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者韶华

2024-03-23陆天

鸭绿江 2024年2期
关键词:韶华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小时候住在大帅府前小楼,对门住的就是韶华的家人。韶华家人多,他和夫人住在红楼,他父亲领着三个孩子住在我家对面。韶华是我父亲的领导,韶华夫人陶书琴和我母亲是互相信任的朋友,我母亲大名薛淑琴,两位母亲名字同音,因而更加亲切。那时我们都叫韶华夫人小陶阿姨。小陶阿姨有三个儿子,却对女孩子情有独钟,我姐姐跟小陶阿姨格外亲,现在还念念不忘小陶阿姨在鸭蛋壳上画的仕女图给她童年带来的快乐和艺术启蒙。韶华家里的三儿子小名“小三”,大号周海宏,比我小两岁,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经常住在我家里。我母亲对他最是疼爱。小时候我俩整天玩在一起,形影不离,他是我的跟屁虫。长大后海宏成长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有很多精彩讲座,我经常去听,成了他的粉丝。

有一天,我和海宏结伴正在大院疯玩疯跑,有人告诉海宏他爷爷来了。海宏和我一贯共享玩具和食品,所以毫不吝啬决定爷爷也共享。我俩手拉手一溜烟儿跑回家里见爷爷。我从小就常常听大人们说起海宏爷爷的传奇,他是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从小就是秘密交通员,在敌占区从事抗日工作,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立过功。我脑补出的画面是周爷爷身长八尺,声如洪钟,手持双枪,百步穿杨。见到才发现老人家不过中等身材,不但没有双枪,而且满口河南话听不太懂,就是一位朴朴实实地地道道的老农民。

相处时间长了,周爷爷的河南话懂得越来越多了,我从这位农民老爷爷口中听到了很多英雄事迹。日军占领河南滑县以后,离周爷爷家二十里的地方有个叫洪村的大集,周爷爷以赶集的名义去洪村取封机要信送到大王庄,半路被伪军发现抓到日本宪兵队。皮鞭抽、老虎凳、灌辣椒水,一通大刑伺候,周爷爷始终反复讲那几句话:“一个戴草帽的人让我捎封信,我也不识字,不认识这两人,也不知道信里说的啥。”伪军见多次大刑拷打也审不出名堂,就把周爷爷交给了日本人。日本宪兵队长软硬兼施,用金钱诱惑周爷爷把八路供出来。周爷爷假装见钱眼开,主动积极答应给日本兵带路去找八路军。日本兵以为他就是个贪财的老百姓,就放松了警惕,周爷爷趁机逃离了宪兵队。智慧的表现,不是源于高智商,而是源于低姿态。周爷爷肯定不知道这些理论,但是他的低姿态确实充满了智慧,也救了自己。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机智勇敢的父亲,韶华从十几岁就参加了抗日活动,成为一名小八路。韶华原名周玉铭,只读过四年半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敌人后方当过小游击队员、连队文化教员。解放战争年代任《西满日报》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时期,韶华随军到了朝鲜战场,写下了《燃烧的土地》,这是韶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祖国。1955年,全国开展全面经济建设,韶华被派到辽宁大伙房水库建设指挥部任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他全身心投入到水库建设的工作中。这期间他以新中国水利建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浪涛滚滚》面世。1989年,茅盾故居的工作人员王增如告诉韶华,他们在整理资料时发现茅盾先生点评的《浪涛滚滚》,点评文字每页都有,加起来超过一万字。韶华把这本书拿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王维玲,王维玲看后说,这些点评文字体现了茅盾先生小说创作的美学观念,很有价值,于是决定出版点评本。此时,《浪涛滚滚》距离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韶华自己在创作上也有许多反思,就着茅盾的点评,韶华决定原书一字不改,又写了近万字的“作者自白”,用不同型号的文字排在原文中间。如此,《浪涛滚滚》又出版了茅盾点评本,留下一段佳话。

从大伙房水库到清河水库,又到抚顺特殊钢厂和仪征化纤厂,韶华20世纪50年代长期在基层体验生活。他曾任《东北文艺》副主编,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辽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1984年在全国第四次作家会员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他出版的主要作品除了长篇小说《燃烧的土地》和《浪涛滚滚》,其他如《过度年代》《三角红黄白》《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阿Q后传》等作品也精彩纷呈。报告文学《做噩梦年代》《说假话年代》,短篇小说集《你要小心》《身边人物志》等八部,随笔《谈天说地》等,寓言《新聊斋夜话》等六部,总计830余万字。用高产作家来评价韶华,一点不为过。

人一老了,就乐于回忆过去,韶华晚年亦如此。我逢年过节看他的时候,他常常沉浸在回忆中,对我的提问总是有问必答、滔滔不绝。每一次我都能听到他讲的精彩片段,有的惊心动魄,有的忍俊不禁,有的令人深思。韶华身材不高,少年时正值战争,饥一顿饱一顿营养不良影响了身高增长,十几岁了还“与枪一边高”。因为身量不高,不够显眼,他反倒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有一次领导交给他一个任务,把传单贴到留固镇敌人据点里。留固镇离韶华家乡仅一里多路,是敌人新近安插的一个大据点。韶华当时离开家乡参加抗日队伍不久,非常想家,正好回家看看爹娘,于是拍着胸脯对领导说:“保证完成任务。”当时正值盛夏,韶华用布衫裹着标语,赤着脊梁绕过几个敌人据点回到了家。韶华父母见到他非常高兴,因为鬼子大扫荡,父母得不到儿子的消息正在担忧呢。韶华说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他父亲毫不犹豫地说:“那好办,留固镇只有一个排的伪军,白天才出来活动,晚上都躲在炮楼里不出来,我们就半夜从城墙豁口进去贴,不会被发现。”于是,韶华又自己写了一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类的标语,让母亲熬了桶糨糊,趁着月黑风高潜进留固镇内,贴了几十张标语,过后神不知鬼不觉又回到家里。次日,韶华同父亲假装去赶集,看见伪军们正在神色慌张地清理着标语,老百姓们则交头接耳越传越神:昨晚八路大部队从留固镇经过,没稀罕端伪军的小据点,贴几张标语是警告他们少干坏事。韶华听了这些传言,心中暗暗好笑:上阵父子兵,自己和父亲两个人就是大部队!标语在群众中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更让他兴奋不已。

当然,抗日斗争中不总是一帆风顺,更多的是艰难困苦。一次敌人大扫荡把他们包围在一个村,包围圈越缩越小,战友们危在旦夕。领导决定化整为零,乔装成老百姓往外跑。当地老百姓都是剃光头,韶华在队伍上梳分头,他的发型一看就知道是八路,这样很容易暴露身份,韶华只好求一个老百姓把分头给剃成光头。这位老乡的妹妹是韶华同团的战友,关系不错,老乡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可惜老乡人爽快剪刀却不爽快,好不容易找到一把旧剪刀,钝钝的,还豁口,也来不及磨了,老乡着急忙慌一点一点往下剪。韶华只好硬着头皮挺着。这哪里是剃头,分明是一缕一缕地往下拔头发,痛得韶华满头是汗也不敢声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头发总算是剪完了,像鬼剃头似的,左一块右一块,十分可笑。当然,在那么紧张的形势下,谁也没心思笑,好不好看更是没人关注。韶华头发的二次磨难是在抗美援朝期間。韶华随军采访,很长时间也没剪上头,几乎长发飘飘了。好容易有了一个休整期,战友们赶快洗澡理发。当地的一个阿妈妮家里有一把理发推子,战士们排队请阿妈妮帮忙剪头。韶华是随军记者,当然不好和小战士们争先,只好悄悄排在队伍末尾。阿妈妮那把推子本来就不快,加上理发的人太多,排到韶华时推子已经钝得不能使了,但是也没人会磨推子。阿妈妮好心催促,韶华只好坐下了,结果与上次的痛感旗鼓相当,头发几乎是一缕一缕被薅下来的。韶华心里暗自叫苦,还不好意思让阿妈妮停下来,也不能让阿妈妮停手,因为下一次理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呢。“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韶华每当讲到自己两次痛苦的剪头发经历,总会用这一首东汉乐府民谣结尾,一边吟诵还一边护着自己的头发,仿佛害怕头发再被薅去一般。

解放战争时期,韶华作为战地记者随前卫团攻打四平。团长考虑到韶华的记者身份,特意给他配了一匹马。这匹马个头不大,土黄色鬃毛,一只眼睛发炎直流脓,同团长的枣红色坐骑没法相提并论,人家团长的坐骑是“马作的卢飞快”,韶华的马却是“古道西风瘦马”。瘦马是匹公马,它可不管门不当户不对,对团长那匹母马展开热烈的爱情攻势。有一天晚上夜行军,前面部队不知什么原因停下了,后面部队还在继续前进,不一会儿队伍就挤到一块了。团长正坐在马上了解前方的情况,韶华的黄马乘人不备,蹿到团长的马后,前腿一抬骑上了枣红马。团长的马也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两马情浓意切,团长则被黄马挤下了马背。团长被这发情的黄马搞得摔了个大跟头,非常生气,骂道:“他娘的,是谁不管好自己的马,黑天半夜,现在要行军打仗,是干这事的时候吗?警卫员,看看是谁的马这么缺德。”警卫员知道是韶华的马,就牵着缰绳把马还给韶华说:“记者同志,你可要看好这匹马,它是一匹好色的马。”韶华接过缰绳一个劲点头称是,不承想这黄马根本不听韶华的指挥,在后来的几天中连续惹祸,一个不留神就去追团长的母马,弄得韶华哭笑不得,最后在离开前卫团时不得不代表黄马向团长致歉。团长却笑着说:“这不怪你,只能说这马太好色,打仗的时候还不干正事,再不干正事我就把它骟了。”战争已结束了很久,不知为什么,这匹黄马后来的命运一直让韶华牵挂,不能忘怀。所谓“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残酷的战争中,马也得被迫参与。但愿随着和平到来,它和那枣红马能幸存下来,“有情马终成眷属”,并肩在家乡的草地上驰骋,再也不要成为战马!

四平战役打得非常艰苦,敌我双方阵亡人数都超出想象,韶华几乎从尸体堆中跑到了最前方指挥所,恰巧看见了那位骑枣红马的团长。团长对警卫员吼道:“谁让记者来这里的?赶紧把他送到地堡里,战斗结束再让他出来,你必须保证他的安全。”本想亲自参加战斗的韶华被关到地堡里。地堡里杂乱无章,可以想象国民党军逃跑时的仓促、狼狈。在散落在书桌上的文件中,韶华竟然发现了两部书,一本是《古文观止》,另一本是《白衣怪》。《古文观止》扉页上写着"自强购于四平军次”字样,笔迹苍劲有力,一看就是练过书法的人写的。韶华如获至宝,没想到在残酷的战争中还能收获这么好的精神食粮。这一本《古文观止》陪伴了韶华很长时间,人和书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如果不是战争,这本书的前后两任主人会不会成为同学、朋友、师生呢?

在辽宁作家中,如果要找一位在基层挂职体验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当属韶华。从抚顺大伙房水库到八三石油管道局等单位,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往往比作家创作的情节还有故事性。韶华正是得益于此,创作了反映水库建设的长篇小说《浪涛滚滚》。1964年,小说被北影导演成荫改编成电影剧本,发表在电影杂志上。韶华时任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他的顶头上司是一个文艺界有名的“权威”,很多表演艺术作品经他审查,作者都被弄得狼狈不堪。韶华决定“智取威虎山”。上司本来对文字兴趣不大,韶华出书时他也没有啥说法,当他得知改成电影剧本要拍片时,马上来了精神,让韶华把成荫找来,谈谈剧本的事。当时文艺界圈内人都知道,上司一关注某个作品,轻则提一大堆意见让作者修改,重则强令停止拍摄。韶华和风尘仆仆从北京赶来的成荫商议对策,二人都很紧张,最后还是成荫见多识广,认为上司作为原创地主管领导,如果电影拍成功了,他本人也关心过,也就有了政绩,不会提颠覆性的意见,况且夏衍和陈荒煤(电影局局长)也已经有明确说法,给上司戴个高帽,这事能过。第二天,韶华和成荫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上司的办公室。上司一脸严肃,先声夺人,指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是水利干部,怎么会对水利工作有那么出色的领导,应改成主人公当年在延安时曾指挥过抗洪,所以才有后来的指挥建设才能。成荫赶快做谦虚状,说领导的意见太好啦,与夏衍、荒煤同志的意见大同小异,接着又把上面肯定的意见重点描述了几句。上司一听,紧绷的脸松弛下来:“既然上面和我们的意见都一致,那么就赶快拍吧,我们省里支持这件事。”韶华同成荫走出办公室后相视一笑,韶华指着成荫转道:“了解上司者,成荫也!”

“文革”开始后,马加、方冰、思基、韶华、慕柯夫成了作协里被批斗的主要对象。批斗会结束后,造反派不在身边的时候,韶华总要同方冰开个玩笑,说方冰的老腰弯了四个小时都没事,身体真好。方冰回应说,如果每天多加四两主食,老腰再弯四個小时都没事。“牛鬼蛇神”们被他俩逗得哄堂大笑。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韶华就是这样既慈悲又智慧。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是那些在艰苦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必备能力,仿佛刚刚被批斗的不是自己一样。有一支歌曲里唱的是“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被韶华改成了“‘老伙儿心胸多宽广”,用于自我调侃。韶华还在私下里给这几个老哥们儿传授了自我调节心态的秘诀,即“三不急”:一不积极参加检举揭发;二不消极,要顶住,要活下来,保持乐观心态;三不着急,不着急被解放,结合进班子里。这“三不急”可谓他自我调节心态的哲学,正是这种哲学观的指导让他熬过了那段岁月,身体毫发无损。精神是否也毫发无损?我计划今年春节去看望他时,问问老人家。

韶华那一代人几乎都有记笔记的好习惯,他长年累月笔记就积到了二十多本,笔记本里有不少真知灼见,还有调查思考、品评时弊等,特别是还有一篇两万字早年上书给高层的谏言信,这些东西要是落入造反派之手,妥妥定个“现行反革命”,死有余辜。韶华想给烧了,但又怕在家烧时产生的烟火被人举报,那岂不是不打自招了?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作协锅炉房夜班只有一个工人值班在岗,韶华就把笔记本和书装了满满一麻袋,故意把《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放在上面,对锅炉工说这些书都是大毒草,你把它们烧了还能为国家节省燃料钱。锅炉工说我看看都是什么书,翻了几下就把他知道的《青春之歌》挑了出来,说这本书不是毒草,我留着看看,其他的你自己烧吧。就这样,韶华把那些笔记本亲手都烧掉了,心疼之余安慰自己:生活和思考在笔记本中,运用它的智慧在我头脑中。

在那个让人窒息的年代,不用说表达观点,就是真实记录被人发现也是罪行,但一个作家的良知又让韶华很难放下手中的笔——我记录,我存在!由智慧养成的习惯称为第二本性,韶华自创了一种方法,他把不能说的话用一些符号或图形替代语言,再打乱顺序以后,旁人即使看到也不知所云。唯有他自己知道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他深信,总有一天这个记录本会重见天日。插队到农村之后,尽管生活十分艱苦,他还是改不了记笔记的习惯,但又怕笔记中的内容被当作“变天账”,于是他就用自创的“天书体”写日记,笔记本上画满了奇怪的符号,圈圈点点,其他人即便是仔细琢磨也很难知道是什么意思。原以为这样天书似的笔记安全了,但是随着斗争的深入,上纲上线、诬陷举报的事层出不穷,韶华觉得这笔记本留着早晚是个祸端。农村没有锅炉房,多的是厕所大便坑,于是韶华就把日记剪成纸屑,化整为零,每次大便时用棍子把碎纸屑搅和在大便里边。别看具体操作方法臭气熏天,但是非常安全可靠,用这种“搅屎棍”方法处理好几次也没被人发现,当然就没惹上什么麻烦。韶华的智慧在于他总是清楚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尤其是在逆境里面。

韶华还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看见什么就会研究制作出什么,权当创作之余换换脑筋。他每有一件新发明都会做一个编号,据他自己回忆一共做了近两百件稀奇古怪的东西。那时候全国人民都没有条件“买买买”,韶华的“四大发明”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

“四大发明”是我和海宏对韶华众多发明的高度概括。第一大发明是一个电唱机,居然能同正宗厂家生产的电唱机一决高下,放上唱片,绝不失音,唱片在手工电唱机上转呀转呀,我常常趴在旁边看上半天,琢磨不明白声音究竟是怎么出来的,心中对韶华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第二大发明是一架仿古洋琴,这件作品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全靠一己之力纯手工打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韶华闲暇时就拿起两支小棍敲上一曲,脸上露出扬扬自得的微笑。他就是这样,无论生活有多少苦难,总是能够享受自己别出心裁带来的乐趣。第三大发明是一辆儿童三轮自行车。当年思基家的孩子有一辆儿童三轮自行车,我喜欢得不得了。思基家孩子比我大不少,他们长大不玩了,思基就把这辆小自行车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开始和海宏轮流骑着玩。二童一车,人多车少,逐渐就有了争执。我认为我是车主,理应“主骑”,大部分时间霸占在车上不肯下去。海宏主张“均贫富”,一人骑一半时间。我当然不同意,我俩时常为争夺“骑车权”发生争执。我俩找到韶华评理,韶华二话不说,亲手给海宏做了一辆儿童自行车。韶华手工做的童车与我的那台别无二致,只是焊接处略显粗糙,车骨架铁管喷漆工艺差一些,不过聪明的韶华还有招,戏法不灵毯子蒙,他用一些布条绑在上面,不足之处就看不到了。此后我俩一人一台不争不抢了,韶华就这样用丰富物资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战争”。第四大发明是一张席梦思床垫。那时一般人家都睡火炕或硬板床,韶华请木匠打了个木框,木框底子是木板,里面放上弹簧,弹簧钉在木板上固定位置,上面用铁丝拉成网连接弹簧,在铁丝网上面铺上一层帆布、一层棉被,这样一张罕见的席梦思床垫横空出世,引来不少议论,以致“文革”时这张床和家里的一台钢琴成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主要罪证。韶华夫人陶书琴毕业于鲁艺,精通钢琴和美术,所以成了韶华和海宏钢琴的启蒙老师。韶华在改革开放后出访时,为老外弹了一首曲子,让国外同行很是惊叹,没想到中国作家还是钢琴演奏家。韶华的三儿子海宏则更是凭着在这台钢琴上练就的童子功考进中央音乐学院,后来当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成为中国音乐教育方面的顶级专家。

“四大发明”之外,韶华还有一个爱好是做泥塑。他在写小说之余,经常写一些寓言故事,然后再把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做成泥塑。众所周知,泥塑人物需要相当的美术功底,每个看过韶华泥塑作品的人都会啧啧称奇,那不仅有巧夺天工的技艺,更有奇思妙想的寓意。韶华认为,智慧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之中,生命在于追求,他不断追求未知世界,他对一切新思想、新技术都充满了好奇心。当年他自己做二极管收音机,还喜欢摄影,搞个暗房自己冲洗胶卷,这都令人难忘。电脑刚刚进入民用时代,他就买了一台电脑并迅速学会了打字。从此鸟枪换炮,不再用纸和笔爬格子了。

韶华出生于1924年农历十月初七,今年一百岁,是目前辽宁作协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作家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作为专业作家,他无疑是高产的,一辈子创作出版了几百万字作品。他在音乐、美术、摄影方面的造诣更让人叹为观止。无论何时何地,哪怕遇到惊涛骇浪,他也能很快从逆境中走出来,让人生更加精彩。有人天生有智慧,每次和韶华聊天,我都想起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其实叔本华是人生智慧的理论家,韶华才是人生智慧的实践者。

作者简介>>>>

陆天,原名陆虹,生于1961年,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研究生毕业。曾在辽宁省文化厅等政府机关及华润雪花啤酒公司等央企工作,系知名企业家。现从事文学及短视频创作。

[责任编辑 胡海迪]

猜你喜欢

韶华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葛成稳:平凡造就伟大 奋斗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砥砺筑梦
中纺院 不负韶华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 逐梦小康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八闽姐妹的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