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研究

2024-03-23宋庆召张永海

河南医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认知度血站

宋庆召,张永海

(信阳市中心血站 质控科,河南 信阳 464000)

近些年,随着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覆盖面推展、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及医院规模扩大,临床用血需求量逐年增加,血液供需问题日益突出[1]。就现在而言,首先需要血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制作宣传片、赠送小礼物,增强群众无偿献血意愿,以解决区域性/季节性缺血现象,需注意的是,输血既可挽救生命,还可传播已知/未知病原体[2-3]。资料指出,固定献血者血液安全系数高,是供应足量及安全临床用血的重要保障。但现阶段我国献血者多为首次献血者,固定献血者仅占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10[4]。因此,在增强献血者献血意愿的同时,还需打造1支固定献血者队伍,以保障稳定、可靠、安全血液供应。临床指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主要与个人原因和外界有关,为此,本研究以心理学中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探讨内部、外部因素对首次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旨在为壮大献血队伍提供依据,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层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257例在某血站参与初次无偿献血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献血要求[5];初次献血;无沟通及交流障碍;1 a内未接受过同类型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知晓本研究。排除标准:有偿献血人群;意识障碍;不接受随访。本研究经我站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调查方法

均在采血车献血,常规出车时间为周一、三、五9:00—17:00,出车地点为辖区内人口密集处,如大型户外广场、乡镇集市及各高校等。

采用现场问卷方法调查,在参考同类型文献及无偿献血人员群体特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包括以下方面。(1)一般资料: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年龄、饮酒习惯、献血动机、体重指数、婚姻状况、身份、运动习惯、献血了解途径、吸烟习惯、周围是否有献血者、血型、不良反应。(2)血站服务:献血便利性,献血车出车时间、地点合适;答谢和反馈物品,如纪念章或生活用品;献血服务,包括献血知识宣教、采血车环境、采血手法、采血人员态度等,分值范围为0~10分,若<6分则说明服务态度较差,反之亦然。(3)献血认知度:采用无偿献血知识问卷调查,共14个项目,总分100分,分值与献血认知度呈正相关,Cronbach’sα系数为0.867。(4)共情能力:以邱志军等[6]设计的量表为基础,纳入换位思考、情感护理、观点选择3个分量表调查,共20个项目,每项1~5分,分值与共情能力成正比。1 a后通过电话随访,电话调查时间均定在双休日,凡调查员拨号>3次均未接通或电话变更联系不到者均认定为拒访,根据其是否再次献血分组。

1.3 质量保障

正式调查阶段均在取得调查人员配合的前提下以不记名问卷并辅以面对面交流形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的有效性审查主要在3个方面:统一性,度量单位是否一致、是否审核数据、是否进行逻辑纠错;完整性,问卷信息缺失比例>20%、填写答案呈一定规律性视为无效;合格性,选取对象是否符合研究要求,填写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统计学原则处理资料,规范操作,减少偏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257例初次献血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显示,1 a后有78例再次献血,纳入观察组,未再次献血者179例,纳入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婚姻状况、身份、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血型、吸烟习惯、饮酒习惯、运动习惯、献血动机、献血了解途径、答谢和反馈物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周围是否有献血者、共情能力、献血认知度、献血便利性、献血服务、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

表1(续)

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是否再次献血为因变量(是=1;否=0),以周围是否有献血者、共情能力、献血认知度、献血便利性、献血服务、不良反应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见表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情能力(≥60分)、献血认知度(≥60分)、献血便利、献血服务(>6分)为影响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危险因素,有不良反应为影响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

表3 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logistic分析

2.3 logistic回归模型对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预测价值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数据集,得到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预测概率P。根据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51(95% CI:0.795~0.911),预测敏感度为91.03%,特异度为70.37%。

3 讨论

临床指出,血液安全与否是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更是预防病原体传播的重要措施,建立1支稳固、安全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对保障临床安全用血有着积极意义。已有报道证实,固定献血者队伍血液安全性更具有保障,由于重复献血者通常已经过血液、体检检测,血液合格率高,而增强首次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对血站长远、持续发展固定献血人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7-8]。

王娟等[9]报道显示,相较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医学专业学生更倾向于重复献血,这也从某种程度说明高献血认知水平可使得更多人自愿参与无偿献血事业。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献血认知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献血认知度越高,再次献血比率越高。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传统思想认为血液是维持生命的基础物质,仍有“失血会伤元气,献血伤身体”等错误认知。建议临床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增加献血宣传力度,邀请专家在社区、学校开展献血知识讲座,或者在商场、车站等人流量较多地方大量投放无偿献血宣传视频,或者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和宣传力度,明确指出献血不仅不会损伤身体,反而对机体造血功能具有改善作用,以期壮大再次无偿献血队伍[10-11]。张琦等[12]报道指出,献血地点便利有利于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积极性,本研究支持这一观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献血服务与首次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具有紧密联系,分析原因,良好的献血体验是影响献血者是否成为“回头客”的前提条件,若采血者操作生疏导致反复穿刺,或抽血、穿刺动作粗鲁,可损伤献血者血管,导致疼痛、出血,另可加剧其紧张、恐惧心理;采血环境差、抽血工作人员冷漠可影响献血者献血体验,这均不利于首次献血者再次献血[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共情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献血者共情能力与其再次献血意愿相关。可见,对献血者尤其是首次献血者进行共情能力基础教育,对促使其再次献血及建立固定献血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共情能力高者,知晓临床面临血液资源短缺状况,更愿顺应号召,将献血作为奉献爱心、乐于助人及响应国家政策行为[15]。不良反应会使许多献血者产生恐惧、害怕心理,影响再次献血[16-17]。因此,采血机构工作人员需合理安抚献血者情绪,加强心理疏导,给予具体干预措施,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做出整改,明确告知相关检测结果,改进献血过程,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另外献血后主动安抚献血者情绪,使其获得良好献血体验。此外,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获取的联合预测因子P在ROC曲线下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提示各指标联合对首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预测价值显著。

4 结论

共情能力、献血认知度、献血便利性、献血服务、不良反应均为首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根据各影响因素特点制定针对性宣传、招募策略,同时,与献血者建立良好沟通,提高血站服务质量,加强现代化信息手段的科学利用,多管齐下,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

猜你喜欢

无偿献血者认知度血站
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托幼园所教师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度的研究分析
PICC置管患者置管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未婚人流术患者避孕知识认知度效果观察
广州地区1022172例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分析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
南通市中心血站
血站建立和实施审核组模式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