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疗法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作用效果
2024-03-23赵双燕吴方兴董亚乐蔡存慧郑雪华
赵双燕,吴方兴,董亚乐,蔡存慧,郑雪华
(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 a.创伤骨科;b.检验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疼痛为骨折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临床治疗骨折多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断处复位,但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可引发应激反应,刺激大量疼痛介质释放,加重患处疼痛,延缓术后康复进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常规镇痛多以药物进行干预,但西药会产生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止痛效果不佳。因此,术后采用何种方式缓解疼痛、促进康复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中医认为骨折后筋脉受损,营血离经,脉络阻塞,瘀滞肌腠,肿胀发热,不通则痛[2]。雷火灸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可通过热力渗透药效,达到散寒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效果。有研究表明,雷火灸用于骨折术后可有效缓解疼痛、肿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另有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LTC4)表达异常可引发机体特异性疼痛,其可能参与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发生发展[4]。因此,本研究采用雷火灸治疗,以观察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评分及PGE2、LTC4等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选取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3例。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为新鲜骨折,符合手术指征,需进行切开复位术;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诊断依据,有明确外伤史,局部肿痛,压痛,畸形,功能障碍;年龄18~65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严重损害;造血系统疾病;伴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肢体血管病变等;合并高热、高血压正发期、外伤眼部出血期、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存在脊柱类疾病、脑肿瘤等影响下肢功能的疾病;有雷火灸治疗禁忌证;施针或施灸局部感染、溃烂;全身多发骨折、陈旧性骨折或脊髓损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神经或精神疾病;言语不清不能配合治疗;因病情发展严重或其他个人原因未能坚持治疗。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两组均接受切开复位术,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镇痛、抗感染、烤灯照射等常规治疗,根据患者活动能力,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在不影响骨折移位前提下,指导其进行肌肉收缩放松、固定关节运动。研究组基于对照组接受雷火灸治疗,采用赵氏雷火灸(规格2.8 cm×10 cm),制作成分:艾绒、人工麝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茵陈、穿山甲、沉香、柏树茎。取穴:神阙、气海、关元、双涌泉、血海、内膝眼、阳陵泉及其他对应疼痛部位穴位,取合适体位,点燃灸柱与治疗部位保持2~3 cm,避开手术切口,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宜,防止灼伤皮肤,每部位灸10 min,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6](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第1、7、14天,采用0~10分计分法评估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难忍,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2)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7]。术后第1、7、14天,采用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该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减分项目,总分90分,分值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量表[8](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术后第1、7、14天,采用ADL评分评估生活能力,该量表包括躯体生活自理与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模块,总分为1~56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差。(4)疼痛介质。术后第1、7、14天,采取两组2 mL空腹静脉血,以3 500 r·min-1(直径8 cm)转速离心获取血清,采用帝肯/Tecan Spark多功能酶标仪,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LTC4)、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5)氧化应激指标。术后第1、7、14天,采集两组3 mL空腹静脉血,3 500 r·min-1(直径8 cm)转速离心得血清,采用多功能酶标仪,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6)肿胀程度。术后第1、7、14天,对比两组术后肿胀程度,肿胀恢复、皮肤颜色正常为正常;轻微肿胀、皮肤颜色正常为Ⅰ级肿胀;肿胀明显、皮肤发红、皮纹消失为Ⅱ级肿胀;肿胀严重,皮肤发红出现硬紧状态,同时出现水泡为Ⅲ级肿胀。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HSS、ADL评分
两组VAS、HSS、ADL评分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至术后14 d,两组VAS、ADL评分均下降,HSS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HSS、ADL评分比较分)
2.2 疼痛介质
两组PGE2、LTC4、5-HT水平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至术后14 d,两组PGE2、LTC4、5-HT水平均下降,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介质比较
2.3 氧化应激指标
两组GSH-PX、AOPP、MDA水平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至术后14 d,两组AOPP、MDA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GSH-PX水平均上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4 肿胀程度
术后7、14 d,研究组肿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Z=1.803,P=0.036;Z=1.796,P=0.036)。见表5。
表5 两组肿胀程度比较[n(%)]
3 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交通事故率增加,下肢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外科手术是其治疗主要方法,以纠正骨折断端移位,稳定骨结构[9]。但术中软组织剥离、组织牵拉等手术创伤会刺激机体应激反应,引发患处肿胀、疼痛,延缓术后康复进程。术后西医常规治疗以镇痛、消肿药物为主,虽能缓解痛感,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临床积极寻找更为有效治疗措施,以缓解患肢肿胀、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认为骨折肿痛属“气虚血瘀”范畴,患者骨断筋伤,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聚于肌腠,加之手术损伤气血,外邪入侵,术后长期制动,气血运行受阻,致气血瘀滞、津液运行不畅,久之成痹,不通则痛[10]。治应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原则。中医雷火灸具有纯阳之性,通达十二经络,具有理气、活血、回阳之效。《黄帝内经》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针灸大成·卷九》记载“雷火针法,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雷火灸燃烧时所产生的热效应、红外辐射、药化因子,经穴位脉络渗透至深层组织,通过毛细血管网吸收,提高细胞代谢能量,以达到治疗效果[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14 d患者疼痛、肿胀明显缓解,膝关节功能、生活能力改善。原因在于:雷火灸中艾绒、麝香、干姜、木香等中药具有散寒止痛、回阳通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燃烧时产生的热效应、物理辐射与药化因子通过刺激对应经络、腧穴,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综合效应”,能增强温阳益气、扶正固本、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12]。现代研究发现,雷火灸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抑制炎症因子分泌、促进炎症渗出物吸收等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机体细胞、体液免疫,改善免疫功能,利于切口愈合,加快康复进程[13]。因此,采用雷火灸治疗下肢骨折可缓解患者患肢疼痛及水肿,改善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利于康复。
为深入发掘雷火灸对下肢骨折术后的镇痛机制,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14 d,研究组PGE2、LTC4、5-HT、AOPP、MDA低于对照组,GSH-PX高于对照组。其中PGE2在炎症初期大量释放,可激活周围感觉神经末梢前列腺素受体,强化痛感;5-HT能刺激感觉末梢神经,激发机体特定部位痛觉;LT可招募、激活中性粒细胞,刺激炎症介质释放,促进神经元细胞去极化,引发疼痛[14-15]。而过度炎症反应及疼痛可激活机体应激反应,促进大量氧自由基生成,诱导氧化应激反应,损伤组织及器官,不利于术后康复[16]。AOPP、MDA是反映机体氧化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GSH-PX是机体主要抗氧化物,可反映机体抗氧化能力[17]。研究发现,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药化因子随热辐射渗透到深层细胞、组织、体液循环,可促进组织细胞物质交换,发挥消炎、改善血液循环、调节代谢、提高免疫力等功效[18]。本研究结果表明雷火灸治疗下肢骨折具有显著抗氧化应激、镇痛作用。推测原因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其一,可能直接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外周血中疼痛介质水平,发挥镇痛作用;其二,可能抑制患处LTC4合成,防止中性粒细胞聚集,减少炎症介质释放,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发挥镇痛作用,从而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利于术后康复。
4 结论
雷火灸治疗下肢骨折术后可通过抑制疼痛介质释放,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缓解痛感及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LT在机体水平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雷火灸对于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今后应排除客观因素变量,从不同生物标志物角度进一分析雷火灸在下肢骨折中的作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