热暂时退去了。等到宋仁宗去世,几十年之后,冠饰的风潮卷土重来了。压抑住的热情突然反弹,报复性消费就出现了。人们纷纷拿出尘封的冠饰来翻新,当时的集市里还有专门“补角”的工人。《武林旧事》介绍当时的临安城,“钗朵、牙梳、洗翠、修冠子、小梳儿、染梳儿、接补梳儿”分工相当细致。专门生产、销售各种冠饰的店铺就更多了,需要的人可以随意挑选,十分方便。
在冠子的材质上,象牙、玳瑁等已经不稀奇了,水里的动物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用鱼枕骨做装饰的鱼枕冠就这样应运而生。鱼的枕骨与玳瑁、珍珠相比,价格要便宜很多,性价比更高。宋朝女人对鱼枕冠的喜爱有点像现在女人的美甲,女人觉得美丽至极,男人满心疑惑。苏东坡就很纳闷地说过:“莹浄鱼枕冠,细观初何物。”
(责编:马南迪)
“一死一生两皇后”
《宋仁宗后坐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曹皇后身穿的衣服名为翟衣,是宋朝时候的最高礼服,因衣服上绣着翟鸟花纹而得名。
第一位郭皇后虽然被仁宗所不喜,但还有刘太后撑腰。郭氏当时和张氏一起入宫,仁宗看中了容貌更胜一筹的张氏,想让她做皇后,但是,当时的太后刘娥却看中了郭氏。最后,郭氏被立为皇后。这也激起了赵祯的叛逆之心,对张氏越发地宠爱,对郭氏却很冷淡。
郭氏还仗着太后撑腰,限制赵祯去接近其他嫔妃,赵祯心中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驾崩,郭皇后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依仗,她又对赵祯当时喜欢的妃子破口大骂,在对妃子动手时,还误伤了上前阻止的赵祯。最后赵祯下诏说:“后以无子愿入道观,特封其为净妃。”
郭氏被废之后,赵祯又立了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赵祯宠爱有加的张氏,因为身份卑微,只能做一个贵妃,但一生都受到了赵祯的宠爱,甚至在死后还被追封为皇后,完全不顾当时后位上还坐着的曹皇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死一生两皇后”。
九龙四凤冠
上面镂空雕刻了龙凤图样,还镶嵌着许多的珍珠、宝石。
面靥
面部的装饰,最开始只是在酒窝处点上红点,后来形状逐渐增多。到了曹皇后这里,就变成了大颗的珍珠装饰。
博鬓
冠的下面有两个翘起翅膀一样的东西,称为博鬓,是一种装饰性物件,可以用来遮掩两鬓的头发,有的也用假发制作,通常只有贵族女子才能佩戴。
“一年景”花冠
代表春夏秋冬四时的花朵聚到一起,称之为“一年景”。不过真花很难做到同时共存,所以宋朝的花冠上会用到绢花,也就是用各类丝织品制作的花朵。
“倒晕眉”
宋朝出现了粗眉晕染的“倒晕眉”。
“三白”妆
在额头、鼻子、下巴这三个地方,用白粉涂成白色,妆面效果有点类似今天化妆里的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