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政策逻辑、内涵要求与中国改革路径优化

2024-03-23薛玉飞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强国金融

郭 洁 薛玉飞

一、引言

2023年10月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规格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升格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总结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的基本经验和面临的问题,规划了当前及未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升了金融工作在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会议明确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金融在支撑国家整体战略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尤其是,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指示,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概念,标志着当前金融体系建设发展的目标已经从原有的“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不难发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成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金融领域重点改革方向和政策着力点。

中共中央缘何在现阶段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金融是国之重器,纵观世界历史发展经验,大国的崛起与世界金融中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金融作为一种高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常常能够以较小成本撬动大量经济资源,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国家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金融的崛起,终难有大国崛起。因此,中共中央提出金融强国这一概念并非偶然,它是对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变化、金融体系优化需求的精准回应;是高瞻远瞩且切合实际的正确战略选择。金融强国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金融大国战略的深入发展,更体现了金融面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需求。传统的金融大国注重规模,而金融强国注重质效(白钦先和刘刚,2006),两者的差异在国际竞争中尤为凸显。在新发展阶段,金融强国旨在构建更加均衡、稳健、创新的国家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金融强国也是一种发展战略的定位,它意味着金融工作将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创新,而不再仅仅是对规模的追求。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上看,中国金融体系要在全球竞争中傲然屹立,不仅需要拥有巨大的规模,更需要在质量和服务水平上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在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下,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具有提供社会“稳定器”的现实意义。

可以预见,金融强国的概念在中国金融业发展中扮演着引领方向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也伴随着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全球金融格局动荡变化之际,建设金融强国将面对国际竞争、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创新等多层面的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建设金融强国的动因、内涵、区别以及发展方向,能更好地理解中共中央缘何对这一建设目标高度重视,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建设金融强国。客观来看,想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首要之一是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金融业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确保其在全球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这需要更为开放的金融体制和更具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其次,建设金融强国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传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不足、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等,都需要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找到解决之道,以推动经济实体的高质量发展。最后,金融创新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但也是需要深度思考的方向。数字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领域,中国金融业要加强政策引导、技术研发,确保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客观来看,中国金融正处在“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变迁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以建设金融强国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成为政学业三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从学理范畴针对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现实动因进行考察,为更好理解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动力源泉和现实需要提供参考,并从“党指挥金融”的角度阐释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归纳提炼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并针对新时代新阶段下的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初步设想。

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政策演进逻辑与现实动因

(一)从“金融大国”转向“金融强国”:从硬实力平面扩张向软实力立体建设的演进

2017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金融资产积累仅有1100亿元,而201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就高达252万亿元(尚未考虑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相比增长接近2300倍①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18-02/10/content_5265516.htm.。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金融的总量指标已经实现了超常规的指数级增长,且这种金融总量增长也同当时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相互匹配。应当说,中国金融业经历了硬实力的充分积累并形成了有效的平面扩张。值得正视的问题是,金融大国仅仅能说明特定国家的金融规模体量在世界各国的绝对数量优势,但无法刻度出金融的“强”度,金融大国与金融强国之间并不等价。就中国的现实来看,尽管中国金融的规模体量足够雄厚,但存在诸多典型“大而不强”的特征,甚至还积累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表现为银行业市场主体单一化,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信贷服务方向和结构相对僵化;资本市场整体规模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金融创新能力较低、金融体制机制健全度较低;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等。这些不足使得中国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乃至话语权,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一直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金融效能对全球的辐射力度较低,无法依靠金融力量来有效维护国家利益;中国金融的规模体量优势尚难以转换成为切实的金融动能、经济效益。

如此背景下,中国需要从硬实力、平面扩张的大国模式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强国模式进行转变。本文认为,金融强国的定义揭示了一个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深厚实力和广泛影响力,意在使金融能够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概念涵盖了多个关键特征:第一,它不仅包括健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系统,以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还需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传统的信贷、保险等基础金融服务到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定制化服务),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多样需求。第二,金融强国需要具备先进的金融科技和创新能力,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第三,金融强国战略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更应积极融入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货币流通、国际投资等都已经形成高度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国应通过金融强国战略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要更好地适应国际规则,还需要参与全球治理结构的改革,推动金融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个国家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发展并非简单地依赖国土面积或人口规模的大小,更关键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总体目标上,金融强国的概念,相较于金融大国,更强调了质量、效率和效果。“大小”与“强弱”的区别,实际上体现了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本质差异。总量指标虽然能够反映规模和数量,但人均指标却更能够准确地评估效率和效益。通过注重质的提升,一个国家可以将自身积累的金融总量有效转换成为金融质效,提升国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并由此成为金融强国。

当前,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政治、科技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金融业的发展不再是国家封闭性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的场景中前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业的崛起将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不仅要在国内推动高质量发展,更要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建设金融强国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

(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造高质量金融供给的需要

金融强国建设必然是现代化的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国家金融治理体系的强化和升华。在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型的背景下,中国面对的现实问题是突出的。从国内视角来看,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以及第二大的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金融业总体规模迅速增长,确实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这种繁荣景象也掩盖着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以及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问题(何海峰,2017)。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定价权和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任务也显得愈发艰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必须尽快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着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以进一步扭转中国金融发展地位与经济整体实力不匹配的问题。这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葛海蛟,2023),更是金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履行服务实体经济天职的主攻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当前经济实践中的罕见高标准现代化,其独特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一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只有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才能够支持这种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具体来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金融体系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中小微企业及低收入群体在融资方面仍面临较大困难、金融资源配置滞后、金融资源配置在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旧突出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人民为本的金融体系供给进行系统优化升级,确保金融资源更平等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还强调推动“以创新驱动发展”,这进一步强调了对高质量科技金融体系的需求。提升科技金融的投入和效率,培育金融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中国科技创新的质效水平来看,仍无法同中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有效匹配,传统市场金融业态在赋能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时出现的市场失灵需要国家层面的金融力量介入,这也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更大的高层次需求。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具有典型和平发展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全新的现代化路径下,金融体系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的问题,成为对社会、环境和全球治理的全面考量。此时的金融需要更具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金融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包容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这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金融强国的支持和导向优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同西方发达国家谋求全球性金融霸权的导向有根本不同,中国建设金融强国旨在为国家争取一个同经济、金融实力地位相当的国际金融发展地位(格局),推动中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全体人民带来更加富裕的生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金融强国建设是风险防控永恒主题下强化金融监管和统筹力量的必然

金融强国建设必然是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建设,是推动金融事业稳健前行过程中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风险防控是金融内在的永恒主题,金融发展的安全稳定是经济平稳健康向上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会议报告高频次出现了“监管”和“风险”两个词(分别为20次和19次),充分凸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金融工作的关键任务。从风险防控视角来看,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普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金融风险挑战,经济周期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而言都更大(王爱萍和胡海峰,2021),叠加前沿数字技术与金融融合而生的金融科技,更是给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全新的不确定性(郭树清,2020)。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金融风险亦尤为复杂,仅靠传统监管模式已难应对这些新变化,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监管体制革新,实现金融“基层化-网络化-专业化”,打造立体式的监管框架(唐松,2019)。同时还需要提升监管协同机制建设,增强多部门监管联动应对重大风险事件的能力。只有建设起完整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和运作机制,才能实现各级、各类监管的有力衔接,构建起一个真正着眼于全面风险防范的监管体系,提升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汤凌霄和皮飞兵,2012)。而这将需要以建设金融强国为总体目标,推动中国监管体制向国际接轨,建立起国际合作机制,管控区域性金融风险。

从实体金融支持视角来看,金融正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但不同区域和产业链中的风险特征不尽相同,对风险识别能力和针对性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监管标准体系,按产业分类实施差异化监管(钱丽华等,2023),并建立区域间合作机制,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同时,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科技助力下的灵活监管模式,将监管力度高效导入各个细分领域。在国际经验上,这种金融风险监管防范能力的上升都离不开国家(金融)权威的依托。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才能实现区域和产业间金融监管资源包容性配置,完善差异化监管规则(吴晓灵等,2023),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

(四)金融强国建设是全球化背景下完善金融网络体系维系发展动能的关键

金融强国建设必然是开放式的建设,是中国金融体系深层次融入全球经济、金融系统过程中依赖国家金融力量强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研判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地把“双向开放”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近年来,跨境业务迅猛增长,但中国与邻近经济体以及重要合作伙伴国家在金融基础设施、法律规则和监管标准等层面衔接度有待提升。例如,“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金融合作平台建设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高标准要求(吴晓求,2015),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深度联动机制,推动跨境贸易支付与资金池建设。在这种需求下,如何推动人民币在沿线国家功能的扩展,并突破单一国家金融体系的局限,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间区域金融合作体系,成为中国深度双向开放的关键一环。从国家战略视角上,从源头上建构完整的金融互联网络(曹远征,2021),牵头推动国际合作新模式,与周边国家共同参与全球重大(金融)规则制定,这需要全面布局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方略,为中国在国际上的金融竞争提供战略支撑。尤其是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逆全球化”进程互相交织,各国在角力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性规则和合作机制仍旧偏重于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治理,新兴国家在金融标准制定上的发言权十分有限。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有必要加快参与并引领这一进程,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全球重要规则和标准制定,争取在关键问题上发挥建设性影响。只有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进程,才能夯实在全球金融规则制定中的地位,成为主导全球重大金融议题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中国实体经济的深度对外开放需要金融高品质发展为支撑。但需要正视的问题是,中国区域间的产业链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存在典型异质性特征,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分配不均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阻碍:一方面,东部地区金融体系已较完善,金融要素禀赋的资源积累相对丰富甚至面临一定的饱和;另一方面,中西部及部分中东部地区金融支持不足,难以承载本地产业链完整升级需要,金融资源的边界约束更为明显。由此,中国国内的金融资源和制度的布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梯度差异,这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各地的完整金融网络体系。其一,需要采取国家统一部署,协调区域间金融资产流通与信息共享,破除地域壁垒对金融资源的阻隔。其二,需要建立流动机制,使金融资源能够根据各地产业优势实时优化配置布局。其三,要注重各地间产业链优势互联互补,推动金融深入服务实体经济各细分领域。应当说,上述的变革需求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协同与模式革新。以当前“国内—国际”的金融发展经验来看,由于专业健全的金融网络体系都建立在现代金融制度框架之上,只有全面推进建设金融强国,整合全国金融资源,才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金融网络,以充分发挥各地区金融优势,支持产业链深度整合,助推区域协同发展,才能够以扎实的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基础来应对国际经济、金融竞争。

(五)金融强国建设是国家金融行为的重大实践进展

金融强国建设必然是国家组织、配置金融资源能力的战略性治理建设,是国家金融意志集中优化并形成系统性国家金融行为的新表现。在完善和运行金融秩序过程中,国家金融行为是指国家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所进行的各项行为。它与一般企业机构之间的行为不同,具有很强的公众属性和社会整体性。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体现了国家行为在金融领域中的强化作用。自1997年以来,全国(中央)级别金融工作会议已召开6次(表1),无不体现了国家意志在金融监管改革、体系改革、防范风险领域的重要影响。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政策是新发展理念下,中共中央在历次会议经验总结中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在金融领域所开展的又一项重大实践,其目标是大幅提升国家的整体金融实力和影响力,使国家在金融规则制定、机构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都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1 历次全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概览

第一,加强国家对金融秩序引导、监管和保障职能。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金融业发展变得日益复杂,市场自发秩序难以满足对金融秩序稳定性的需求。因此,通过国家行为强化市场机制、优化金融结构体系、统一制定金融战略与规则等措施,提升国家在金融治理中的主导力度,有助于弥补市场的天然缺陷。国家行为在金融领域的引导和监管得以强化,意味着国家行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监管,更加注重对金融结构和机制的整体优化,使金融运行更加稳健。第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全局性表现在国家行为具有整合性,能够统筹协调各方面因素,打造现代化金融框架体系。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不仅是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是通过整合“国际—国内”多方资源、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布局,实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国家行为在金融领域具备俯瞰全局、统筹资源和调整内外环境的能力。国家行为需要更好地协调各主体利益关系,推动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第三,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凸显了国家行为的创新性。国家金融行为不断变化与创新,以适应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当前,中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不仅借鉴国际经验,还应大力支持金融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构建优势金融产业。这就体现出国家行为中内含的创新元素,不断寻找适应新形势的监管和治理方式,推动金融业不断创新。第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凸显了国家行为的现代化要求。在国际金融秩序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各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仅依靠自发、分散的金融力量来同其他国家的金融活动相互合作竞争,必然会处于劣势。因此,国家金融行为若不能与时俱进,将难以应对新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不仅要提升国家金融治理水平与竞争力,更要求国家行为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转型。

三、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遵循与思想指南

(一)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遵循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中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金融发展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根本特征。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改革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可以实现金融工作更有力、更高效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确保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顺延上述逻辑,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更加突出中共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工作更具有旗帜鲜明的政治性。党的领导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中的重要性表现在政治保证、政策协调、应对风险、服务国家战略和实现长远布局等方面,其本质是引领金融业深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1.金融强国建设需要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保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背后需要党的坚强领导,这不仅是实现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任务,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规定性。党的领导在建设金融强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旨在确保整个建设过程符合党的意志和部署,是各项工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第一,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指导思想,也是确保党的领导在建设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金融强国建设同样需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理论武装全体金融从业人员。只有深刻领会党的最新思想成果,才能在金融工作中正确把握方向,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的政治目标。第二,将金融工作嵌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金融业要深入推进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确保金融资源更加优化地配置于关键领域。通过深化与产业政策的融合,金融改革更有力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党的领导在这一过程中将通过坚定推动新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入金融工作,使得金融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提供坚实支撑。

2.金融强国建设的政策改革需要党中央高度统筹。建设金融强国的成功离不开各项政策的深度协同,而党中央具备有效推动这一协同的关键能力。第一,建设金融强国涉及面广泛,各项政策难以独立运作。中共中央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坚强领导力量,能够通过深入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整合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实现这些政策的有机融合。这种深度协同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推动金融强国建设朝着全面、协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第二,中共中央在国际层面也能够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党中央有能力助力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网络,这种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形成统一思想的强大合力。通过全球化的金融合作,中国金融制度将更好地融入国际体系。

3.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挑战需要党中央的动员力量作为保障。建设金融强国作为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的发展韧性,以实现全面而持久的发展。面对突发风险,党中央具备迅速而有力的集聚资源能力,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党中央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首要任务,而党中央能够迅速部署国家一体的信息共享系统,使得各级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实现实时信息的互通互联,有效监测金融市场的波动情况。第二,党中央能够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网状协调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面资源,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并形成一个高效的指挥链条,确保信息流通迅速而顺畅。党中央还可以调度各方力量,协同作战,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党中央的号召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强大的抗风险合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党中央在建设金融强国中不仅是政治领导的象征,更是在风险时刻的坚强支撑,其高效集聚资源的能力、协调各方合作的机制、动员社会资源的影响力以及对社会信心的维护,都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金融强国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导向需要党中央的规划引领和布局。金融体系的发展必须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推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第一,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跟随中共中央关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对标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确保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发展的主要职责。党中央的战略引领将明确金融在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中心任务中的定位和责任,推动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国家整体实力得到更为均衡和协调的提升。第二,党中央通过明确金融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引导金融强国建设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一方面,金融体系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内大循环,通过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推动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党中央在建设金融强国中,还推动着金融业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链,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通过金融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助力国际间的互利共赢。第三,建设金融强国中,党中央的统一思想将成为实施重大项目、推动关键产业发展的指导。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项目等,都需要金融体系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政府战略的精准实施。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金融强国工作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发展,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这一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标志着中国在经济领域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具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其中一个突出的基本特征在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金融发展的需求和导向也会发生明显变化,以往金融大国的总量积累型、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需要进行重大优化调整,这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建设金融强国的实践中,要牢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工作指南,紧扣中国金融实践发展的矛盾变化,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南,推动金融强国建设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破解一系列长期存在金融领域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突出问题。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在金融强国的建设实践也要服从服务于总布局建设。具体来看,“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金融强国赋能导向提供了有力指导。其中,经济建设作为核心,引领着金融强国的崛起,这不仅要求金融系统更紧密地融入实体经济,还要充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这一背景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成为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改革应当注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做好这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引领,加速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与科技项目科技企业的匹配水平;绿色金融强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促进环保和清洁能源项目的发展;普惠金融则强调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平等性,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更广泛的金融包容;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则直面社会老龄化和数字化趋势,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便捷的金融服务。这种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不仅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创新升级,也将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时代潮流中紧跟最新发展理念,使金融体系更具包容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在金融强国建设的蓝图中,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和绩效评价等体系成为关键一环。这一任务的实现将为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引,有助于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建立明晰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要求。这包括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转向质量效益、结构升级的指标体系,更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金融强国建设中,这意味着金融体系要从追求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理念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也为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理念相一致。通过形成有机统一的体系,金融体系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高质量增长,为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提供坚实基础。

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涵要求

(一)建设金融强国要以“人民性”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

“人民利益至上”是引领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实践的核心理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这一原则不仅是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担当,更是确保金融系统运行稳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深刻理解人民性的内涵,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金融工作的制高点,对建设金融强国至关重要。

第一,人民性体现在金融服务的全方位覆盖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求金融机构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这就要求金融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关注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融资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这类群体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金融支持。只有当金融服务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时,金融体系才能够深度融入社会、紧密贴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脉搏。第二,人民性表现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上。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而金融作为其重要的服务和支持体系,应当以更高效的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需要深度参与产业链,了解实体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技术创新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升级,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金融工作要注重文化金融的建设,支持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文化价值与金融价值的有机融合,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金融服务。第三,人民性内含于风险防控的永恒主题。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对金融工作的风险防范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需要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断强化技术手段,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在这一过程中,建设金融强国成为保持金融领域长期稳定的总体布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金融福祉的重要支撑。第四,人民性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金融体系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提升。通过加强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市场化程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和地区的金融需求。这要求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和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潜力,通过引入更多的金融科技手段,打破传统金融体系的局限,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

(二)建设金融强国要以“市场化”保障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金融市场化改革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路径之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就是要在建设金融强国过程中更加深入推动市场改革,这将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金融市场化改革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注重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体现金融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内生动力。

第一,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化发展的主要平台,需要更为积极地推动其健康发展,将其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力量。资本市场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平台,更是引导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载体。在建设金融强国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是重中之重。其中,优化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打造良好的市场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透明度,引导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有效消解企业融资困境,为科创企业、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企业提供有力支持。第二,深入探索银行业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环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可以实现金融资源更为精准的配置,促使银行更好地发挥其信贷职能。在市场定价机制下,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为人民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产品选择,推动金融服务更贴近人民的需求,促使金融资源更为高效地服务于全社会。银行业的改革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将成为建设金融强国的有力支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另外,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市场的相互配合和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改革将为银行提供更多的融资工具和渠道,而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则将促使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两者的相互协同,必然是要在市场公平竞争条件下方能实现持续高效的互动协作,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助于形成建设金融强国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金融强国要以“国际化”拓展中国金融的融汇和辐射能力

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国际化战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开放,加强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由此能够为建设金融强国打开更大的空间。

在实施“引进来”方面,中国特色建设金融强国要进一步优化国内营商环境,使之更具吸引力,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法治稳定的投资场所。通过大幅减少外商投资准入限制,中国将释放市场潜力,吸引更多外资流入,助力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在“走出去”方面,中国特色建设金融强国将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合作,推动建设国际合作新平台。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紧密合作,中国将促进全球金融治理的合作共赢,并推动国内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更好地融入全球,也会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是要进一步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张方波,2023)。为此,中国将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助于企业防范流动性短缺的风险,还有利于全球外汇储备的稳定,有助于使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锚货币”,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再平衡。此外,国际化战略将深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融合。通过金融高水平开放,中国将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资金支持。中国金融机构也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这将为中国特色建设金融强国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使金融服务更深度地融入国际合作,助力全球金融体系的共同繁荣。

(四)建设金融强国要以“科技化”推动金融发展的技术动能深度转换

在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构建中,科技化发展呈现出日益显著的趋势。这一趋势不仅仅表现在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在于科技与金融体系的深层融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不断涌现,金融行业正迎来一场全面的数字化变革。这种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为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驱动力。

第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构建智能金融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抓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业务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风控系统的建立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风险,降低信用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为与建设金融强国中强调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防控风险的要求高度契合,为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手段,促使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千家万户,这也为建设金融强国实践中所关注的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式。这种便捷的金融服务模式不仅促进了消费升级,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理财渠道。建设金融强国需要确保金融服务更贴近人民的需求,而金融科技的推动正是在这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金融科技的创新催生了新型金融生态,推动了金融业态的升级,实现了信息安全性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双重优化,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也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建设金融强国的技术要求,为金融体系的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过程中也应警惕新技术潜在的风险与挑战。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科技监管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切实保障金融科技的安全可控。

(五)建设金融强国要以“普惠性”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理念不仅是服务全体人民的追求,更是实现国家金融政策公平性的法律要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加快金融强国的建设应通过践行普惠金融的理念,能在更大范围内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实现金融资源的贡献,保障社会主体的平等发展权。

第一,普惠金融在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战略构建中扮演着引领角色。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兴金融形态的涌现,尤其是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拓展空间。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金融需求,提供更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使得金融服务更全面地触及千家万户。这不仅符合金融服务普及化的要求,更是中国特色建设金融强国中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二,普惠金融的推动将深刻改变金融体系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在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发展中,不仅要求金融服务全面、均衡,更需要金融体系灵活、高效。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能够改善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智能水平。这对构建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基础性制度和规则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为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普惠金融不仅是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更是金融文化的倡导。在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培育金融文化是建构国家金融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六)建设金融强国要以“安全性”守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风险底线要求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不仅是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更是为了确保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稳有序稳定推动的基础。

在构建金融强国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之外,还有许多新兴的金融风险。其中首要的是金融在科技、数字化层面的创新风险(金融数据隐私泄露、网络安全等),气候变化和持续金融风险(气候变化加剧对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地缘政治下的国际金融风险(国际贸易、战争紧张局势等)、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金风险等一系列冲击。这些挑战背后蕴含着对金融体系更加灵活、高效的需求,对金融安全性的需求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客观来看,对金融施加更具有穿透力的监管将成为应对各类新兴金融风险的前瞻性举措,更是确保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关键一环。在中国特色建设金融强国中,金融开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开放过程中的风险衍生和传染是任何一个国家金融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加强金融监管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韧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是金融开放的有力支撑,可以有效防范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在推动金融开放的同时,监管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化解因开放带来的风险。中国特色建设金融强国还需要不断强化国际合作。金融监管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内范围,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风险。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吸收国际经验,提高监管水平,同时也可以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五、加快推动金融强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路径

(一)以“三个着力点”赋能金融高质量发展

1.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第一,金融强国应当更加聚焦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具体来看,应当建立金融机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金融机构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设立奖励措施,对于在支持关键领域、关键时刻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激励其更积极主动地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地,应当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进行创新。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支持。第二,金融强国应当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应鼓励金融机构设计和推出更具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以满足科创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融资需求。这包括创新的信贷工具、风险共担机制等。在契合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上,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数字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更多优惠政策,降低创新转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同科技创新转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定制个性化方案,为其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包括风险投资、贷款等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三,金融强国应重点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助力其发展壮大。应搭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各类金融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信用贷款支持。

2.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第一,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应当专注构建现代金融生态系统,将资金有效引导到实体经济中。特别是要注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以确保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实践中应当关注创新性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应用,通过专项基金,深化与科创企业的合作,以更大力度、更灵活的机制支持科创企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第二,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建设更加灵活、高效、智能的金融体系。这包括推动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现代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创新动力。第三,政府应全力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深化,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增强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双向互动。第四,金融强国应重点强化金融市场的枢纽功能,政府应重点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强化金融市场的枢纽功能。通过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参与,形成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生态系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元的融资渠道。

3.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第一,政府应当着力稳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谭小芬和张怡宁,2023)。这包括通过深入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法规,提升金融体系透明度,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权。这样的开放不仅能吸引更多国际一流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推动国内金融机构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第二,为促进“走出去”,政府需着力提升跨境投融资的便利化水平。建议通过简化资本项目管制,提高外汇管理的便捷性,为国内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国际融资渠道,同时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投融资项目,拓展海外市场份额。第三,政府应通过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服务,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建议设立特殊金融开放区,为外资机构提供更高的市场自由度,引导他们更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服务。第四,政府需要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力度,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这包括加大对金融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更为完善的金融生态系统,同时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更好地连接全球金融市场。政府还需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通过深化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优化跨境资金流动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作,为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二)以金融风险处置能力强化打造稳定金融环境

1.全面强化金融监管的前瞻性创新。第一,需要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框架下,突出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前瞻性。除了覆盖所有金融活动的监管范围,还要强调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协同配合。通过建立更加全面、多层次的监管机制,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创新性。这一过程需要监管机构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及时更新监管政策,保持对不同金融机构和活动的有效监管。第二,加强对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监管需要更具前瞻性,以确保其健康有序地发展。监管机构应当注重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注册、运营和退出机制的规范,以降低潜在的金融风险。同时,要关注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确保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不导致新的风险。第三,加强监管科技和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应用。通过引入监管科技,监管机构可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监管机构更全面地了解市场动态,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还为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使监管更加科学和智能。

2.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第一,建议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应当更加灵活、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新常态。通过优化政府债务的管理,可提高债务使用效益,降低潜在的债务风险。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的创新还应当包括更加智能的风险评估和监控系统,以及更加灵活的债务调整机制,从而提高对债务风险的应对能力。第二,建议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通过合理调整债务结构,可以更好地匹配债务用途和项目的期限,降低债务偿还的风险。同时,优化债务结构还可以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中的关键领域,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这一过程需要政府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工具,确保债务的使用更加有效和可持续。

3.促进金融与房地产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中,房地产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对金融体系至关重要。第一,建立健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购房主体的融资需求,提高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例如,可以推动发展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地满足房地产市场的融资和投资需求。第二,加强金融与房地产的信息沟通和协同机制。建立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有效应对市场波动。协同机制可以通过定期会商、信息披露和风险评估等方式实现,促使各方更好地协同合作,形成合力。第三,加强风险防范和监管。在金融与房地产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潜在的金融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这包括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评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防范金融风险是协同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良性循环的关键。

4.数字货币引领金融市场革新与稳健前行。第一,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方面,除了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还需关注数字货币等金融创新。政府可通过推动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应用,加强监管科技在金融市场的应用,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通过引入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公正、安全运行。第二,数字货币的发展也应当注重国际化。政府可推动金融市场跨境合作,促使数字货币在国际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协同,为中国金融强国的加快建设拓展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5.前沿科技综合推动风险防范。第一,为更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政府需在实施权责一致原则下,注重金融创新和科技结合。在处理风险时,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通过推动科技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政府能够更精准地监测金融市场的动态,有效预防和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通过前沿科技的综合推动,政府能够更全面地提升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水平,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夯实坚实基础。第二,政府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也需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紧密协作,形成国际监管网络,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风险。这不仅有助于各国分享信息、协同行动,更能够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是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的关键之举,也是构建安全稳健的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强国金融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强国有我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秦晋争霸
P2P金融解读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