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教师的开学第一课
2024-03-24杨燕
杨燕
大学‖抢先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简称“湖南一师”“第一师范”,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它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还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学校聚焦师范教育主业,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教、文、理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城南书院、东方红和黄花3个校区,共有38个本科专业,先后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22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暖阳透过树枝,洒下一地斑驳,长沙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灰白相间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庄严矗立,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灰白相间的整体色调显得古朴典雅,分外醒目。”
1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第一次唱起这首歌,是在入学后不久。最近一次唱起这首歌,是我在浏阳市新教师入职培训结业典礼上。过去的很多日日夜夜,我总是回忆起我与母校的点点滴滴。
高考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当一名律师?—— 维护法律权威,追求公平正义。做一名白领?—— 每天出入高楼大厦,成为一个职场丽人。当一名翻译?—— 做语言交流、文化传播的使者。彼时,我对很多专业都有好奇心,内心却又十分茫然。
一天傍晚,家里来了一位熟悉的客人——我初中时的校长。得知我正为填报志愿的事犯愁,他不假思索地说,填湖南一师吧,那里是伟人毛主席的母校,也是千年学府……于是,在当晚提前批志愿停止提交前,我填报了一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志愿,成了一名公费师范生。
报到那天,我一进校门,便看见了毛主席为母校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短短两行字,表达了毛主席對师范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校全体师生的谆谆教导。他本人谦逊、勤勉和朴素的作风,也从这句话中体现了出来。
入学第一课,我们怀揣着一颗忐忑而又新奇的心,坐在学校的田汉大剧院,参加独属于我们的开学典礼。我们聆听一师的历史,感受着一师的文化底蕴,真正成为一师人。接下来,我们还走进老校区——城南书院,感受学校的文化底蕴。暖阳透过树枝,洒下一地斑驳,长沙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灰白相间的省立第一师范校舍庄严矗立,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灰白相间的整体色调显得古朴典雅,分外醒目。
漫步城南书院,亭廊相连的校园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跟随主席当年的学习足迹,聆听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大礼堂、八班教室、水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等十多处红色纪念地,生动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毛主席在这里求学、执教以及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
我们来到八班教室,恰似走进历史的深处,两个时空在此得以交叠。抬眼望去,仿佛讲台上就站着学贯中西的杨昌济先生,毛泽东等青年学子端坐在座位上,仔细倾听,彼时这些学子志存高远,风华正茂,求知若渴。
据讲解员介绍,在一师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里,青年毛泽东可谓如鱼得水。有身边同学曾这样描述他埋头苦读的情景:“等学校学监查完寝室后,大家安静入睡了,毛泽东又起床到楼道的电灯下继续读书,直到深夜才去睡觉。早上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操场跑步,然后冲冷水浴。到六点学校吹起床号,同学们都起床时,他早已到自修室高声朗诵古文诗词了。”
在湖南一师,毛泽东还坚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学习方式,经常与好友横渡湘江,登上橘子洲,或在电闪雷鸣的雨夜攀爬岳麓山。校园里,毛主席当年洗冷水浴的水井犹在。望着那口水井,我不禁想到了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这是一种锻炼身体和磨炼意志的好方法,对我们刚刚入学的青年学子,不乏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第一师范,毛主席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完成了由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毛主席在一师学习、工作了八年,他对母校的感情很深,评价也极高。
在城南书院,伟人的生平——一段传奇的历史,被一师学子轻轻吟诵,流传至今。在湖湘儿女心中,一师已不仅仅是一所高校,更是一块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群星灿烂的神奇土地。
2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培养小学教师以及公费定向乡村教师的高校,学校不负“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早在2010年,学校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推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免费定向培养本科学历的多科型小学教师,让他们拥有能写会画、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教会研的教学能力。
于我而言,学校是一个培育、播撒希望种子的沃土。这让我想起了蒲公英,风吹到哪,就在哪儿落地生根。而我们,就是乡村教育的蒲公英,也是乡村孩子们的守护者。
为了当好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分学年学习了小学教育的不同课程。在教育学课中,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轨迹;在儿童心理学课中,我们明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心路历程;在文学课中,我们懂得了汉字的演变历史,阅读了许多中外经典作品;在教材解读课中,我们知晓了教材的编写逻辑,以小组为单位轮番试课……
我们还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向着成为一名全科全能型教师的方向前进。在钢琴教室里,阳光洒落在我们的指尖,流淌在琴键上,奏出美妙的音符;在舞蹈教室里,我们欢乐起舞,留下曼妙的身姿;在球场上,我们奋力拼搏,挥洒青春的激情……这些,无不见证着我们青年学子的成长足迹。
三笔一画(粉笔字、毛笔字和钢笔字,以及简笔画)是我们师范生的看家本领。除了日常督促我们练习,任课老师每个月都会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开展集中考核,月月如此,从不间断。我想,这是师者对教育工作最朴素的赤诚,也是对学生无私的爱。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们一起练习普通话时的情景。老师说话字正腔圆,就像科班出身的电台主持,一亮嗓子就能让人折服。每次上课,老师都会让我们抽签确定演讲主题,即兴演讲。于是,我们讲自己的家乡,讲自己的梦想,讲自己的生活,激情四溢,青春飞扬,教室里的气氛十分轻松活泼。
“写好一手字,讲好普通话”,这是学校对我们师范生的基本要求,作为标语悬挂在教学楼的楼道上。每每经过看到它,我的内心都生出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也淌过一股暖流,耳边回响起老师的殷殷嘱托。
3
时光疾驰而过,我们迎来了第一个梦想的彼岸。大四前夕,我们进行过两次见习——从大学回到小学。在课堂观摩学习中,我们以另外一种身份邂逅了儿时的自己:纯真的眼神,跃跃欲试的小手,活泼的童言稚语……我们俯下身子,好像看到了童年最本真的模样。
对我们师范生来说,大学是求知的殿堂,小学则是施展的舞台。大四上学期,我们各自回到家乡,开启了一个学期的入校实习。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第一次当班主任,我既感到新鲜,也充满了热情,对即将开始的教师生涯充满了深深的期待。
实习中,我总会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的小學教育教学该从哪里出发?又要到哪里去?也就是在实打实地摸索中,我对母校“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有了更深切、更真实的理解。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给学校的题词,并在一封写给原校长周世钊的信中,提议将此作为湖南一师的校风。徐老在信中写道:“‘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我们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风,由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自1935年以来,就成为我们全党的党风。这种作风是对学习、对工作、对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对一切人、一切事业都是需要的。”
的确如此,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师依然要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作风。唯有这样,教师才能扎根基础教育的土壤,了解到真实的教学现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一代又一代学生健康、科学地成长。
毕业那年暑假,我们大多在家避暑,陆续收到了各自县、市教育局的通知,奔赴各自的学校和岗位。从此,我们的阵地只有讲台,内心只有学生,我们要用生命唤醒生命,帮助他们迈向新的征程。那时,我们毕业生的邮箱里都收到了一条相同的信息:“各位一师学子,在岗位上遇到任何困惑都不打紧,通过邮箱求助,母校和老师会为你们护航!”
母校和老师的关爱,让我感动良久。展开笑颜,怀揣赤诚与梦想,我们前往乡村耕耘希望。教育之路道阻且长,纵使渺小如我辈,也想攀一攀这座大山。我想,这也许就是一师学子的责任和风范。
真相‖早知道
Q:毛泽东同志为湖南一师题写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校训,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A:毛主席为湖南一师题写的校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要正确处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志向;二是要积极传承“知行互发”的哲学理念,培养学生“谦逊明礼、实事求是”的作风;三是要大力发扬“人民本位”的人文精神,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关系。
这条校训,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对湖南一师全体师生,对全国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他本人谦逊、勤勉和朴素的作风,还是湖南一师多年办学思想的高度浓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现代精神的巧妙对接。
Q:湖南一师有着怎样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
A: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分为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初中起点的公费师范生采用“2+4”的培养模式,先在老校区学习两年,经考核合格后,升入新校区就读四年。高中起点的公费师范生,作为本科生直接在新校区就读四年。两者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均由学校颁发四年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学士学位证书。公费定向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和军训服装费免缴,其所需费用由财政公费承担,并按国家和湖南省有关规定享受奖助学金等资助政策,在资助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与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后,作为教师履行合同,返回生源地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