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型审计支持的审计整改“双闭环”运行实现对策探讨
2024-03-23张晓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审计局
张晓伟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审计局
引言
审计整改是指在审计活动中,对审计质量进行监督和反馈,实现审计风险控制和质量提升的闭环过程。在审计整改的过程中,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在提高审计质量和推进审计整改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审计整改“双闭环”是建立在审计质量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的质量管理过程,涉及评价、反馈、改进、落实等多个环节。研究型审计是一种通过运用方法学、技术手段、基础数据及经验知识等进行审计的方法,与传统审计相比,具有更高效、更专业、更精准等特点。研究型审计与审计整改“双闭环”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研究型审计通过强调风险管理、注重以数据为依据、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等,助推审计整改“双闭环”高质量运行。
一、研究型审计与审计整改“双闭环”的有机联系
研究型审计是一种以研究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它通过运用方法学、技术手段、基础数据及经验知识等进行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审计整改“双闭环”是指在审计活动中,通过对审计质量的监督与反馈,实现审计风险控制和质量提升的闭环过程。研究型审计与审计整改“双闭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促进。
首先,研究型审计强调风险管理,能够帮助审计机构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从而实现审计风险控制的闭环。研究型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审计风险的全面分析,能够针对不同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和方法,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审计整改的效果和水平。
其次,研究型审计注重以数据为依据,对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后续的审计整改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在研究型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审计问题和风险点。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为审计整改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提高整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研究型审计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能够帮助审计机构解决复杂问题,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传统的审计方法在面对复杂的审计问题时可能显得束手无策,而研究型审计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模型建立、信息系统分析等,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总之,研究型审计与审计整改“双闭环”具有紧密的联系。研究型审计强调风险管理,帮助实现审计风险控制的闭环;注重以数据为依据,为审计整改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研究型审计在推进审计整改“双闭环”高质量运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增强审计机构的竞争力。因此,推行研究型审计是提高审计整改质量的有效路径之一。
二、在审计整改“双闭环”进程中推行研究型审计的意义
一方面,推行研究型审计可以提高审计质量。研究型审计以研究为导向,运用方法学、技术手段、基础数据及经验知识等进行审计,具有更高效、更专业、更精准的特点。相比于传统的经验审计,研究型审计更注重以数据为依据,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审计,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发现审计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这样就能够提高审计整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另一方面,推行研究型审计可以提高审计效率。研究型审计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模型建立、信息系统分析等,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审计问题。传统的审计方法可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束手无策,而研究型审计则能够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推行研究型审计可以提升审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审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行研究型审计可以帮助审计机构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提供更高质量、更专业的审计服务,可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进而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审计机构的地位和影响力[1]。
三、目前审计整改“双闭环”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机构的管理存在漏洞
一些审计机构缺乏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导致审计工作的协调和执行受到阻碍。职责边界不清晰、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也存在于部分审计机构之中,这影响了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审计整改作为审计工作的延伸和重要环节,需要得到审计机构的充分重视和支持。然而,一些审计机构对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可能存在侥幸心理或认识不足,这导致审计整改工作的推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整改措施的执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审计机构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一些审计机构缺乏统一的、规范的业务流程,导致审计整改工作缺乏明确的步骤和要求。不同审计项目之间可能存在业务流程上的差异,甚至在同一项目中也可能出现执行不一致的情况。这给审计整改工作的推进带来困扰,降低了整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审计各方协作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在审计整改过程中,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保障整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合作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各方在信息交流中存在缺乏及时和全面的情况。这可能导致整改工作的推进受阻,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和整改措施的协同执行。另一方面,沟通渠道不畅通或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各方在审计整改过程中难以有效地沟通和协商,不能充分交流意见,导致整改工作的方向和措施无法达成一致,影响整改工作的推进效果。另外,在审计整改中,各方可能有不同的利益和观点,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如果缺乏有效的协商和解决冲突的机制,意见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整改工作的推进受阻,甚至影响整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审计监管与整改机制不健全
在审计整改过程中,整改目标明确、易懂,是保障整改工作有效推进的基础。然而,部分审计整改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普遍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整改工作难以对症下药,影响整改工作的效果。同时,整改工作需要明确的时间安排和责任分配,以确保整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一些情况下,整改工作的时间表和责任分配可能模糊不清或缺乏明确性,导致整改工作推进缓慢、责任不明确,甚至出现整改任务无人负责的情况。另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也是整改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在整改过程中,监督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于保证整改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一些整改工作可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导致整改工作的执行效果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和修正,影响整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2]。
四、研究型审计助推审计整改“双闭环”高质量运行的措施
(一)建立审计各方信息协调机制
审计机构应在审计整改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披露审计进展、整改情况和结果等信息。被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也应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以便审计机构能够全面了解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相关信息应及时公开,供公众监督和参与。同时,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可以在平台上分享相关的审计整改信息。该平台可以包括信息发布、问题反馈、协调沟通等功能,全面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程度。定期召开审计整改的协调会议,由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共同参与。会议上可以就整改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协商,通过多方面的意见交流和沟通,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设立专门的联系人或沟通人员,负责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工作。并且,通过数据共享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和风险,为审计整改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和指导。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可以共享相关的数据资源,并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挖掘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二)加大审计监管与核查力度
建立健全的审计监管机制,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监管部门应定期开展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审计工作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审计工作全程的监督,包括审计的前期准备、审计过程和整改跟踪等环节。通过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整改工作的有效进行。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的审计监管系统。这包括建立审计监管的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审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审计监管的精准度和全面性。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评估和审查,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独立地对整改工作进行评估,提供客观的评价和建议,提高整改工作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监管部门应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事后审核和复核,确保整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通过抽查和复核的方式,检查整改工作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估和评价。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整改工作的开展。可以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共享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形成联动监管,提高整改工作的效果。
(三)做好审计研究与整改预案
审计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审计研究,对整改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过去的审计案例、行业经验和国内外先进做法的研究,可以形成审计整改的最佳实践和经验,为整改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审计机构应制定整改预案。整改预案应包括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时间等方面内容,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指导。整改预案需要根据审计研究的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制定整改预案应充分协调各参与方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等应共同参与整改预案的制定过程,通过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面、合理且可行的整改预案。在整改过程中,审计机构应及时对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和反馈。监督包括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整改效果的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确保整改工作按照预案进行。反馈包括及时向被审计单位提供整改工作的评价和建议,以及向监管部门和其他参与方提供整改工作的情况和效果反馈。整改预案的制定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学习的过程。审计机构应在整改的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和完善整改预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3]。
(四)提高审计整改成果转化效益
在审计整改的初期,应明确转化成果的目标和期望效益。明确目标,可以指导整改工作的具体方向和措施,确保整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审计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可以推动整改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建立定期的协调会议和信息共享平台,增进各方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整改成果的转化效益。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相关的专业支持和培训,帮助其理解和掌握整改要求和措施。通过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可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水平和效果,促进整改成果的转化。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对整改成果进行鼓励和奖励。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和评优标准,激发被审计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整改成果的转化。及时宣传和共享整改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方传递整改的效果和价值。可以通过媒体、网站、研究报告等方式,将整改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和推广,为其他组织和单位提供借鉴和参考。
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型审计强调风险管理,能够帮助实现审计风险控制的闭环,研究型审计注重以数据为依据,对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审计整改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研究型审计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为了助推审计整改“双闭环”高质量运行,要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研究型审计人才,并不断研究和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论。