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空研究及研究展望
2024-03-23蒋旭李琳
蒋 旭 李 琳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年度发文量
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CNKI 内核心数据库(北大核心和CSSCI)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540 篇学术期刊进行梳理,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主题,时间范围为1992 年1 月1 日-2022 年7 月12 日。索引时间为2022 年7 月12 日。初步检索,得到540 篇相关文献。由图1 可以比较清晰看出进入2020年后,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
图1 年度发文图谱(来源:知网2022-07-12)
(二)主要涉及学科分析
如图2所示,540篇文献主要涉及10个学科,其中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是研究关涉的主要科学,占56.55%。其次是农业经济(14.48%),再次是经济体制改革(7.41%)等。通过主要涉及学科分布,我们可以得知,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领域。虽其他学科领域也有所研究,但明显相对不足,学科单一化相对明显。
(三)作者共现图谱
通过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统计出作者共现图谱(如图3)。总计540 篇有效文献,g 指数设定为25。共生成239 个节点,28 个连线,关联中心性为0.001,其中学者董慧发文量最多,为6 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其他作者还有田鹏颖、韩喜平、蒋永穆、王国敏、欧阳康、颜晓峰、刘勇、林于良、张占斌(见表1)。通过Citespace 作者共现图谱,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之间关联中心性很低,合作关系很少。
表1 作者发文前十(来源:知网2022-07-12)
表2 机构发文前十(来源:知网2022-07-12)
图3 作者共现图谱(来源:知网2022-07-12)
(四)发文机构统计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机构共现图谱。由图4我们可以看出,机构共现图谱中共有节点308个,连线78条,网络密度0.0 016。中共中央党校发文最多,为26篇。其他发文排名前十的高校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对机构共现图谱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机构之间合作网络密度低,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相关研究并未形成联动效应。
图4 机构共现图谱(来源:知网2022-07-12)
二、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研究热点就是指在某一特定区间内,出现数量比较多并且有一定联系关系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1]。将540 篇有用文献按年切分,如(图5、表3)所示,共生成349 个节点,465 个连线,关联中心性为0.0 077。排序前十的关键词依次为共同富裕、现代化、世界意义、习近平、五个文明、赋能、新时代、人的解放、中国道路、人本逻辑。
表3 发文关键词前十(来源:知网2022-07-12)
表4 关键词聚类信息表(来源:知网2022-07-12)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来源:知网2022-07-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内嵌于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自身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发展学说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的时代成果。既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也显示出普遍的时代意蕴与价值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智慧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大国担当和责任的指向所引。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有利于让我们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体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卓越魅力。
1、内涵分析
关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从单一到全面的认识过程。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并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也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1954年,周恩来首次细化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提出“要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现代化国防”[2]。这也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雏形。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与之前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更为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法治等多方面。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了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世界现代化指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推动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未来还可能向更先进的社会形态转型”[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属于世界现代化全局之中。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来看,蕴含着深刻的逻辑依据。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相关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焕发时代生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展示,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案的优越性。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带领人民走出的一条创新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翻版,而是独立自主科学总结的历史结晶。
2、特点分析
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研究主要有以下五种学说。
(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4]。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5]。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伟大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自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域性扶贫再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脱贫。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夺取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为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强大基础。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全面性和协调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6]。以往在谈及现代化道路时,人们习惯将关注重点放在经济指标上,将西方现代化道路视为现代化发展的唯一模式。上述认识本身就是对现代化道路意义的误解。“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谈及现代化道路,是离不开精神纬度的”[7]。物质文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纬度,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农业以及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9],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不仅阐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1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党的集中领导下,我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集中体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4)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人类现代化道路模式的一次补充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证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想要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13]。“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14],形成了独立自主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成长道路。并与新时代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
(5)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而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其他国家开展互利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同时也大力支持其他国家地区的民族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多极化的中坚力量。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稳定,从倡导多边贸易到“一带一路”,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带领人民,以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为基点,独立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顺应了世界历史前进的逻辑,更从多维度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15]。中国通过合作共赢的交往方式与西方霸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形成鲜明反差,必将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世界意义分析
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有以下三种学说。
(1)缔造了人民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国家能够解决富裕问题,但很难解决全面共享问题”[16]。经过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和海外殖民掠夺,西方国家实现了血腥的现代化,但财富和权力则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现代化的成果被资产阶级所占有,广大劳动人民则依然处于被奴役的境地。与此形成鲜明反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更多人享有同祖国共同奋斗的机会”[17]。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和尊严,而发展的内生动力则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成了公平正义的普遍化与社会化。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的成果,才能激发全体人民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与活力,这也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差异明显的地方之一。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不断消除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异,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现代化是一个包罗万象、多阶段、多层次的历史过程”[18]。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应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审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不少发展中国家进入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也开启了本国现代化的探索。由于受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困扰,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遭到富裕与贫困、传统与现代、发展与秩序等一系列悖论,极易跌入现代化陷阱,造成社会发展的断裂”[19]。我们党吸收革命建设中经验教训,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摆脱了西方固有现代化体系的逻辑陷阱,避免了西方发展逻辑的弊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原创性的经验贡献。
(3)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引领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2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扎实的经济基础、科学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了共同富裕以及共享发展的实践动力,调和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经济矛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逐渐被世界人民所认可,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知识结构,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出关于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6)。当关键词聚类图谱中S≥0.5,Q>0.3 时,则表示聚类图谱的显示结果具有可信度。本研究绘制的聚类图谱Q=0.7 595,S=0.9 267,表明生成的聚类具有较高的可信水平。从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我们可以看出排名前九的聚类分别是#0 新现代性、#1 新时代、#2 以人为本、#3 中国特色、#4 时代背景、#5 中国、#6 毛泽东、#7世界意义、#8路径探索、通过关键词聚类图谱,我们可以得知: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出鲜明的新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出鲜明的新现代性,以实存形式宣告了其与西方现代性的明显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体现在政治思想、经济发展、文学艺术等众多方面,还体现为我们党在理性反思基础上的崭新现代性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人的解放作为价值追求,坚守资本奴役逻辑的批判向度,以共同富裕为发展向度,与以往西方血腥的现代性形成了鲜明反差。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出鲜明的新时代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探索的崭新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领导力量、价值理念、经济发展模式、精神财富等多方面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完善了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以及三次分配的主要内容,健全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进展机制,破解了城乡二元制结构差异,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互通联合,体现出鲜明的新时代性。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特征。人的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人的利益、人的解放、人的价值等人学问题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运行逻辑。我们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最终迈向“强起来”,已经深刻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先富带动后富”、从“优先发展生产力”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为本的发展主题。坚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精准定位人民的力量和核心地位,合理审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方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主体支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理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扎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了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构建了卓越不凡的制度体系,坚守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追求了和谐社会的人文境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国担当,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的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在未来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展示了中国特色,也为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的贡献。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纵观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图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了世界历史,但其自身的劣根性则注定其将被历史淘汰,世界现代化也必将走向新的历史阶段。相对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范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其劣根性的历史周期,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作证明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是唯一的范本,并赋予现代化全新的内涵意义。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下,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取得如此成功的现代化成果,从而彰显出在人民的历史选择下,中国式现代化过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重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拓展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渠道,更为他们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来源:知网2022-07-12)
(三)关键词突显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突显图谱(图7)的分析,我们可以统计出突显值最大的25 个研究热点分别是“生发脉络、胸怀天下、社会主义、历史思考、毛泽东、探索、中国农业、国际化、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精神实质、发展、农业、内涵、中国、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国家治理、历史进程、中国道路、现代化、乡村振兴、世界历史”。通过对关键词突显图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知道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涉及到多方面,在农业现代化、城市建设、国家治理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展开了研究。其次,学术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建构、具体运行、生发脉络产生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最后,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方法的研究日益倾向于方法嵌入以及目标实现上整合。从关键词突显图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渐进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显现出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研究演变。
图7 关键词突显图谱(来源:知网2022-07-12)
三、研究展望
经过多年奋斗,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方案,更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相关研究。
首先,要深化对领导力的相关研究。要强化党的集中领导地位。历史发展的实践已经深刻证明,只有具备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才能协调整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朝一个方向前进。坚持党的集中领导是维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势所在。在百年历史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强大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从根本上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要加强对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领导力以及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相关研究,这对于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富中国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知识体系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要强化人民立场问题。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正确审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艰苦探索的历史。地主阶级、封建主义改良派、资产阶级都曾尝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但其本质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自身利益,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是被奴役被剥削的命运。放眼国际,西方标榜的民主自古以来都是少数人的游戏,而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无可避免地导致阶级矛盾和两极分化。因此,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系统研究时,要时刻坚守人民立场,从人民幸福角度出发,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内置于人民解放的整体脉络,外嵌于民族富强的发展轨迹。
再次,要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路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以及民族文化基本不同,造就了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时,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进程,深入挖掘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印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民族特点。另一方面,要以中国为观照、以西方为对比、以时代为契机,不断推动两个结合的发展,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丰富滋补。
最后,要构建相关世界话语体系。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决胜时期。反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霸权国家掀起了逆全球化以及单边主义的思潮,疫情的污名化以及中国威胁论的兴起更是遮蔽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推动全球治理和世界和平过程中的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主张一种文明取代另外一种文明、更不是主张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外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主张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现代化道路的模式。其根源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合作。不在于对立,而在于依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期待合作的民族精神。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话语体系时,学者们应以顶层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播途径及其资源力量等方面进行融合协同、统筹整合,将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升级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网络。同时要以优越的制度优势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传播作支撑,并以兼具人文关怀的话语内核来解构绝对主义、霸权主义、自立主义主导下的国际话语体系。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中国形象的真实呈现和中国声音的有效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得到全球认可,也将推动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